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浅析学生社团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用论文

浅析学生社团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用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9-02

浅析学生社团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用

  引 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掌握的过程[1]。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时代精神,与时俱进,重点突出其人民性、通俗性,从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其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感召力、亲和力[2]。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研究的重要基地,而高校学生社团历来被视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平台,其普遍具有坚定的政治性、广泛的群众性、鲜明的时代性、科学的实践性等特点和优势[3],更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工作的一支奇兵劲旅[4]。为此,我们必须思考学生社团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中有何作用以及学生社团该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等问题。

  一、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围绕如何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个课题,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理论武装学生思想,各高校予以高度重视,并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积累了经验,但仍有不足之处,亟待增强和改进。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载体和方法过于单一、呆板,缺乏活力和效率。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主要甚至唯一渠道是课堂。一旦离开了课堂,便扔了理论。理论传播依然抱守残缺:依靠校报、宣传板报等传统传播工具。其他渠道与阵地不是尚未形成,就是形同虚设。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方法和载体相对滞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革命的深入,微信、微博等网络迅速抢占了青年人的眼球。传统的理论传播显得格格不入,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相脱离。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老师照本宣科,授课方法呆板,无法吸引学生兴趣;课时也持续被压缩,学生仅仅为学分而学习。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老师的教学缺乏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知识陈旧,缺少艺术吸引力和逻辑感召力。其次,党团活动流于形式,思想道德教育学习不被重视,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育人功能退化。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学习被淡化。首先,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老师不能专心学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被看成是应付的任务。其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没有丝毫的兴趣,甚至持冷漠的态度。受“不谈政治”、“少说主义”等思潮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逆反心理、排斥倾向和信任危机。自觉不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视为“洗脑”,说空话、大话、套话。

  (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尚未得到全社会的支持与配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得到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才能形成合力,收到良好效果,而现状却不容乐观。从社会大环境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武装学生,主要由高校单方面支撑,其效果被社会负面影响和党内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消解。从学校自身的小环境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支撑,没有得到全校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二、高校学生社团特点及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优势

  高校学生社团都是广大同学依照共同的兴趣、爱好,在高校党委的指导下,团委直接领导自发成立的非官方学生组织。高校学生社团具有组建、成立、运转的自主性,类型的多样性及专门性,成员的广泛性和波动性,社团文化的主体性和时代性等特点[5]。高校社团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品质和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的社团活动是大学生展现自我能力的舞台,也是增长知识才干的课堂。各类社团有它自身的类型特点,对学生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社团的优势

  高校学生社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较强优势。一是坚定的政治性。在社团内部也存在党、团的组织,其宗旨与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因此,它是高校社团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基础。二是鲜明的时代性。大学生是最具创新意识的群体,他们思考社会热点问题,关心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命运,符合“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要求。三是广泛的群众性。(感觉跟广泛的群众性关系不是特别密切,应该写涉猎到各种各样的人群等方面)四是科学的实践性。实践活动有利于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改造和社会实践的向前发展,丰富多彩的实践形式渗透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

  (二)高校社团的不足

  虽然学生社团有着诸多优点,但是目前学生社团的发展还不成熟,其所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第一,社团内部管理松散,随意性强。加入和退出社团、是否参加社团活动都很随意。同时,活动次数不定,活动内容随意。第二,学校管理“缺位”和“越位”并存。目前,高校对社团的管理要么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要么就抓的过严,使得社团发展缺乏自主性。第三,高校对社团的扶持力度也不够。由于缺乏固定工作场地和专项经费支持,很多社团将大量的时间精力花费在前期的寻找经费和联系场地等筹备工作中,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抓好活动的质量。同时,有的社团配备了指导老师,有的没有,由于缺少专业教师的有力指导,社团难以推陈出新,开展的活动往往流于形式,亮点少,降低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除了社团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外,社团的发展和建设也存在一定问题,需要通过规范的管理提高质量,延伸社团的功能。利用学生社团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使学生社团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互补。利用学生社团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对学生社团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其可以看成是社团功能的延伸。基于自愿原则成立的学生社团具有较大的随意性,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可以促使其思想统一。学生社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统实现路径不可或缺的补充,也是全新的探索。大学生社团为将深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提供了可能。利用学生社团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使学生社团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形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三、学生社团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中的作用

