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 银行管理论文 >> 中美欧影子银行的比较评估论文

中美欧影子银行的比较评估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8-06

中美欧影子银行的比较评估

  全球金融危机后,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产物一一影子银行,逐渐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然而关于影子银行的定义,争论一直在持续中,直到2011年在考虑各方面因素后给出较为广泛的定义:影子银行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上进行理解。狭义上,影子银行指处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外的实体部门及其业务所组成的一个信贷中介系统中那些具有潜在系统性风险隐患和监管套利可能的实体及其活动;广义上,影子银行体系指上述整个中介系统。此外,影子银行体系还包括那些仅为期限转换、流动性转换以及杠杆交易提供便利的机构。

  影子银行是全球金融创新的产物,是金融结构中重要的一环,却对金融危机的发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系统性分析影子银行,将其置身于宏观经济的大环境中,不仅能加深人们对于影子银行正面功能的认识,而且能有效规避其带来的潜在风险。

  影子银行最先产生在美国,其在欧盟国家中的发展也绝不逊于美国。同时,西方国家也更充分认识了影子银行的危害。然而,中国的影子银行却只处于初级阶段,不仅尚未规范成熟,甚至连统计数据都有待完善,但是其在中国的增值速度却无国可及。根据FSB统计数据,目前美国与欧盟的影子银行规模、各项占比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美国更是各指标位于首位。然而中国影子银行不仅规模较小,而且各项占比均落后全球平均水平。但增速却让人惊叹,远超过美国。

  基于历史与逻辑相一致性,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发展很可能预示了中国影子银行的未来。本文对中美欧影子银行的诱发因素、运作程序以及经济影响做纵/横向比较分析,并通过西方国家的血的教训,进一步预测中国影子银行的成长,提出趋利避害政策建议。

  一、中美欧影子银行的周期阶段以及诱发因素分析

  欧美影子银行无论是在所处周期还是在诱发因素上都表现出极强的相似性。与此相比,中国影子银行则表现出较大差异。因此本文将美欧看做整体进行分析,再拿两者与中国进行比较,展现中国式影子银行的独有特征。

  美欧影子银行的周期阶段以及诱发因素分析

  总体来看,美欧影子银行自大萧条以来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与此相对应的,影子银行的发展也经历了三种形态。具体分析如下:

  1、20世纪30年代-70年代末,影子银行雏形初现

  大萧条带给西方国家一系列恐慌,至此政府普遍实施严格的监管政策,金融系统的发展受到一定抑制。在这种背景下,影子银行应景而生。发达国家对银行利率实施管制,并对混业经营加大监管力度。这一时期新生成的影子银行具有以下特征:首先,证券化二级市场由政府主导,利用正规渠道吸引投资资金进入银行,以弥补存款不足,使得银行负债平稳脱媒;其次,银行资产也因能在资本市场上自由交易而实现平稳脱媒;最后,融资的新来源一一债券、股票、货币资本市场发展,缓解银行信用贷款的压力,也降低了银行从事高风险贷款的可能性。在这段时期,西方国家虽然出现过小型信用危机,但是在未引致系统性风险的情况下,银行脱媒平稳进行。

  2、20世纪80年代-2008年,影子银行迅速发展

  金融危机之前,随着金融监管的放松化与创新的深度化,影子银行发展快速进行且迈向成熟。这段时期,欧美在金融业上实现全面开放监督政策,同时政府继续其主导作用,还吸引来许多私有机构参与资本市场创新,如各大投资银行的迅速崛起。这一阶段影子银行的特征是:首先,银行资产证券化是主要的诱发因素,银行利用证券化的二级市场,采取发放一分销模式。其次,不同于上个阶段依靠短期融资市场,这个市场主要资产来自长期投资工具。综上所述,商业银行从依靠存款、赚取利息差、承担信用风险的业务,转向更吸收批发市场资金、赚取非利息收入、承担市场风险模式。可见影子银行推动了金融创新,但是其高速发展所带来的金融危机,却给各国带来许多经验与教训。

