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11-25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049-03

  伴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延伸的趋势,中国社会文化多元和价值多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一方面人们收获了物质的丰饶和富足,另一方面人性逐步消弭于物性中,人的物化、工具化的趋势不断扩大,生命的本原和价值在一些人思想中扭曲。近年来,一些高校频发的大学生杀人、自杀事件,正是生命意义、生命价值被异化的表现,这不得不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高度重视和思考。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人才储备资源,如何理解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对于他们的健康发展乃至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都至关重要。

  一、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及存在问题

  针对本项研究,我们在大学生中开展了比较翔实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成功回收492份,有效回收率为96%,其中,男生有225人,占总人数45.7%,女生为267人,占总人数54.3%。经过对回收的调查问卷的综合分析,发现当代大学生在生命价值的认知上总体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对生命心存敬畏,但缺乏责任感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设置了一个案例问题:“针对发生在佛山的‘小悦悦事件’,你的看法是什么”。93.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选项“对小悦悦的遭遇感到同情,对路人的表现感到失望和气愤”,2.7%的学生选择了“救与不救是每个人的自由,对路人表现应给予理解”,3.3%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现场情况,不好说”,另外0.6%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小悦悦及其父母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与他人无关”。从调查结果可以清楚地看到,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生命存有尊重和敬畏之心,对不敬畏生命的现象表现出比较统一的谴责感。但是针对同一个案例,在被问到“如果你是小悦悦事件现场的一名过路人,你应该怎么做”时,仅43.7%的人选择“立即跑过去进行抢救,尽可能争取时间”,52.1%的人选择“打电话报警或呼叫救护车,等待警察和医生到来”,2.9%的人选择了“赶快离开现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1.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停留在现场,静观事件发展”。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看,在面对危机情况时,56.3%的大学生把救人的责任推给别人,仅仅43.7%的大学生能够勇敢地承担起救人责任。对这两个问题的调查,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对生命存有较强的敬畏感,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勇于承担责任的勇气,显现出他们在面对生命危机时的矛盾的、缺乏责任感的心态。

  (二)深感生命珍贵,但内外有别

  在调查中,针对调查问卷中的问题“如果你或你的家人身患绝症,你是否支持或鼓励放弃治疗以及实施安乐死”时,76.1%的大学生选择“不支持,要不惜一切代价挽救”,15.2%的大学生选择“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不会考虑”,分别有6.5%和2.2%的大学生选择了“可能会支持”和“支持”。在被问到“你是否有时候会有自杀或伤人的想法”的问题是,71%的大学生选择“从没有过,以后也不会有”,11.3%的大学生选择“从没有过,以后可能会有”,15.6%的大学生选择“有过,但没实施过行为”,还有2.1%的大学生选择了“有过,并实施过行为”。由这两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分析,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珍贵性具有普遍的认可度,大部分人不会采取非自然的手段结束自己或别人的生命。而在被问到“你对当前有些大学生因为学业、情感或其他原因而自杀的看法”时,61.5%的大学生认为“非常可惜,不应采取这种极端手段”,34.7%的大学生选择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不值得同情”,3.1%的大学生选择了“也许死对他们而言是唯一的选择”,还有0.7%的大学生选择了“人总会死的,早死早托生”。由此看见,在面对他人的生死问题时,尽管大部分学生依然坚持了对生命的珍惜度,但比例远远低于对自己生命的关注,充分说明当代大学生在深感生命可贵的同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内心有双重标准。

  (三)生命价值认知清晰,但知行不够统一

  生命价值与人生价值有直接的关联,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也彰显了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在对于问题“你对舍己救人的英雄有何看法”,83.1%的大?W生选择了“精神高尚,值得尊重”,12.7%的大学生认为“精神可嘉,但要量力而行”,2.2%的大学生选择了“逞强,不值得提倡”,1.9%的大学生选择“不好说”。根据这个问题的调查,说明大部分大学生认可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应该体现在社会价值中,社会价值是评判生命价值的主要标准。然而,在被问到“面对危急情况,你应该怎么做”时,仅有33.2%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会挺身而出,舍己求人”,58.4%的大学生选择“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条件下可以挺身而出”,另有5.1%和3.3%的大学生分别认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没必要舍弃自己的生命救别人”和“把做英雄的机会让给别人”。这充分说明在生命价值评判标准的认知上,大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但是表现出知行不一的趋向。

  二、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培养面临的困境

  当代大学生在对待生命价值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矛盾其实正是当前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等各种矛盾在生命观上的反映,也凸显当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培养方面所面临的一系列亟待突破的困境。

  (一)社会压力不断增大,大学生心理越来越脆弱

  市场经济不仅把中国经济纳入了一个以竞争为主要经济关系的时代,也把竞争的理念和模式引入了学习、恋爱、就业、升迁、人际交往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对于刚刚摆脱升学的紧张还对大学充满憧憬的大学生来说是很难适应的,并且这种竞争的压力在他们的大学生活中日益加重。在调查中,当被问到“你现在是否感觉到有社会压力”,70.3%的大学生选择“是,非常大”,9.2%的大学生选择“没有压力”,15.3%和5.2%的大学生分别认为“有压力,但是不大”和“很难说”。而相对于不断增大的社会压力,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正趋于减弱。当前,大部分的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过度保护,使得他们很少经历身体和心理的磨炼,抗挫折能力较弱,这种反差造成了相当多的大学生心理出现了问题,在一些外部因素的刺激之下就很容易发生自伤或伤人的极端事件。   (二)物质欲求日益膨胀,精神世界日益空乏

