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鲁迅小说中的风景描写艺术论文

鲁迅小说中的风景描写艺术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9-22

鲁迅小说中的风景描写艺术

  中图分类号:I2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鲁迅毕生创作的三个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共收录33篇小说,绝大多数篇章都有别出心裁的风景描写,发挥着不同的艺术功能。小说的写景一般都有目的性,即借写景传达作家的某种意图,或寓理,或抒情,或创造气氛,或展示民俗,或刻画人物。鲁迅作为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创人,他的小说在风景描写方面具有承上启下、探索开创的立范意义。概括起来,鲁迅小说的风景描写大致有以下一些类型,发挥着多方面的艺术功能。

  一、象征寓理之景

  风景具有所谓象征寓理功能,是指风景描写有深层含义,与作品的人物描写、事件叙述构成有机统一体,发挥着或隐喻主题或暗示人物性格或预示事件结局等功能。鲁迅的《狂人日记》是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其中写意传神式的风景描写简约而寓意深刻,独具魅力,是典型的象征寓理之景。《狂人日记》算上楔子共14节,其中,第1、2、6、10、11节都有寓意深刻的写景。不妨逐一分析,以见其妙。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经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以上是《狂人日记》的第1节。“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这一短句独立成段,实在太简短,简直难以称得上描绘风景,充其量是个风景交代。然而,这毕竟是写风景的句子,它像“起兴”一样引出了下文。因为明月照亮了黑暗,也因为明月引人思考,所以,狂人的精神世界“爽快”起来,有了思考能力,可以自觉地评判自我(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和世界(赵家的狗看了两眼,怕得有理)。在这里,月光如宝鉴,让狂人照见了自我,开始思考他的处境。月色风光成了引发狂人思想活动的火花。在第2节里,“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是一个写景与写心理的总领句,引发出2、3、4、5节。因为狂人已经觉醒,所以他总是在思考;而且,他的思考总是荒诞地与月色联系在一起。又因为明月在中国文学中是一个十分敏感的意象,有相思、思虑之意,这与思索社会出路的“狂人”的身份和心理境遇十分吻合。也就是说,反复出现的月光恰恰暗示了狂人的清醒,表明狂人实际上是个有思考能力的、觉醒了的探索者,是个清醒的反封建战士。

  第6节只有短短的两行字: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其中,第一段是风景描写,第二段是对人性的比喻描写。这两段构成一节,引领后面的第7、8、9、10节,并与第10节的景象描写构成呼应:“屋里面全是黑沉沉的。横梁和椽子都在头上发抖;抖了一会,就大起来,堆在我身上。”这些风景渲染出阴森、恐怖、压抑、沉重的格调,与批判的现实生活形成对应,具有影射社会生活的作用。第11节的开头一句“太阳也不出,门也不开,日日是两顿饭”独立成一段,从风景描写的角度强化了第6节、第10节的景象格调,同时,还隐藏着更深刻的寓意。“太阳”在中国文化中有“天子”、“人君”、“领袖”、“光明”、“救世主”等寓意,没有“太阳”、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社会是暗无天日。“门也不开”,寓意中国社会的保守、封闭、愚昧、落后;“日日是两顿饭”,表明国民社会生活的平庸、单调、无生机、死气沉沉。可见,《狂人日记》中看似随意点缀的几句风景描写,已经构成一种潜在文本,发挥了象征寓理的功能,使看似荒诞的狂人心理世界得到了巧妙的“庄重”整合,进而升华了作品的时代意义。

  以上对《狂人日记》风景描写的分析说明,鲁迅小说中的风景描写大有《红楼梦》中的“只见白茫茫一片旷野”[1]之气象,大笔写意,精炼凝重,寓意深远,是寓理于像、托物抒情、升华叙事的精妙手段。这种笔法在鲁迅的《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个小说集中的大多数作品里都有应用。所以,可以说,鲁迅的小说创作为现代白话小说开创了风景描写的典范。在鲁迅的带动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涌现出萧红、沈从文、老舍、汪曾祺、孙犁、沙汀、艾芜等一大批描绘风景的优秀小说家。

  鲁迅的小说还有不少篇章中有象征寓理之景。比如,《在酒楼上》的结尾:“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这段风景所描绘的迷茫、凄清,正预示了当年中国不少知识分子的心境。但也不是一概苦闷,比如《在酒楼上》关于“废园”的描写: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华,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像这样的风景描写充满抒情,“老梅”和“山茶花”显然是有象征寓意的意象,基本可以判定为对新文化斗士的礼赞。

