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手机成瘾的自我防控策略论文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手机成瘾的自我防控策略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12-15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手机成瘾的自我防控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140-02

  智能手机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大学生生活中的必需品,改变及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大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基本已经被手机占用,智能手机在给大学生生活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较多过度使用智能手机的问题。长时间或者无控制地使用智能手机,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容易引起注意力不集中、焦虑、孤独和人际关系淡漠等问题。

  一、手机成瘾概念

  Bianchi 和 Phillips 将人们在明令禁止使用手机的场合或者在能够意识到使用手机会产生潜在危险的场合,仍不恰当地使用手机的现象称为“问题性手机使用”。而国内学者则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手机成瘾”或“手机依赖”,并认为是滥用手机而导致生理或心理上出现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不排除跨文化差异影响,尽管其定义在学术界至今仍难以达成统一的观点,本文更倾向于把此现象称为“手机成瘾”。

  二、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影响因素探析

  手机成瘾的研究仍处于起始和探索阶段,其心理因素的探析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中之重。纵观国内外大部分文献,学者普遍认为手机成瘾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但对具体的成瘾因素尚未达成一致的观点。国外学者更多地把关注点放在性别差异及形成机制研究上,如自尊、人格特征等;而国内的学者则更倾向于研究人格、孤独感等方面。本文综合了大部分的文献资料,从积极心理学视角重点考察社会支持、孤独感和自我控制感等影响因素。

  (一)社会支持因素。社会支持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它可以是一个组织系统,也可以是一个可获取的资源,能够直接反映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国内学者肖水源把社会支持归纳为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支持的利用度三个方面。关于社会支持与手机成瘾的影响,有不少的研究结果表明两者明显呈负相关,也就是说手机成瘾程度越严重,其社会支持越少。手机成瘾者可能难以与他人交流,沟通过程中体验到不足的关心和支持等问题,使得体验到较低的社会支持。而使用智能手机是避免负性情绪增多的途径,长时间地沉迷在手机的世界,则更容易忽略人际交往的问题。如此相互影响、恶性循环。

  (二)孤独感因素。孤独感是个体在人际关系中感到不满,伴有不良情绪和空落感,是对自己的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情况产生差距时引起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国内刘红、王相英、刘海娟等研究证明大学生的孤独感与手机成瘾呈显著正相关,即孤独感越强烈,手机成瘾程度越高。但是这一观点与国外Takao等人不相一致,他们认为导致手机成瘾的原因与性别、自我监控、渴望被认可因素有?P,但与孤独感无关。

  (三)自我控制因素。自我控制是个体通过意识和努力克服自身冲动,无意识的、习惯反映的一种能力。自我防控对行为成瘾有一定影响,手机成瘾属于行为成瘾的范畴,故本文认为自我控制与手机成瘾存在关联。目前自我控制与手机成瘾的研究不多,但是前人研究发现自我控制与成瘾行为有密切关系。Hyoungkoo等研究发现,自我控制能力是预防手机成瘾的最有效的因素。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自我防控策略

  当前,不少高校出现了手机“热”的情况,无论是在课堂上,课后喧闹的走廊、食堂,还是在安静的图书馆,都能看见学生低头看手机的身影。手机过多地介入大学生的生活,使得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被严重影响。面对日益泛滥的手机成瘾问题,自我防控策略显得尤为重要。而积极心理学为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自我防控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即运用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在正确分析心理内在原因后采取积极干预手段来促进潜在力量和优秀品质的形成与发现,帮助个人实现自我发展。