  市场经济充分激活了社会活力,物质财富不断充盈,但市场所带来的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成为一些大学生是非判断的标准,别人成为他们达成目标的工具,在舶来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潮的推波助澜下,一些学生追求享乐、崇尚奢靡、互相攀比的思想泛滥,集体主义、奉献精神被消解,一味地追求物质满足,忽视了精神需求和对心灵的涤荡,从而变得越来越浮躁,“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心态代替了“艰苦奋斗,勤劳简朴”的传统精神。这就导致部分大学生对人生价值的判断出现了偏差,直接影响其正确生命价值观的树立。

  (三)智商培养越来越成熟,情商培养越来越边缘

  在人才培养“以市场为导向”的理念下,高等教育越来越偏向重智力、智商培养,轻道德、情商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技能型、技术性的课程比重越来越大,而培养学生情商,指导他们怎样做人、如何做事、怎样交往的课程不断被消减。在调查中发现,在大学期间受过系统的生命教育、上过生命教育课程的学生比例仅有20.7%,22.6%的大学生表示“从没有接触过生命课程教育”,45.1%的大学生表示“有过,但很不系统”,11.6%的大学生表示“有过,但是没有效果”。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绝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对一个人的发展是很重要,但获得身心的和谐更加关键。

  三、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培养路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世界看成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因此,培养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命价值观,是一个涉及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个人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紧密联系、积极配合。

  (一)净化社会环境,打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生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直强调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社会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当前,大学生群体还处于人格发展不成熟、社会化未完成的阶段,很容易被浮躁的、物化的社会风气误导,判断是非、善恶、好坏、美丑都以功利为标准,生命价值在功利主义的评判下完全被物化和工具化,当生命难以达到功利目标的时候,生命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营造一个风气积极、生态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培养大学生生命价值观至关重要。一方面,全面落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重塑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途径,用社会主义的、科学的、传统的中国道德文化重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让当代大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中国精神的感召力,让他们重拾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增强对不良思潮的免疫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网络、媒体等传媒渠道的监管和约束。在社会转型不断深入的大环境下,文化产业异军突起,作为文化产业领军的传媒产业迸发了生机,但是一些传媒机构为了经济利益,片面追求收视率、点击率、关注率,不惜扩大负面新闻、负面事件作为噱头,甚至直接宣扬传递一些片面的、错误的价值观,误导受众。所以,加大对传媒的监管,支持和鼓励他们加大对正能量的传递,对于净化社会环境,引领正确的社会风尚具有重要意义。

  (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教育的最大优势是系统、科学、有计划,这是任何组织和机构不能取代的。因此,高校作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培养的主渠道,建立一个科学、完善、有效而且具备可持续性的生命价值认知培养体系是其生命教育的出发点和首要任务。

  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向将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作为哲学的终极意义,从这一点出发,高等教育首先必须把生命价值教育的任务、思想、内容、途径融入人才培养模式中,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体现生命教育的价值诉求,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植入完整的、持续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把生命教育贯穿于授课、实践、考核、反馈等各个环节中,让高等教育真正体现和落实对生命价值的珍惜与尊重。再者,实践的观点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因此,生命教育也应回归实践,回归生活,不能仅限于课程教育,应结合课程开展多样性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一方面开展逃生求生的拓展训练,增强大学生应对危机的逃生能力,另一方面开展一些诸如“临终关怀”“庭审现场”等生命体验活动,让学生真切地感知死亡,接触死亡,明白生命的短暂性,增强他们对生命可贵的认同感。最后,建立切实有效的心理干预机制。心理嬗变是造成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最直接的原因,如果能够在悲剧发生前积极地进行心理干预,很多悲剧是可以避免的。因此,高校建立一套高效的心理干预机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介入干预,也是生命教育链条上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三)构建温馨家庭,筑造心灵港湾

  家庭是生命的起源,更是教育的起点,家庭教育在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同样具有重要作用。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从小就应该教育孩子感恩、责任感和对生活的热爱。同学校教育不一样,家庭教育更加体现在父母的以身作则和身体力行上,从小就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另外,家庭也要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情感、就业、心理等变化以及潜在的不良情绪,及时进行疏导和排解,把家庭构建成具有归属感、安全感、温馨感、民主感的心灵栖所。而且,家庭要主动积极与学校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发现问题,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引导工作。

  (四)铸就精神支柱,呵护生命家园

  首先,理想信念的缺失往往让一个人浮躁和迷茫,因此,大学生要树立起强大的精神支柱,才能自觉地抵制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价值体现在如何获得改造世界的方法上,所以,树立科学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并将理想和信念与社会的国家的共同理想保持一致,才能保证它的最终实现,体现一个人真正的价值。作为社会的精英群体,也只有心怀国家和社会,人生才更有意义,生命才更加辉煌。其次,作为一个大学生,要勇于承担责任,要为社会和家庭负责,了解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生命对于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但是生命不仅仅属于个人,它属于社会,属于家庭,任何人都没有权利随意剥夺自己的生命。所以。大学生要积极学习基本的生存、求生逃生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维护生存环境。再者,大学生要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科学地对待来自生活、学习、工作、感情的各种压力,学会合理地调控自己的情绪,缓解心理压力,自觉地学习和掌握调节心理问题的技巧,保障心理的健康。

  ?之,培养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复杂而艰巨。要实现这一工程的有效性,最终实现大学生在新时代的健康、和谐、全面发展,就必须构建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联动机制,不断探索新的有效途径,不断创新教育策略,把大学生生命教育提高到教育战略的高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 马克 价值观 视野 哲学 价值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刍议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当代价值
容错纠错机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邓初民政党思想浅析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人学基础
热门马克思主义论文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衰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特征
从新的角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走向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