  二、民俗描写之景

  鲁迅小说中对民俗的描写是多侧面的,因此,也可以说,鲁迅小说中的民俗描写之景展现了中国社会多方面的生活情状。比如,《呐喊》、《彷徨》中有四篇小说提到“鲁镇”。其中,《孔乙己》描绘了“鲁镇的酒店的格局”和“鲁镇人”喝酒情形;《明天》描绘了“鲁镇”慵懒、闭塞的“古风”和害人的巫医以及“吃人”的丧葬风俗;《风波》描写了“鲁镇”附近的乡村的几近与世隔绝的荒芜景象和“头发”、“裹脚”、“生孩子用秤约”的种种习俗;《祝福》则描绘了“鲁镇”的“年终大典”,“送灶的爆竹”、“迎接福神”的种种讲究与加在祥林嫂身上的种种禁忌,织成一幅民俗生活图景。这些民俗景象没有一丝欢快的喜气,只有令人窒息的愚昧与生命深陷庸俗困境的悲凉。这些作品记录了20世纪初期浙东小城镇及其附近乡村的社会风情,其中的场景描写既是人物活动的场所,又是社会风俗图景,涵盖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   小说中成功的民俗风景描写都具有原生态文化记录保存意义。文学风景既涉及自然的原生态,也涉及文化的原生态。比如,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描绘了湖南省永州市的西山景象,提供了自然的原生态画面。而民俗风景,是指表现了民间习俗的社会生活图景,具体表现为特定人群在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方面形成的基本一致的方式,属于文化的原生态。原生态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产生于民间、生存于民间,是大众生活的直接反映,是活在民间的古老文化”。[2]任何现实主义作品,只要细腻描绘了民间社会生活,抓取到了有代表意义的生活细节,时间久了,后人再看,都会发现其原生态意义。比如,《药》描写了茶馆、街市、城郊的坟地,这些景象原本是人物活动的场所,但是在一个世纪过去以后,这些风景就透出了“古老”气息,让人在读作品时一下就回到了久远的历史中。因此,这些场景具有了原生态文化性质,作为风景,它们已经超越了小说原有的人物活动场景意义。也就是说,小说《药》中的茶馆、街市、城郊的坟地等图景,已经具备了代表中国社会某一个时代的典型化意义,成为人们认识历史和回到历史的有效途径。鲁迅小说中的大量场景描写,都达到了典型化的高度,具备了原生态文化意义,堪称民俗描写的典范。

  三、格调与气氛创造之景

  小说的风景可以为作品创造格调和气氛。所谓格调,本是具体作家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风景只是其重要的创造因素之一。风景为什么能够创作出作品的格调?就是因为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能够唤起人的不同的美感。比如,巍峨的雪山、浩瀚的沙漠、宏伟的建筑,给人崇高感;像“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①“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乱石走”。②这些景象因为力度感和边塞的严酷生存环境,造成了崇高感。而“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③给人优美感。对于具体的作品而言,景象往往是丰富的,也就是说,可能会是既有崇高感的景象,也有优美感的景象。但是,由于特定含义的景象的选取数量在一部作品中总是有侧重,加之不同景象的重要性在作品中也不尽相同,因此,在阅读感受上就会形成或崇高或优美的情况。当然,一部作品具有既崇高又优美的双重属性,且二者等量齐观、和谐存在的情况也是有的。所谓气氛,是指由景象所生成的一种精神感觉世界,会表现为具体的阅读心理体验,诸如紧张、恐惧、欢愉、悲伤、悠闲、超凡等。

  鲁迅的小说中,营造格调与气氛的景象比比皆是。比如,《白光》中有这样的描写:“最先就绝了人声,接着是陆续的熄了灯火,独有月亮,却缓缓的出现在寒夜的空中。空中清碧到如一片海,略有些浮云,仿佛有谁将粉笔洗在笔洗里似的摇曳。月亮对着陈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来,当初也不过象是一面新磨的铁镜罢了。而这镜却诡秘的照透了陈士成的全身,就在他身上映出铁的月亮的影。”[3]333就故事情节的发展而言,这段景象描写是游离在情节外的“多余”叙述,然而,它又是营造格调和气氛的精美意象,如果缺少了,在阅读上就失去了心理体验的扩展空间。那么,这段风景会给人怎样的心理体验呢?它营造了什么样的格调和气氛?细细品味,一股阴森森的气象扑面而来,渲染出陈士成孤苦的人生、凄凉的心境;而且,还营造出鬼魅的气氛,让“铁镜”般的月亮在陈士成“身上映出铁的月亮的影”。一段风景把鲁迅小说惯有的冷硬、凝重、悲凉格调传达无余。在《白光》即将结尾时,鲁迅又巧妙地插入了一段景象描写:“几回的开门声之后,门里面便不闻一些声息。灯火结了大灯花照着空屋和炕洞,毕毕剥剥的炸了几声之后,便渐渐的缩小以至于无有,那是残油已经燃尽了。”[3]335这显然是象征寓理之景,预示了失意文人陈士成悲苦人生的终结。

  再比如,《明天》结尾的描写:“这时的鲁镇,便完全落在寂静里。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另有几条狗,也躲在暗地里呜呜的叫。”如此凄凉无望的“暗夜”景象,加上阴森恐怖的狗叫,预示了单四嫂子悲苦的“明天”,也把整篇作品的悲剧气氛推向高潮。

