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网络手段培育大学生法治观教育论文

网络手段培育大学生法治观教育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7-14

网络手段培育大学生法治观教育

  一、大学生法治观现状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方略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生是我们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培育大学生的法治观,对我们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息息相关。所以,我们要做好对大学生法治观现状的分析,积极培育大学生的法治观教育

  (一)法律知识获取途径单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必修课程是高校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的教育课程。但是仅仅通过一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达到对大学生法治观的全面教育是很难实现的。高校对法治的教育仅有这一门课程,而且对一些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心目中这门课并没那么重要,使这门仅有的课程产生的效果大大缩小。体现出大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较为单一。

  (二)法治意识初步形成但还需提高

  大学生普遍认识到法律对自己的重要性,他们有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但是尽管大学生具有了法治意识,但是在自身行为中还存在着有违法治建设的行为。比如,部分大学生贪图便宜购买盗版图书、光碟,过马路不遵守规则、抄袭论文等行为,在无形当中已经违反了知识产权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所以在大学生法治意识初步形成的情况下,仍需要有很大的提高。

  (三)具有法治价值认同感,不满于法治现实

  在一项针对湖南大学和长沙理工大学学生的调查中,100%的受访者赞成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推进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在教育部2015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中,2014年全年有81.9%的学生对全面依法治国表示乐观。这反映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有着强烈的期盼。在接下来的一年的调查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表示乐观的学生高达98.1%,这其中也包含着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心。另一项调查中,有超过50%的学生认为“我国法律还不是很健全很完善,某些领域还比较滞后”,但是超过90%的学生都表示会拥护并自觉遵守我国的法律规定。[1]按照这组数据来看,大学生对我国的法律有认同感。但是,事实上我们国家还存在执法不严、执法违法等现象,大学生在受这些现象的影响后,会对法治产生些许怀疑。

  (四)法治行为有缺失

  大学生们已经年满18周岁,是中国的合法公民,应该了解自己拥有哪些权利和应该履行哪些义务。在大学生活中,也有过履行权利与义务的实践活动。比如说在校期间会参与政府部门人员、人大代表的选举等活动。但是,大学生们真正践行法律的行为也是极为匮乏的。在课余时间,很少有学生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对一些违法犯罪的行为认识也有失偏颇。大学生是正处青年时代的活力分子,感情丰富但也容易冲动,容易受外界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容易义气用事作出违反法律的过激行为。比如马加爵事件,就是对于法律的挑战,变成了以身试法的典型案例。

  二、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重要性

  (一)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高度地概括,总结为的24个字。在这些关键词当中,自由、平等和公正都是离不开法治的,而法治就是依法治国。

  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中方,法治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实行法治已经是现在国家建设的基本要求。党中央要加快我国的法治建设,就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协同发展。我们可以加快法治建设来实现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的基本权益。邓小平同志指出:“加强法治,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律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2]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切实的帮助大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明白法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有重要战略意义。由此,当代大学生不但要学法更要懂法用法,在合法前提下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国家的富强民主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需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就在于培养一代又一代“四有”新人。为只有把法律意识培养起来是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

  大学生的素质包含着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三方面。是否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是政治思想素质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大力加强法制教育特别是宪法的教育。”最近几年以来,我们国家进行了全国性的教育体制改革,与此同时,一些矛盾也就随之凸显出来了。因为相应的人员、资金等方面的建设还比较落后,大学校园内的各种利益关系就变得尤为复杂。大学生们严重缺少社会经验,很难处理好社会关系。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能够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含义、处理好个人与社会和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当遇到违法犯罪的情况时可以冷静的认识和理解,并且自觉地守法、用法,使自己的行为合法化,这样就可以预防大学生犯罪,保证了校园安全和社会和谐。

  (三)促进全社会法治意识的需要   回顾历史,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以及很长一段时间内,因为各种原因,我们党并没有完全的认识到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人民群众办事存在着不依法办事的情况。这就从实践方面证明了我们国家应该走法治建设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

