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法治观路径探析论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法治观路径探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5-10

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法治观路径探析

  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大部署,强调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决定》中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1]

  中国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储备力量,作为未来国家各行各业的知识型人才,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骨干分子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依托。但是,大学生群体的法治状况却不容乐观。大学生违法犯罪中所体现出来的法律知识匮乏、法治意识薄弱、犯罪形式多样、法律实操性低等特点,让我们清楚的意识到,大学生在法治素养方面尚有许多提高的地方,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法治观培养必须得到高校,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2]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与法治观有着密切的联系,都为大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提供着重要的思想和信仰支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时期,大学生法治观的培养应当成为思政课工作者的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大学生法治观培养的现状

  在大学生法治观培养中一直存在着法学与非法学专业的天然区分。自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以后,我国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培养工作逐渐的步入正规,经过了数十年的调整和自我完善,当今中国的专业法学教育工作总的来说是成功的。然而,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之后,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法治素养状况逐年成下降趋势。分析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都脱不了干系。可是,高校法治观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思政课教学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极大的阻碍了大学生法治观的建立,这些问题主要体现为:

  1、缺乏优秀的培养平台

  我国的法治观培养从大学阶段才开始。但在大学的学习阶段,非法学的大学生能够获得的法治培养资源相当有限。除非大学生自己主动选修法学第二专业或旁听法学专业课程,相当多数的学生只能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思政课了解粗浅的法律知识,而有限的课程时间也无法把学生与法治观念连接起来。因此,非法学大学生只能浅尝辄止的了解法律,而无法建立法治观念,“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非法学大学生法律学习的常态。

  2、缺乏法治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的法治观培养最为重要的是法治意识的培养。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本来不多的学习时间却基本用在法律知识的学习。法律知识是法治知识化、科学化、系统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没有法律知识的基础性学习是无法获得法治意识的。但真正的法治观是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从法治的角度思考和解决自身遇到的问题。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3]因此,法治观的培养并不是知识获得式的,而是信仰拥有式的。

  3、缺乏合理的课程设置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5 号文件’的精神,《法律基础》这一独立开设了20 年的课程在 2006 年与《思想道德修养》合二为一,即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所取代。”[4]这样的改变极大的压缩了原本就不多的法律学习的时间。改版之后,课程的编者们也意识到这门课程的不完善,分别进行了五次修订。但是,课程的修订并没有很好的把道德和法治的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围绕法治精神与法治意识培养的科学体系也没有得到体现。

  4、缺乏合格的法治师资

  法治观培养依托的重要主体是优秀的法治宣讲教师。但是,自1999年扩招,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急剧膨胀,专职的法律教师除了“985”、“211”等重点大学可以保证优秀师资的力量之外,一般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的专职教师的质量和数量都无法得到充分的保证;而 2006年两门课程合并以来,不少讲授思想道德修养的老师不得不半途拾起本就陌生的法治课程内容。其结果是,“课堂教学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5]而优秀师资的匮乏在2015年的新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出版后,显得更为突出。

  5、缺乏有效的实践环节

  现有的高校思政课的法治培养,缺乏有效的法治实践环节。法律知识作为理论,它是指导法治实践的前提,但我们更多的是在做“空对空”的理论讲授,而没有把法治细化到具体的实践当中。即使大学生有自己的专业实践时间和思政课实践环节,针对大学生法治培养而专门设计的还是太少,甚至有些学校直接省略了此环节。理论仅仅是指导,要想真的在大学生的行为当中贯彻法治,这必须通过有效的实践环节才能达到。只有通过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宣扬法治的重要性,才能让法治精神与法治观念流淌在血液当中。

  三、大学生法治观培养的思政课路径探索

  在高校的课程设置当中,除了各个专业自身的必修课与选修课之外,还有针对全校学生的校级必修课程,其中思政课占据了半壁江山。对于大学生法治观的培养来说,通过思政课这一必修课途径当然是高校最好的选择。所以,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时期,必须重新思考和设计思政课作为法治观培养的具体措施:

  1、建立思政课法治观培养平台   在思政课教学中,我们基本把法治观培养的任务交给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门课程来承担。其实,在思政课体系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及《形势与政策》课程都可以作为法治观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的法治观培养为思政课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法治观的培养不是一门课程的讲授问题,它应该贯彻全部思政课程。因此,各门课程之间应该相互协作,共同打造思政课的法治观培养平台。

  2、转变法治观培养的基本思路

  近几年来法治意识作为法治观培养的核心,不少思政课教师已经在自身的教学与科研中达成了共识。[6]解决法治意识培养问题,仍然要在思政课的整体体系当中来思考和完善这个问题。必须让五门思政课程联系起来,在课堂中既有直接的法治知识、观念、精神与信仰的讲授,又能在课程的其余讲授环节中把上述的知识、观念、精神和信仰“隐性”的体现出来。让大学生在法治氛围中建立法治意识,使得法治的生活方式伴其一生。这就对思政课教师的法治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3、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法治素质

  为了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法治素质。必须通过让思政课教师修炼内功的方式达到提高法治素质的要求。比如:参加各级法治方面的培训,组织专门的法律进修,邀请法学专家开展讲座,增强各教研室间的法治交流,制定鼓励教师法学自修的政策,考核思政课教师的法治素养,增加法务方面的实践锻炼等多种灵活的方式,对已经在岗的思政课教师进行法治观的培养等等。总之,只有拥有一支法治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才能在教学环节把法治观培养的目的落到实处。

  4、加强法治观培养的实践环节

  大学生在四年的学习期间,有着大量的课外活动、专业实习、各类实践课程。可是,这些实践环节分布在学校的各个部门之间,各个部门各自行事,缺乏相互联系和协调,造成了实践环节的极大浪费。高校大学生法治观培养的实践环节在现行的实践课程的基础之上,必须重新设计。对于涉及法治观培养的实践活动,各个部门都应该相互通气协调,在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指导与共同参与之下开展活动。只有通过实践环节,法治观与法治精神才能内化为大学生的行为准则。

  四、结语

  大学生法治观培养的探索自1986年设立《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开始,已经走过近三十年的春秋。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我们既有过成绩,亦有不足。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党和国家把依法治国推向了新的高度,因循守旧的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大学生法治观的培养工作无疑于缘木求鱼,根本不能取得实际的成效。当然,大学生的法治观缺失是由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思政课培养路径的探索只是为大学生法治观培养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期望在思政课作为整体发挥作用,成为培养起大学生法治观的优秀理论与实践平台,让大学生能够在之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成为法治的守护者。

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法治观路径探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理论课 思想政治 法治 路径 理论 思想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