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教育经济化思潮实践应用的维度与向度论文

教育经济化思潮实践应用的维度与向度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7-27

教育经济化思潮实践应用的维度与向度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从产生伊始就与人类谋求物质资料的劳动联系在一起,与人们的经济生活密不可分。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密切了教育经济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越发优越的物质条件,对教育的要求也越发强烈;另一方面,教育通过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及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也越发显著。因此,两者在实践应用领域的关联维度不断拓展、合作向度不断强化。

  一、教育与经济的互动发展

  (一)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经济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影响教育发展与变革的决定因素。首先,经济发展所提供的物质保障和所触发的教育需求是推动教育发展的直接物质动力;第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第三,经济体制决定教育体制,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的基本经济功能就是为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都需要依据经济体制的要求而确定。

  (二)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力主要在于:第一,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通过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来提升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第二,教育生产和再生产科学技术。首先,高校可以通过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直接生产科学技术。此外,教育可以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实现科技的再生产。

  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经济增长的内涵

  经济增长是传统经济学的关键概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就业人数增加、资金积累和技术进步等引发的经济规模和数量的扩大,主要是劳务和物质财富的增加,意味着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在实际应用中,鉴于物价变化和人口增加的影响,也将经济增长解释为在一定时期内按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国民产值增长率。

  (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关于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虽然具体数据有差异,但都证明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代表性研究主要有:(1)前苏联学者斯特鲁米林的研究。他依据马克思关于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简单劳动的论述,提出了劳动简化率概念,借此可以计算出工人的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提升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最终算出因教育程度提高而产生的经济价值比率是30%;(2)美国学者舒尔茨和丹尼森的研究。舒尔茨依据人力资本理论,借助教育资本储量(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分析法计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他通过对1929年与1957年教育投资总额的历时比较,得出教育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33%;丹尼森运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通过对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率的考量,得出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是35%。

  三、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联

  (一)教育结构的类别与属性

  教育结构是指教育体系各个部分的组合方式及比例关系。在纵向上一般可分为四级,即初等、中等、高等和研究生教育,该结构与国民经济的技术结构密切相关;在横向类别上可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专业结构上可分为文、理、农、工等,教育的横向结构与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及劳动力结构紧密相关;在形式结构上可分为全日制教育与业余教育,以及公办与民办教育,形式结构与国民经济的消费与分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相关;教育的布局结构与国民经济的区域布局、教育的区域历史沿革、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教育的管理体制结构受国家政体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制约。

  (二)教育结构对经济结构的影响

  经济结构是社会分工发展的产物,反映了国民经济系统各部分的组合比例和联系方式。教育结构的发展变化、改革调整受社会经济结构的制约,同时,教育结构也会影响经济结构,促使其不断发展和完善。具体表现为:第一,一定的教育结构培育出相应的劳动力结构,即教育的水平结构制约着劳动力水平结构的形成,教育的科类结构制约着劳动力工种和岗位类型结构的形成,教育的区域结构影响着劳动力区域结构的形成。这些最终作用于经济结构。第二,合理的教育结构是解决结构性就业问题的基本途径,发展教育事业和调整教育结构可促使劳动力结构符合经济增长对不同文化素养、技术水平和工种类别的劳动者的需求。

  四、教育与收入分配的调控

  (一)教育与个人的收入

  教育可以提高个体的文化技术水平,改善其劳动质量,从而提高其未来取得较高收入的能力。首先,教育影响个体的有形收入。个体的收入一般取决于其所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而劳动的效率和效果取决于个体受教育的结果。这种收入通常以有形的货币表现出来。对此,美国学者所作的相关实证研究证明了个体收入与其所受教育年限的正相关。第二,个体受教育的结果也会改变其生活方式,改善其生活质量,使他们获得诸多无形的非货币收入。比如:消费行为的改变、理财能力的提升、工作环境的改善、家具管理方式的改进、医疗支出的节省、子女学习的收益、个人情趣习惯的转变等。

  (二)教育与社会收入分配

  依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教育可以提高个体的能力和工作的效益,从而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因此,扩大社会各阶层受均等教育的机会,将有助于改善社会下层人士的不利处境,缩小社会贫富分化的距离。通过教育改善弱势群体的收入状况,关键是为社会各阶层的子女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具体途径是:一方面扩大教育规模,增加更多的教育机会;另一方面采用奖贷助学金等方式为困难学生提供继续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总之,发展教育事业既有利于个体提升知识技能和文化素养,增加收入,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又能促进经济增长,提升整个社会的物质资源总量,强化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   五、教育资源的使用与分配

  (一)教育投资的来源与分配

  教育是一个投入与产出系统,通过外界对教育需求和教育资源的输入,经内部运作后产出教育效益。其中教育需求反映了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对教育的要求和期待,一般会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提高;教育资源是整个社会用于教育领域的所有人力、财力、物力的总合,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就是教育投资。教育投资来源于国民收入,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占主体的国家教育投资;二是企业的教育投资;三是个人的教育投资。教育投资的比例一般依据系列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来确定:常用静态指标主要是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及财政支出的比重,它们反映了一定时期内教育投资和国民经济的绝对比例关系;为了反映教育投资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还需引入相关的弹性动态指标。教育投资的变化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有一定的规律: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伴随人均收入的增长而增长,教育投资的超前增长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超前增长的幅度伴随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渐减缓至趋于稳定或接近同步增长。教育投资的分配一般依据两大标准进行:一是教育投资的使用性质,即教育事业费投资和教育基本建设费投资;二是教育结构,其基本依据是学生数量和生均经费。

  (二)教育投资的使用效率

  教育投资的使用效率是指教育投入与产出的比例。采纳绩效管理手段,即减少单位产出的投入量和增加单位投入的产出量是提高使用效率的基本手段。具体措施是:第一,开展教育成本核算。教育成本是指培养一个学生平均所需耗费的全部教育资源,主要包括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教职员工的费用,如工资、福利等,全部教学费用,相关办公费用,教学资源费用及固定资产折旧费等。第二,发挥学校规模效益。适度的学校规模是最佳发挥教育投资使用效率的保证,适度规模是指学校的学生、教师和物质设备之间的比例结构处于一种最佳状态,此时学校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教育经济化思潮实践应用的维度与向度

论文搜索
关键字:向度 维度 思潮 实践 应用 经济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