  3、2008年至今,影子银行在低潮中发展

  金融危机带来了有一阵监管严厉之风,金融业向分业经营回归,影子银行则处于发展低潮,发展方向无人能料。这段时期,资本充足率有一次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影子银行的弊端得到充分认识。综上所述,欧美国家的影子银行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循环发展周期,历史发展的相似性要求中国参照它们的发展历程,从而进一步清晰分析并预测影子银行在中国的未来。

  (二)中国影子银行的周期阶段以及诱发因素分析

  中国影子银行的崛起源于金融抑制和利率限制。所以从诱发原因来看,中国影子银行处于初级阶段,与欧美国家相比,与其20时机60-70年代具有相似性。具体来说,中国影子银行的产生源于三个方面的需求:融资者、投资者以及中介。尽管中国资本被广泛认为价格低廉,然而数据显示仅有12%的中小企业能得到银行的贷款,因此融资者的旺盛需求促使影子银行的形成;除此之外,实际利率在中国的负向化,迫使个人储户找寻其他可替代的投资方式,于是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的热度就不奇怪了。这一因素也催促影子银行测出现;最后,中介机构的趋利性质也对影子银行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当然,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影子银行也具有自己的特征:

  首先,因为中国储户对存款的倚赖性相对较高,所以对银行负债的平稳脱媒造成强大压力。另一方面,银行资产上的管制绝大部分针对于中小企业,因此小企业的融资困难促使了各种小型贷款企业、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等机构的出现。总体来说,中国银行脱媒表现是不均匀的,负债脱媒正在进行,但是市场上却存在不完善的资产证券化过程,无法通过正规渠道吸引投资者资金进行再融资,而只能依靠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向个人投资者进行筹资;另外,货币、债券、股票三大资本市场健全度不够用,融资在很大程度上依旧倚赖商业银行,而传统银行又受制于资本充足率,所以市场上出现众多银行信贷的变种产品。   其次,政府参与度较低。正是因为政府作用的缺失,银行脱媒过程才十分艰辛。而且因为政府政策引导资金流向的扭曲,使得影子银行对资金合理配置的作用有限,不是通过产品创新而是通过政策偏向赚取高利润。

  二、中美影子银行系统的特征横向比较分析

  (一)运作程序比较

  1、美欧影子银行是以资产证券化为中心运作

  欧美国家银行与非银行信用系统都处于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但却承担不同角色工作。具体来说,商业银行站在证券化链条的顶端,主要负责发放基础资产一一贷款。而影子银行则负责将这些贷款资产打包证券化,是银行产品的延伸。欧美国家资本市场十分发达,所以影子银行更依赖深度化的资本市场,并且政府在银行脱媒过程中又起到主导作用,这导致西方金融市场上衍生产品的种类繁多,同时也使金融产品脱离实体经济而存在,加大出现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

  2、中国影子银行是围绕信贷中介运作

  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相比,中国的影子银行几乎可称为“银行的影子”,因为其对商业银行的依赖程度十分深,甚至可以说是银行信用创造的替代品。通过分析两种典型的影子银行业务: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可以清晰明白商业银行这个信贷中介的重要性。委托贷款是指公司将其在银行存款向指定的公司或项目公司提供贷款。因为存款企业和借款企业的不相互联系,此时商业银行就起到两者之间资金转移的重要作用。信托贷款是指信托公司向个人投资者销售财富管理产品而将获得的资金向一个项目公司提供贷款。因为个人与企业的弱联系,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的中介作用十分重要。中国影子银行是对金融抑制的反应,或者说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起到银行信用贷款的替代作用,并不涉及复杂的资产证券化过程。

  (二)经济影响比较

  1、影子银行对融资成本的作用

  满足融资者的旺盛需求是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之一,于是企业融资成本是对影子银行效果的衡量因素。欧美国家影子银行资金多来自批发性市场,自然企业融资成本有效降低,尤其美国成立了“两房”机构,还大幅降低了家庭购房成本。据美联储统计,“两房”成立以来,证券化房贷利率至少下降了25个基点。而中国却反其道行之,影子银行资金多来自个人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希望获得高利润而愿意承担高风险,于是企业获得的资金成本其实提高了,并未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困境。据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通过影子银行的企业融资成本高于10%,不仅超过中国人民银行估算的银行信贷成本7%,也超过国家统计局统计的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利润率5.36%。