  (一)学生社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的新探索。各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大多以个人的喜好为基础,以最大限度地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为目的而展开的。并且,由于学生社团囊括不同专业、不同性格、不同特长的学生,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投身实践寻求真理的积极性,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广大青年学生之间的普及和推广有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学生社团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阔了思路。

  (二)培养了新一代马克思主义传承者。“赢得青年,就赢得了未来。”学生社团乃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学生社团之所以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关注参与,主要原因是其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不仅能够积极促进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起着不小的影响作用。从一定意义上看,学生社团和他们所举办的活动是学生心理及思想的一种明显体现,是学生精神家园的构建场地,也是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学生社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使星星之火燎原,培养出新一代马克思主义传承者。

  (三)学生社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载体作用。学生社团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传播者与受众群体连接起来,真正达到了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的有机统一,具有载体作用[3]。学生社团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载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社团坚定的政治性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供了保证;二是学生社团鲜明的时代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三是学生社团广泛的群众性能够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流实现路径形成互补机制、良性互动。

  (4)学生社团是加强高校与社会联系的重要纽带。高校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承担着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辐射、影响到全社会的职责;任何形式的学生社团都以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为生命线,学生社团所具有的科学实践性,使之成为联系高校与社会的重要纽带,从而使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社团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中如何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历练自我,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成才的重要平台,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纽带和桥梁。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载体,但是却存在一定的缺陷。为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社团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积极作用,需要扬长避短,具体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制度化学生社团的管理机制,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正确的思想指导和合理的管理机制是学生社团能够长久维持发展下去的重要原因。为此,一要积极支持和扶持理论性社团,为其选配好指导教师,扎实有效地开展理论学习与理论研究。二要引导其他社团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研究。三要防止自由化思潮侵蚀和占领学生社团思想文化阵地,指导和帮助学生社团提高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识别力、抵抗力和免疫力。

  (二)优化社团活动,增进社团之间的交流。优秀的社团活动可以增强社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也是社团的活力和生命力所在。社团活动要贴近实际,形式不拘一格。社团作为自发性的组织,只有做到学会讲故事,学会讲动人的故事,社团才能“留住人,留住心”。同时,每一个学生社团都拥有各自的特色。高校主动创建或者鼓励学生社团自主创建一个合理的社团交流平台,鼓励学生社团积极主动地互动交流,把彼此的经验和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以求获得共同的进步。要敢于尝试利用新形式的工具(微信、微博)有效、及时地开展理论宣传教育,经常组织各种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沙龙、专题讲座、学术报告、课题研讨等活动。

  (三)提高学生社团在高校中的被认同感。虽然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但现在很多高校对学生社团的理解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学校方面,要么对学生社团的重要作用缺乏理性认识,完全忽略学生社团的作用;要么对社团经费和指导支持不到位。从学生方面考虑,面对着越来越剧烈的就业压力,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技能培养和知识学习上,忽略了其它学生活动的重要性。同时,学生对待不同社团有不同态度。高校需要充分认识理论学习型和实践技能型的学生社团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进而在领导机制、经费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工作的发展。

  总之,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历练自我,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成才的重要平台,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纽带和桥梁。学生社团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建立社团、高校、社会三位一体、良性互动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网络新平台,始终与实际紧密结合,不断寻找新的发展空间,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浅析学生社团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用

论文搜索
关键字:学生社团 大众 马克思主义 马克 社团 作用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刍议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当代价值
容错纠错机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邓初民政党思想浅析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人学基础
热门马克思主义论文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衰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特征
从新的角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走向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