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全面深化改革时期负面社会心态的矫正和调控论文

全面深化改革时期负面社会心态的矫正和调控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9-05

全面深化改革时期负面社会心态的矫正和调控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7 ― 0058 ― 02

  从社会理学的视角分析,社会心态是“与特定的社会运行状况或重大的社会变迁过程相联系的,在一定时期内广泛地存在于各类社会群体内的情绪、情感、社会认知、行为意向和价值取向的总和。”①若把它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如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环境,社会心态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对社会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变革的认知程度和价值评价,是调节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思想与行为的价值生产、价值评判和价值取向的过程。它可以区分为正面和负面的社会心态,而负面社会心态则是一种消极情绪或者负面的价值导向,它与积极社会心态共同影响整个社会发展。

  一、全面深化改革时期负面社会心态的表现

  党的十八大后我国加快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步伐,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矛盾突发期,面临着众多挑战,尤其是负面社会心态的蔓延,具体表现为拜金主义盛行、崇洋媚外导致的社会自卑感、信仰的缺失、社会焦虑感增加、对未来发展的迷茫和困惑导致的阶层意识保守等社会部分消极现象客观存在。

  (一)社会自卑感

  中国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奋发图强并进入了全面改革的新时期,尽管中外的差距已不是很大,甚至在很多方面我们已经超越了世界先进国家,而我们总是以一种固有的静态的认知仰视强者,以至于对强大者所了解的信息与时代严重不对称,从而产生了对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错误的定位,使我们在努力改变现状的同时又隐约透露着自卑感。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通过影视、书籍、宗教等各种途径美化和宣扬其价值观,不惜任何代价来培养敌对势力挑战我国的政治底线,煽动社会情绪以使我们的民众丧失斗志和希望,继而更加自卑堕落,这对于我们整个民族来说,几乎是毁灭性的危险。

  (二)社会焦虑症

  当前的中国,社会转型速度过快致使人们对未来的期望值过高反而消解了我们对现有幸福的满意度。当前人们的社会焦虑表现在对物质的焦虑、对精神空虚的焦虑、对当前改革不确定和对未来前景不安全的焦虑以及对当前社会错综复杂现实的焦虑。美国社会学家格尔哈特认为只有我们真正占有物质后,才能生出超越物质的概念,正是因为对物质没有焦虑,所以才能操纵对物质失去的恐惧。②当前我们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除了少数深谋远虑的改革家清楚改革的目标和方针,而我们大部分人对其存在认知上的局限性,形成了对未来前景的焦虑。

  (三)社会阶层意识保守

  党的十八大后,一届富有魄力的领导人所组成的强有力的政治机构已经把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勾画出来了。反腐工作进入新常态,经济领域变幻莫测,在最不需要社会保守心态的时刻,社会各阶层的部分人却变得越来越保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初期,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片朝气蓬勃的局面,社会各阶层满怀希望地改变自己的处境。而今天权贵结合的体制逐渐决定了人们的阶层地位,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结构的调整没有与政治结构的调整相适应,致使改革的不均衡性加剧了社会各阶层的差距和矛盾,阶层之间的纵向流动性低,特别是最底层民众会对阶层提升缺少信心,人们的心态逐渐变得保守。

  二、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引起负面社会心态的原因

  (一)体制机制健全程度与改革发展不同步

  首先,由于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不完善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继而产生一些负面社会心态。其中一部分人成为经济改革的受益者,而另一部分人群或许没有把握好市场经济的导向,成为经济改革的失败者,最终演变成为急功近利、心理失衡的弱势群体,这一群体没有通过经济改革获得社会财富的初次分配,也没有赶上社会保障体制度等利益的调整获得社会财富的再次分配,各方面的差距逐渐扩大直接导致心理不平衡感加剧。

  其次,由于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与改革发展不一致激发了社会矛盾导致人们产生了一些负面情绪。体制机制的漏洞形成了体制内外既得利益群体,政府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试力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但改革成果不会立即达到使社会各阶层的部分人对改革产生了保守意识。公权力的监督缺失导致的腐败不仅会损害国家形象,消解国家认同感,还会破坏社会风气。

  (二)社会多元价值观交错影响

  当前多元的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给人们的价值导向造成相当的干扰,使人们的价值导向不明确,对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产生质疑和游离。比如由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所引起的唯利是图、一夜暴富的急躁心理以及由于西方国家所宣扬的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与中国传统的讲究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价值观相悖,人们深陷多种选择的纠结和多层价值评判标准的焦虑中,个体通过不同渠道的宣泄并在群体效应的作用下形成弥漫在整个社会的负面社会心态。

  (三)关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国民教育和宣传力度不足

  对西方的盲目崇拜在不同程度的反映了我国关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融入国民教育的力度不足,具体表现在:第一,我国现阶段关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方面的系统教育主要体现在大学教育阶段,且接受系统教育的这部分大学生走向社会后又深受社会大环境的洗礼,容易造成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学习自觉性不够,人们的从众心理很容易形成自卑心态。第二,关于这方面的教育缺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论宣传,导致人们不自觉的产生自卑感,从而助推了社会离心力。第四,在世界文化交流方面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表层文化传递,缺少深层次的文化价值理念,难以增强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由此产生了对西方迷信和对社会自卑的负面社会心态。   三、全面深化改革时期负面社会心态的矫正与调控

  看不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和社会积极心态的主流,从而降低改革的信心是错误的;看不到时代发展过程中负面社会心态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从而失去警惕也是危险的。因此,必须进行引导和矫正。

  (一)优化社会环境,矫正负面社会心态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认为的:“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①因此,必须通过改变社会相关制度来净化负面社会心态得以存在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宏观环境来矫正国民的不良社会心态。

  首先,要以提高国民收入为目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降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其次,强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加强改革红利的均衡性,促进社会公正。亚当?斯密说:“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里,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②

  再次,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激发社会活力,增强社会阶层纵向流动。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全民,优化公共服务,解决人们在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后顾之忧。

  最后,加强主流媒体对舆论正确的价值引导,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主流媒体在宣传社会正能量的同时,还要把握和调控主流意识形态,提高对社会情绪的管理水平。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面对世界思想文化激烈的对抗,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凝聚社会共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加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领社会风尚,消解负面社会心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正能量。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社会治理中,形成社会诚信、社会公正的良好价值导向,矫正和调控负面社会心态,激发社会活力。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的宣传教育,使人们对当今的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有信心。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如何让人们不再自卑而变得更加自信,不再仰视美国梦而脚踏实地的追逐中国梦,进而实现我们自己的梦,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通过加强文化软实力和深化文化走出去战略来加强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需要我们的民族重新建构对西方文化的认知以及深入领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需要我们的人民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达到从认同到内化的程度。具体表现在:

  首先,我们要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每个阶段,通过对教育效果科学的评估探讨培育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的有效途径。

  其次,要从简单的表层文化传递转变为深层次的文化价值理念的推广和宣传,创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提升文化感召力和辐射力,为国际认知中国提供新的视角。

  最后,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话语权和话语体系,打破对西方的迷信,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发挥文化的精神激励功能、价值导向功能,培养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把全社会人们的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来。

全面深化改革时期负面社会心态的矫正和调控

论文搜索
关键字:负面 调控 心态 时期 改革 全面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