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优化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党建工作的探索论文

优化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党建工作的探索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10-05

优化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党建工作的探索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6 ― 0026 ― 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在信息化时代,随着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和新媒体应用软件,如QQ、飞信、微信、微博等方式的日益推广,高校大学生使用网络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其思想意识也呈现出许多新的发展特点,因此,各高校党组织应积极发挥党建网络平台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宣传教育的优势,实现高校网络党建工作的高效、健康发展。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党建现状分析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继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网络党建是新时期党建实践领域技术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实质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对传统党建在信息传播、信息沟通等领域所进行的一种创新和延伸。

  虽然各高校开展网络党建工作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问题依然突出,具体表现在:

  (一)网络党建工作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

  很多高校在党建工作平台的开发、运用、思想宣传和思想引领的过程中过于分散,没有相关的制度来规范网络党建工作的部门间合作,缺少制度化、统一化的宣传口径,导致党建平台内容的发布过于随机,片面追求创新而失去了思想宣传的核心。

  (二)网络党建方法开发利用不够、内容创新不足。

  党建工作没有依托丰富多彩的党建内容增加工作吸引力,目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对象都是“90后”大学生,他们追求个性、平等,自我意识强,思维活跃,兴趣广泛,能接受一切新鲜事物。因此,高校的网络党建工作需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创办具有特色的党建项目,既达到思想宣传、党务教育的目的,又不乏创新、寓教于乐。

  (三)评估方法不系统、不科学。

  针对党员学生应用网络平台的网络行为,没有系统、科学的评估指标。学生的网络行为大多是为了完成思想宣传任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较少。同时,网络平台的工作内容没有纳入期末工作测评,党员思想由外化转为内化的可能性极低,这就导致学生的网络行为随意、分散,没有较强的思想力、凝聚力、组织力。

  (四)网络党建资源不足、平台建设水平不高。

  高校网络党建工作仅依靠自身的教育资源很难搭建起一个满足党员学生需求、顺应网络时代发展潮流的党建平台。目前,很多高校党建工作没有实现校际间的资源整合,打造网络阵地的基础较薄弱。此外,网络平台建设水平不高,平台内容、传播形式、软件开发缺乏创新。

  二、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网络党建工作的必要性分析

  根据2015年《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占总网民数的88.9%,而大学生以25.1%的比例依然占据中国网民规模的领先者地位,且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0.5小时。为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高校的党建工作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高校建设学生党建网络信息平台是适应“e”代大学生党员工作的新举措。

  传统党建的工作方式、工作机制等需由现实环境中转移到虚拟的网络空间,利用网络平台对大学生党员进行信息管理、开展党员教育、即时有效沟通、提高党建工作质量、降低学习成本。网络党建平台需用“e”代青年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宣传主流思想和意识形态,而不是刻板的理论教化。

  (二)高校建设学生党建网络信息平台是优化高校党建工作和培养当代大学生党员素质的重要途径。

  网络党建对大学生党员素质、思想觉悟、行动引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大学生对现代网络技术有所探索,及时捕捉“互联网+”在党建工作方面的信息资源并加工、创新、思考,而且网络虚拟空间对大学生党员的自我约束力、自我学习力等要求更高。这不仅是适应当代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机制,更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外化到内化的一个全新的工作形式。

  (三)高校建设学生党建网络信息平台是深入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

  网络党建平台是推动网络文化传播、引导网络舆论、开展网络思政的重要抓手。高校网络党建平台可以借助突发事件、高校热点、社会热点、学术交流、内部改革以及后勤服务等开展热点讨论或思想大讨论,将共产党的先进思想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讨论、分析、讲解,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既关注了热点实事,又将思想教育内化于心。

  三、探索新媒体环境下优化高校网络党建工作的创新思考

  (一)构建网络体制机制,规范运行党建网络平台。

  网络党建工作的重点要体现在利用虚拟的网络空间,让学生党员线上互动线下交流相结合,学习内容充分实现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学习的同时可以随时分享身边的榜样事迹,并通过网络传播将思想精神渗透于心、教化于人,摆脱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尴尬教学,这就需要高校建立相关的体制机制,各部门分工协作、资源整合,建立条块结合的党员平台管理体制,学校组织部线上线下统一领导,各学院的网络平台在实现信息充分共享的基础上,集体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统一领导与自我领导相结合,既实现信息即时交互又突显各自特色,既充分响应组织的统一领导又充分发挥学生学员的主动能动性。   (二)设立网络党校,创新高校网络党建工作的思想教育形式。

  运用新媒体对党员学生进行在线教育将是适应未来学生培养模式的有效试。据统计,全球在线学习行业收入预计到了2015年将达到1070亿美元,每个国家对在线学习的接受程度越高,在线自主学习增长就快。2015年在全球增长速度中中国排名第二,增长率为52%。而“网络党校”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搭建,如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公众平台、MOOC等,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进行专题网络党建教育,通过线上即时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例如,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利用关键词自动回复具有“对话即搜索”的功能,几秒钟内对用户发送的指令做出响应,也可以将学习课件、讲座视频、优秀教育影片等材料按照类别添加到公众平台,并绑定有特定数字代号和内容的关键词,学生通过回复关键词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三)培养网络正能量学生党员骨干队伍,将其网络行为纳入学期测评。

  在传统的党员学生培养过程中,往往是在学院领导下由党总支书记、党总支副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负责党建工作,各班辅导员直接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但这样的培养模式无法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能力,也无法适应“e”代大学生党员工作的新模式,所以培养网络正能量学生党员骨干队伍、发挥网络空间的思想政治引领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党员骨干都是经过党组织严格审查和长期考验的优秀学生,是党员队伍中重要的思想宣传、思想引领的排头兵,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表现突出,除了培养他们共产党员政治思想素质,还要紧密结合国家和社会热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自身的网络行为,实事求是对待社会动态,同时还要提高网络语言文化,创导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党的选进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党组织和学院党组织要定期组织骨干学生培训,培训合格后获得结业证书,同时学校为鼓励学生党员积极发挥网络正能量,对表现突出的党员骨干给予奖励,最后在学期考评时将其网络行为和学生骨干培训研修班结业成绩纳入考核指标(如图1)。

  (四)打造高校新媒体联盟,建立西南片区、东北片区等高校新媒体联盟,共享主题教育活动资源。

  富有吸引力的党建网络阵地不仅要直面新时期高校党建教育中的热点和难点,而且还要集合高校资源,打造“互联网+”高校党支部联盟网络新阵地,形成育人合力。通过高校联盟,可以使各高校党组织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建立网上党建理论研讨阵地,开展线上线下党组织活动和指导具体的工作实践,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提出切实的思想困惑和工作难题,增强他们对党的了解和对党务工作的思考与实践。不同的校风校纪,不同的大学类型,不同的学习环境,让更多的大学生党员可以通过新媒体联盟享受到他校优质的学习教育资源、感召到他校典型的先锋事例。

  结语:

  当前,网络党建在实践中,除了开展对每一位党员的网络思想教育,还应积极尝试网络化的组织发展工作,优化入党流程,实现信息化流程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时效性,树立“互联网+”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新形象。总而言之,高校网络党建党建网络平台不仅仅是沟通交流的平台,更蕴含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内涵。我们要建立好、发展好、利用好这一平台,真正占领网络宣传的新阵地,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优化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党建工作的探索

论文搜索
关键字:党建工作 党建 优化 高校 媒体 时代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