  2.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西方的影子银行多贷款与消费,其发展的主要结果是刺激民众消费需求,这导致了需求的过度膨胀,造成周期性失衡。中国式影子银行筹集的资金大部分流向于房地产、地方政府项目、国有/大企业,这是因为中小企业尚不能承担高利率于是只能投资在回报高的产业。于是,中国影子银行对资金合理配置的走用有限,无法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处境。可能进一步加剧以投资比重过大的结构性失衡。

  三、美欧影子银行发展的借鉴及中国政策建议

  针对不同金融结构下的影子银行,应该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但是欧美国家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对中国影子银行的良性成长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建立健全法律系统,规范影子银行发展

  影子银行是金融创新的产物,其存在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于是对影子银行绝对不能加以制止,相反只能采取合理手段进行疏导与监督。且因为影子银行的发展一直在产生变化,所以还应保证监管政策要适应市场需求。

  首先,从欧美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发现,银行脱媒转向资本市场深化有普适性。于是可以推测出,中国影子银行的未来也将不再依赖银行转而倚赖资本市场,从现在以信用中介为中心向围绕资产证券化过渡。因此,相应的监管也必须追随这种变化,理应从利率市场化开始,到推进混业经营管理。为银行平稳和均匀脱媒设立良好的外界环境

  其次,为保护投资者,政府应该对影子银行加以管制,使其加大对理财产品和信贷产品信息披露力度,让个人投资者在了解完备信息后做出正确的投资策略,合理规避风险。

  再次,监管必须适应混业化经营,而且需突出货币当局在总控制中的主导作用。对于一些缺乏专业监管的机构,如信托公司,中国应该先设立专门的监管组织,弥补监管系统的漏洞。2013年成立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正是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最后,因为国内缺乏对影子银行的统计数据,所以政府不仅要对影子银行的规范化做出要求,还应该统一衡量市场银行的标准。除此之外,政府应该对信贷对象做出限制,规避产生泡沫经济的风险。

  (二)加强利率市场化改革,强化金融系统内压力测试

  首先,政府对利率市场化存在不少担心,但是众所周知,欧美国家在利率市场化后,货币市场依然得到迅速发展。银行则创造出兼具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的产品,比如大额存单、NOW等。中国在这方面也应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这样不仅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而且也能在银行业竞争激烈的现在,为其提供新的出路,让银行主动创造更多可替代存款的高流动性产品,进一步吸引投资者空闲资金。

  其次,金融危机告诉我们,通过不断证券化的金融资产其实存在相当的危险性。其实影子银行的各种增级产品正具有这样的特征。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绝不能忽视压力测试的重要性。虽然现阶段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尚小,还没有引发系统性风险的能力,但是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忽略对其监视,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对其展开压力测试。

  最后,中国影子银行不能一直倚赖政策偏差来获取利益,而是应该通过产品进一步创新获得回报。所以影子银行应该加快自身发展脚步。

  总体来看,中国金融市场落后于美国与欧盟,因此这两者的历史为中国带来了宝贵的借鉴作用,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如何银行平稳脱媒的建议,而且还告诉我们如何使得金融体系更加稳定。中国金融市场在血的教训下,一定会走的更远,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

中美欧影子银行的比较评估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中美 影子 评估 银行
最新银行管理论文
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研讨
浅谈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试论城市商业银行绩效考核管理存在的问题及
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研究
浅析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业务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探讨
银行绩效管理体系的优化分析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
试论远程开立单位银行账户业务管理思路研究
城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
热门银行管理论文
我国网络银行业务发展对策研究
关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分析与思考
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与防范
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考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探析
银行改革――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
银行风险及金融监管
来州市工商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和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