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文学素养的培养与思辨创新型阅读教学论文

文学素养的培养与思辨创新型阅读教学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12-16

文学素养的培养与思辨创新型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11-0008-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4.002

   1 . 引言

  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目前在国内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语言形式为主的教学,过分强调了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的操练,忽视或不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这就造成了学生在阅读中不能把握文本的深层含义,以及无论是说还是写等语言输出的内容空洞无物或缺乏辩证思维等现象。在对当代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调查中,调查者也得出了学生“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低”,换言之,“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发展与语言能力的发展不同步”的结论(钟华、樊葳葳、秦傲松,2001)。笔者在教学中也常常发现学生普遍存在思辨缺席症,在口头报告和写作等输出活动中缺乏辩证思维和深刻见解。在组织与大学英语课文相关的主题讨论时,鲜有学生能够对主题进行深刻探讨,体现辩证思维并提出较深见解,即便是语言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做到这个层次的也很少。在写作训练中,学生习惯于套用句型、套用议论文的开头和结尾,而能够分层次、多角度地论述自己的观点对很多学生来说却是难点所在,更别提能写出体现思辨型观点的佳作。

  笔者也曾经以“关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文学素养情况的调查”为题,对武汉纺织大学的普通本科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认识到了文学素养的缺乏影响了他们的语言输出和理解能力,并且他们都期待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吴凤竹,2011)。

   2 . 培养文学素养的必要性

  早在民国时期,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就经历了短期的迅速发展,这与当时雄厚的师资――大批的留学归国人才回国内大学任教有关之外,其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办学宗旨是以培育和积累西学素养为要旨,注重英文经典的广泛阅读和严格的写作训练,并强调英语的实际运用(朱芳,2010)。当时的大学英语教育把阅读英文原版文选、小说作为语言输入的主要方式之一,并要求每两周作文一次(李良佑、刘犁,1988)。而着重培养的西学素养也当然包括西方文学素养,足见文学素养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当代,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基础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呼吁的是复合型的外语人才,大学英语教育不是要培养知识面窄、综合能力差、综合素质低的纯外语人才。杨自俭(2004)认为,新世纪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除了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训练有素之外,还要“语言和文化知识比较系统,综合素质好”“有较好的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语言学和文学的基本理论素养”“有较强的创造能力”。 郭军(2003)在《文学与语言学怎样相处――2002年外国文学年会座谈纪要》中就指出了文学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大学英语教育应不仅是训练“技术员”,而是要培养一个完整的“文化人”。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钱冠连(2000)也撰文指出外语教育的教养作用,即外语教学对学习者功利(实际掌握一门外语)之外的思维的训练,人格的培养,对所学外语的文化与情趣的灌输、综合素质的提高。一句话,外语教学的教养作用旨在与其他课程一道培养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一个与高度文明相配的人。因此,大学英语课堂不应成为一个语言训练班,而应是一个培养文化人的学科建设所在。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堂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目前,外语教学领域已经有人撰文论述过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如张雪珠、张琪(2004)就撰文论述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董桂君(2007)、冯常荣(2008)也分别从不同层面论述过文学知识和文学素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而本文将着重探讨文学素养在实现大学英语思辨创新型阅读教学中的促进作用和可行性,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从技能型向思辨型转变。

   3 . 思辨创新型阅读教学

  深受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著名的语言学家德里达(Derrida)指出词语和它的指涉对象,即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不是统一和固定不变的,而是任意和不断滑动的。语言中充满了模糊、多义和滑动(ambiguity, multiplicity, slippage),文本的意义必然是不确定的。思辨创新式阅读究其实质是一种解构阅读,它是不追求文本的终极意义而是力图建构多极意义的阅读行为,它鼓励读者成为文本意义建构的主体,从而增强思辨创新的能力(殷晓芳,2004)。一个句子的意义绝不是单个词语的意义之和,一个语篇或文本也绝不是单个句子的意义之和。对于已经有一定语言基础(语法、词汇)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而言,句子、语篇等文本的多极意义的感知与获得取决于读者的文学素养。读者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不迷信文本的一维建构,从而参与文本的解构与重构。在读者与文本的双向互动中,有一定文学素养的读者不仅可以对文本进行思辨型理解,还可以做到创新型输出。

   4 . 思辨创新型阅读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在大学英语课堂中,适度地选取与课文主题或某个细节内容相关的历史、文化和文学等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主题的深层含义,鼓励学生参与文本的多级意义建构,让大学英语课堂不再停留于语言技能的操练。与此同时,布置形式多样的创新型输出任务也有助于深化理解、锻炼辩证思维。下面以《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第二版)为例,讨论思辨创新型阅读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4 . 1 文章结构和主题意义把握