  四、幻化讽刺之景

  幻化讽刺之景,即虚幻的景象具有讽刺寓意。鲁迅在他的不少小说篇章中,描绘了具有讽刺批判寓意的幻化景象。比如,《阿Q正传》第九章“大团圆”,描绘了“狼眼睛”和“喝彩的人们的眼睛”。阿Q在临刑前被游街示众的时候,“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远不近的跟定他走。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阿Q不明不白地被枪毙,他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文化的悲剧。与其说阿Q有灵魂被满街如狼一样的眼睛跟定撕咬,不如说鲁迅看着阿Q被杀害,他的灵魂在痛苦得流血。国民如此愚昧无知,毫无思考能力,这正是“吃人”的社会存在的条件。再比如,《祝福》结尾的描写:“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这显然是悲愤至极的反讽之词,囿于小说风格的选择而不能直陈,只好用幻化之景来正话反说,表达作者对“鲁镇”民俗和文化的批判、嘲讽。幸福的生活是祈求不来的,鲁迅作为主张革新中国社会的知识分子,他看清了社会的巨大危机,对沉湎于古旧习俗中的不觉醒的民众深表同情,怒其不争,只有用沉痛的讽刺抚慰自己的痛苦的灵魂。

  五、抒情写意之景

  风景可以抒情,也可以传达作者的情趣、志愿。抒情写意之景在鲁迅小说中出现的也比较频繁。比如,《故乡》两次出现“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碧绿的西瓜园”这一抒情写意景象。第一次出现,是与健康、纯真的少年闰土联系在一起,表达了鲁迅对乡村社会和乡村少年的赞美。这一主题鲁迅在《社戏》中进行了更充分的表达。“平桥村”的那些乡村少年们的健康、乐观、活泼、无私的人生与“像一个木偶人”[3]293的中年闰土形成巨大反差。这正是让鲁迅倍感痛心的地方,也是鲁迅之所以要竭力批判社会的原因。闰土也好,祥林嫂也罢,他们原本是有健康的体魄、善良的心地,可惜,闰土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社会苦境中,“都苦得他像个木偶人了”[3]293;而祥林嫂在两次婚姻不幸后,加上礼教和民间鬼神信仰的摧残,逐渐丧失了依附于乡绅出卖劳动力的权利,变得“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3]376最终流落街头,沦为乞丐。社会的苦难如此深重,令鲁迅这样的知识分子痛苦不堪、悲愤不已,但是,鲁迅还是不愿意放弃对未来的希望,因此,在《故乡》的结尾,“海边碧绿的沙地”、“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这样诗意的景象再度出现,抒发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鲁迅小说中的抒情写意之景,在大多数情况下表达了赞美之情和热切的理想展望。比如,《补天》中对女娲补天的细节描绘,就是充满诗意的礼赞,表达了对女娲的劳动创造和扶危救世精神的崇高赞美:“火势并不旺,那芦柴是没有干透的,但居然也烘烘的响,很久很久,终于伸出无数火焰的舌头,一伸一缩的向上舔,又很久,便合成火焰的重台花,又成了火焰的柱,赫赫的压倒了昆仑山上的红光。大风忽地起来,火柱旋转着发吼,青的和杂色的石块都一色通红了,饴糖似的流布在裂缝中间,像一条不灭的闪电。风和火势卷得伊的头发都四散而且旋转,汗水如瀑布一般奔流,大火焰烘托了伊的身躯,使宇宙间现出最后的肉红色”。这是多么诗意的语言!又是多么诗意的风景!描绘与抒情融合得天衣无缝。

  用风景抒情是一种十分含蓄的艺术表达手法,能够创造出意蕴深远的境界,放大作品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与《故乡》中的诗意景象的复沓手法相同,《补天》中也有一组意象在开篇和临近结尾两次出现:“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那一边,却是一个生铁一般的冷而且白的月亮。”这是一组色彩绚丽的日月风景图,当它作为女娲的背景而存在时,已经转化成了对人物的抒情式赞美,隐含着女娲与日月同辉的意义。

  以上从五个方面简要列举了鲁迅小说中风景描写的艺术作用,这些事例足以说明,鲁迅小说不仅具有战斗的思想价值,达到了时代思想的高峰;也具有优美、高雅的艺术品格,在中国小说史上,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艺术表现方面为中国现代白话小说进行了开创性探索,是现代白话小说当之无愧的典范和旗帜。

  注释:

  ①(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②(唐)岑参:《走马川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③(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鲁迅小说中的风景描写艺术

论文搜索
关键字:鲁迅 风景 艺术 小说
最新艺术理论论文
行为艺术中的审美意蕴探讨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代彩绘陶马俑造型艺术探
网络时代下芜湖铁画艺术的困境与发展
浅谈艺术设计——艺术与设计的融合
艺术三度空间的多样性
浅析二十世纪中国竹笛艺术发展的主要特征
从《艺术作品的本源》看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
宫崎骏影视动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分析
中国传统饮食艺术
百年来西欧声乐艺术的中国化发展进程及思考
热门艺术理论论文
设计艺术发展态势解析
对艺术与设计的再思考
浅谈宗教艺术
艺术的意义
全球化影响下的现代艺术设计
感人,关切,艺术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与教学
探讨艺术的意义的详细内容
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
感性诉求广告创意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