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公共管理论文 >> 公共政策论文 >> 民生政策不完善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负面影响论文

民生政策不完善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负面影响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5-14

民生政策不完善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负面影响

  一、民生政策制

  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民生政策制定中存在问题。在相关调查中,13.8%的受访者认为“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建设政府信用最紧迫的事情。可见,公共政策制定对于政府公信力建设具有较大的影响程度。同时,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政府公信力有所缺失,公众对此还存在较大意见。[2]

  (一)政策制定缺乏参与性

  我国的民生政策制定过程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公民参与意识淡薄,参与缺乏组织性。公民具有较强的参与愿望,但是缺乏对于自身拥有的参与权利的认识,不能够充分利用人大、政协等机关,信访、听证等途径参与民生政策决策。另外,公民参与偏于盲目,没有合理的组织性,导致民意相对分散,未能对于政策的制定产生实质影响。二是政府和公民同时受到传统观念影响。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比较迷信于“数据”和“专家”,对于普通民众反应的问题和意见缺乏足够的重视。

  (二)政策制定缺乏科学性

  民生政策的制定一般是由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自上而下的过程。中央政府出台纲领性政策,各地方政府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符合当地实情的具体政策。然而,各级地方政府在民生政策的转化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我国民生政策科学性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是政策缺乏针对性。国家大政方针与地方实际脱节造成政策“水土不服”,地方政府局限于中央政府政策框架,未能将民生政策与地方实际充分结合;二是政策缺乏可行性。首先表现于政策质量不高,地方民生政策效仿中央政策突出纲领性忽略实效性,更有甚者追求短时政绩把民生政策做成形象工程,更是偏离了民生政策的初衷,违背了民生政策的科学性。

  (三)政策内容缺乏回应性

  民生政策的初衷是解决民生问题、改善民生状况。然而,在民生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存在着强调政府和官员导向却忽略公民最为关心的问题的政策制定价值取向。首先,民生政策忽略了公民的利益诉求,避重就轻只着眼于表面问题却回避突出矛盾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政府工作人员具有“经济人”特性,在民生政策制定中也会谋求自身利益忽略民众呼声。其次,对于公民关于民生政策所出现问题和疑问的地方,政府多会采取回避或者选择性回应的方法,被公民寄予厚望的政府和民生政策不能对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起到实质性的改善,公民在失望中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不断降低。

  二、民生政策执行

  地方政府作为民生政策的主体,其政策执行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政策的效果,也关系到公民对于政府的评价。但我们不难发现,在民生政策执行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对政府公信力起着负面影响。

  (一)政策执行具有阻滞性

  执行阻滞性主要指民生政策执行中进度缓慢、效果不佳。中国行政机关的政策传达问题一直是政府行政效率提高的重大阻碍,地方政府在民生政策的执行中阻滞现象明显存在。民生政策执行阻滞延长了政策执行的周期,影响了政策执行的效果。事先了解到政策的群众无法及时享受到政策带来的优惠,政府的这份承诺在拖沓的执行中无法兑现,让满心期待的群众对于政府失去了期待与信心。

  (二)政策执行带有选择性

  执行选择性即民生政策的执行者对政策本身不能全面切实执行的一种行为。主要表现在对政策内容根据自身的利益和价值观进行歪曲肢解与对政策本身内容实质的片面理解或误解。然而,这种现象在民生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甚至个别地方政府因自身以及相关人员的利益有意曲解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选择对于自身有力的内容进行大力实施,忽略对自身作用微小的内容,就呈现为一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状态。此外,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中存在过分夸大部分政策内容,尤其是形象工程内容的现象。在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中,按照政策要求,要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部分地方政府随之出现了过分突出住房外观的设计与装饰的情况,此方式增加了住房建筑成本,增重了农民的购买负担,从而导致民众对于政策以及政府的满意度下降。

  (三)政策执行缺乏稳定性

  民生政策关乎百姓的生活,需要长效性才能起到政策的效果。政策的稳定程度对于政府公信力也具有直接的影响。例如,我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从2005年的国八条到2011年的新国八条,共经历了五次调整,政府出台政策太过频繁。相关条款之间缺乏连续性,尤其在二手当交易方面的政策有的相互矛盾,有的则是对原有政策措施的重申和加强。民生政策执行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造成政策衔接断层,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国家政策尚且如此,个别地方政府甚至出现政策“朝令夕改”的现象。政策执行变更让民众失去了对政策的信任,造成对于政府公信力的漠视。

  三、民生政策反馈

  民生政策的反馈包括政策执行的绩效评估和有效监督。从政策执行效果的角度来看,民生政策的反馈状况关系到公民对于政府民生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价。

  (一)绩效评估欠缺

  绩效评估是政府对自身实现民众委托程度的考核,是民生政策各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绩效评估作为政府工作的一种评价体系,与地方政府公信力拥有极高的契合度。然而,地方政府通常欠缺绩效评估。首先,地方政府重视过程形式,忽略政策效果。近年来,各地大量因房屋拆迁而引发的自焚、城管执法不当等反映出我国公共政策难以充分运用绩效评估来促进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其次,地方政府缺乏完善的绩效评估机制,看重数据缺乏实效。地方政府对于政策执行效果的评判主要依据上级公布的统计数据和类比,自身缺乏相应的评估方法与内容。政府通过民生政策这种最能惠及百姓生活的方式来服务群众,是政府获得公民信任的优势途径。反之,地方政府忽视绩效考核中民众对于民生政策效果的评价,从而丧失了及时了解民众诉求,依据信息反馈调整完善民生政策的机会。

  (二)行政监督受限

  行政监督是民众了解民生政策执行情况,促进政府民生政策信息公开的重要途径。通过有效监督能够促进公民维护政府权威,增进民众对政府信任。然而,在受到监督时,政府容易陷入“被监督行为逻辑”,使得行政监督受到限制。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公民对于信息获取的诉求不断提高,政务信息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民生政策是公民关注的焦点,这种来自民众对于民生政策信息的强烈诉求与政府在“被监督逻辑下”形成的自我保护,对于信息的相对封锁造成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随着政府自身在信息方面优势的日渐削弱,公民对于政府的质疑随之增加。近年来,随着信息公开阳光政府呼声的日渐高涨,民生政策成为公民寻求信息公开,行使监督权力的突破口。然而,个别地方政府隐瞒信息、规避监督甚至信息欺骗的行为必将使地方政府的公信力流失。

  (作者单位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

民生政策不完善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负面影响

论文搜索
关键字:公信力 公信 地方政府 负面 民生 政策
最新公共政策论文
公共政策视角下城市口袋公园建设构想
试论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分析及对策
公共管理中的公共政策执行方法研究
试论以公共政策视角探索乡村振兴之路
政务新媒体平台蹭热点的探讨
浅析行政法视野下公共政策的实践
以女性视角看全面二孩政策效果
西安市共有产权住房政策探析
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劳动力要素困境及政
我国版权产业集群发展的特征和政策路径
热门公共政策论文
论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形象建设
论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
公共管理职业活动的伦理基础
现阶段中国城市社区管理组织路径的选择与思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背景和特征
浅谈教育产业化
试析加入WTO对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
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误及其矫正探析
公共行政的民主和责任取向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