  推进依法治国,要理论联系实际,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各国的法治社会建设的经验都不能少。全国人民的法治意识提升是我们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依托。大学生是具有比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的群体,是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建设者、接班人。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是对我们实现社会主义文明社会的一项重要条件。同时,让大学生这个具有生机与活力的群体起到榜样示范作用,通过庞大的大学生群体以及他们的庞大的社会关系网络,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传播法治意识,带动全社会的法治意识提升。

  三、运用网络手段如何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

  2015年7月23日, CNNIC发布了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的统计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截止到2015年的6月,中国网民总数已经达到了6.68亿人次,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894万人,较2014年底提高了0.9个百分比。根据统计,我国网民的主要群体是10到39岁,在比例上高达78.4%,20到29岁的网民比例是31.4%。[3]显而易见,中国的网民总数正在急速的上升着,并且大学生使用网络的人数是极为庞大的。所以,运用网络手段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是有必要的。

  (一)遵循网络发展规则

  3.1.1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原则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观的教育时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领导原则这一主线。同时,更要尊重个性发展,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有自己的价值观取向,教育要体现出包容性原则,解决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较单一的问题,让法治观教育与学生现实生活相结合,更好的提高大学生们的法治素质。

  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原则

  众所周知,网络具有虚拟性、隐蔽性等特点。“虚拟性与现实性共同构成网络空间的双重属性”。[4]要充分利用好网络的虚拟空间,可以让教育依托于网络来展开教育活动,使网络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教育产生积极作用。同时,也一定要注意网络空间具有现实性的特点,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开展各种校园集体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加大力度对大学生法治观进行教育。

  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原则

  马克思主义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十八大上提出“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得出的重要结论。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观教育时,首先要让大学生弄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观的概念、二者的理论联系和它们的重要性。网络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可以在注重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同时利用网络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观产生价值认同感。

  3.1.2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原则

  高校传统的传道授业方法主要是灌输、引导,对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着不可或缺的帮助。在新媒体时代下,新媒体的发展迅速,有着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等特点,深受大学生们的喜爱。但是,网络信息除了含有积极方面的信息外,也有消极信息。在这个网络盛行的年代,我们要坚持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把传统的教育方法与网络为首的新媒体相结合,用最创新的教育手段创造最优的结果。

  (二)发挥网络优势,创建法治观教育途径

  3.2.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作用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观渗透在每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并且对不同的年纪和专业进行有计划、有准备的实施。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运用网络等教学方法,加深大学生理论、观点的理解,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有吸引力对大学生进行法治观教育。

  3.2.2创新教育方式方法

  运用网络来培育大学生法治观,不但要做到受学生的喜爱,并且还要有深度和成效。1998年清华大学建立了第一个高校红色网站,重庆邮电大学建立了“红岩网校”、厦门大学创办了“阳光网站”等,这些都是有个性、创新性的网络课堂。新媒体时代下,对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可以通过这些社交软件,通过群聊、建立微信、微博公众号、建立论坛等方法,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观等有价值的信息供大家交流、讨论。

  (三)建立校园网络舆论机制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5]对网络信息进行监控管理,能够及时准确的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学校的网络监管人员可以通过建立官方微博、官方微信,了解学生们关注哪些热点问题并且关注他们的舆论走向,这样对大学生舆论走向引导的效率大大提高。当发现不良信息时,采用一些必要的技术手段过滤或删除信息,拦截对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和社会和谐进步的信息。

  网络上虚假信息比比皆是,很容易造成学生恐慌。这时就需要有一个权威解答,减少负面信息对学生们的引导,让有着强有力的说服性的解答,引导舆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传统媒介有着扎实的基础,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根深蒂固,更容易让学生相信、认可。可以使传统媒介与网络相互配合,形成优势互补,更好的发挥教育作用,增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

网络手段培育大学生法治观教育

论文搜索
关键字:法治 手段 大学生 大学 教育 网络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