  (一)提升积极情绪体验,增进主观幸福感。积极情绪体验是指个体对过去、现在、未来都持有满意和充满乐观的心理状态。人们在体验积极情绪的时候能够感到愉快,这能帮助其放松并在平和的状态下更好地思考和工作。与之相反,人们在体验消极情绪的时候会感到难受,使思维和注意力集中在不良的情绪体验上而封闭自己,不能创新创造出好的想法。孤独感是一种沮丧、无助的消极情绪体验,持久体验到孤独感的大学生更愿意用手机来排解孤独。大量研究表明,积极情绪的体验能缓解消极情绪,增进个体主观幸福感。因此,大学生可以通过长期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运动时帮助大脑分泌内啡肽促进心肺功能提升,提高身体素质。从发展内在潜能方面,可以通过积极参与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活动,展现才能,积极悦纳自我、增强自信,找到能够帮助提升自我价值的工作,成就生命的意义所在,增进主观幸福感。在日常生活娱乐中培养发现美的能力,享受身边怡人的自然环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在积极心理学的观点中,积极心理品质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表现为显性的和隐性的,是人类自我完善和追求自我实现的潜能。大学生应对智能手机成瘾问题,自制力、有效管理自己的能力是需要重点培养的积极心理品质。智能手机让人们从“利用碎片化时间”逐渐演变成“碎片化时间”,我们需要克服和改变不自觉地查看、使用智能手机的习惯。笔者认为以下两点值得借鉴参考:首先,要确定目标,形成正确的方向。大学生可以给日常生活学习定一个时间表,并且严格执行表格内容。手机则在规定时间内查看和使用,削弱不自觉使用智能手机的习惯。其次,把手机放在一个固定地方使用,就像传统的固定电话一样,这样就可以避免智能手机随时随地使用的最大优势。

  (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重视加强现实沟通。从优化内在方面的同时,大学生应尽量多争取机会与外界交流,了解社会动态,在与积极乐观的人进行沟通、在别人的乐观与豁达的传递中,提升自身幸福感。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往往会遇到人际交往、自我实现等方面问题,可现实中常常由于各种原因和大学生自身的特点,这些问题不能够轻易得到解决。长时间地缺乏沟通、社会支持,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为了避免手机成瘾成为自身的不良健康状态,大学生需要积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扩大健康的交际圈,积极参与各种活动。然后,运用心理学暗示合理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主动沟通和寻求帮助。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加强现实的沟通,不仅能够缓解大学生手机成瘾的行为问题,还可以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四)促进大学生自我和谐发展。自我和谐是指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以及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当大学生自我意识中的现实“我”与理想“我”之间有很大差距时,就会引起心理不平衡并且可能伴随紧张和焦虑。这种自身不和谐的表现,会造成大学生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否定自身的能力,甚至存在着悲观失望的心理倾向。为了改变此类消极状态,他们就会采取各种各样的防御反应来维持其自我意识。而智能手机则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虚假的自我认同的世界,这对于其心理发展和成熟是极其不利的。所以,我们要促进大学生自我和谐发展,鼓励大学生发掘自己的才能和培养兴趣爱好,预防手机成瘾问题。

  综上所述,当前手机已经普遍化、智能化,给现代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智能手机衍生出来的身心问题,诸如颈椎病年轻化、“屏奴”等也备受大众关注。我们不难发现手机过多地介入生活,导致工作生活高度“在线化”,也加剧了人们的疲惫感和焦虑感。同时手机提供的信息更多是高度碎片化的,使得人们线下思考、系统思考的时间被大幅度挤压。处于成长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思考、学习是主要任务,应对手机成瘾问题,自我防控策略变得刻不容缓。积极心理学通过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力量,发掘他们的潜能,加强自身心理健康品质的培养和形成来自我防控手机成瘾问题,能够为手机成瘾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办法。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手机成瘾的自我防控策略

论文搜索
关键字:视角 心理学 积极 策略 自我 心理
最新心理学论文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利用心理学理论提高税收管理与服务效应的研
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心理因素及对策研究
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
数学在心理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心理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探索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策略
浅析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
网络暴力游戏成瘾的心理机制探析
幸福能力培养的内容探析
热门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原因分析
浅析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及其调适办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大学生择业受挫与应对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
青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