  为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准确度,以及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练习和加强句子、段落和篇章大意的理解和逻辑关系的理解本是大学英语课堂应有的教学内容。然而,对于具有一定文学性的课文而言,只做到这些还不足以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隐含的结构意义,也不足以鼓励学生参与文本多级意义的建构。《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有一篇课文题为“Graceful Hands”,“graceful”一词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分别在标题、文中和结尾部分。而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却常常忽略这一点,只有少数学生在笔者的提问下才能意识到这个词出现在标题和结尾体现了叙事上的首尾呼应。而文中第二次出现这个词是在第六段,作者(医护人员)为老太太护理完之后坐在她的病床边,看到了她细长优雅的手指。此时她们之间几句简短的语言交流透露了老太太独自在病房弥留但请求作者陪伴的原因。正是因为这几句简短的话语,作者从一个对病人无动于衷、例行公事的医护人员转变成一个同情者,并为她的死亡而哭泣,短短的陪伴让作者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情感转变。经过笔者一步一步的提示和学生的讨论,每个班级都能指出“graceful”这个词不仅仅指的是一双优雅的、弹了一生钢琴的手,而是揭示了老太太勤勉活跃的一生和弥留之际面对死亡时的从容和优雅等主题意义。这个词巧妙地贯穿于故事的始终,并揭示了文章的主题,甚至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思。对于这篇课文,教师文学意义上的引导能带领学生进一步探索和挖掘这个词的结构意义和主题意义,并激发、培养了学生的主题思辨能力,从而实现了学生作为读者参与文本多级意义的建构。

  4 . 2 文化和文学背景知识介绍

  每一部作品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与底蕴,如果只从我们读者一维的思维视角出发去理解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在对大学英语课文的理解方面,适当地介绍文化和文学背景知识就可以超越文本字面意义的理解,做到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例如,第二册有篇课文题为“Love Without Limitations”,其中一个情节讲的是姐姐为智力障碍的弟弟举办生日聚会,体现了姐姐爱的伟大。而学生可能就不太能对此有情感上的共鸣,殊不知,美国自建国以来其本土就从未受到过外敌入侵,因此他们觉得强大的国力给了他们安全感。因此,可想而知,9?11事件对美国人的打击和伤害是前所未有的,姐姐和她的朋友能在人心惶惶、身心俱疲的时候来举办和参加生日聚会实属不易,这就衬托出了文章的主题――真爱无限,而这个有智力障碍的弟弟在聚会上的表现又反过来给了智力正常的家人和朋友们以无限的勇气和关爱,真正体现了真爱的无限。这也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具有爱的能力,爱的给予和接受向来都是双向互动的。这样的解读不仅可以让学生更能对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感情产生共鸣,还能加深他们对人生的认知,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又例如,在讲解第四册的“The Tail of Fame”时,就可以带着学生欣赏文中提到的一位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的一首诗《未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以引导他们认识人生充满了选择和名誉的双刃剑作用。

  《新视野大学英语》中有两篇课文节选自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的畅销小说《喜福会》,作品讲述了四名中国普通女性逃难到美国安家的故事,然而她们与自己的美国女儿在价值观和文化认同方面有着诸多的差异,因此作品展现了两代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矛盾冲突。其中一篇是预备二级里的“Making Myself a Genius?”,另一篇是第二册里的“Rich Meeting His Future Mother-in-law”。前者体现了在美国的华人父母依然坚守着望子成龙的教育观,这种传统的中国式教育把女儿逼叛逆,而后者更是体现了一个中国丈母娘对未来美国女婿的挑剔,体现了两代人截然不同的婚恋观。教师在讲解这两篇课文时就可以介绍原著的故事情节背景,以让学生更自然、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甚至还可以启发学生去辩证思考中美跨文化交际和两代人之间的代沟等问题。

  4 . 3 电影电影片段赏析

  用电影或电影片段来辅助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不少大学英语教师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然而,利用电影片段教学应该不仅局限于让学生跟读、口语练习、词汇记忆和俚语学习等,而应该充分发挥影视文学作品的文学教养作用。教师应该根据文本内容精心选材,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思辨型理解,而后做出创新型输出。例如,在讲解第三册的“Love Without Limitations”时,教师就可以节选《西雅图不眠夜》(Sleepless in Seattle)里的小男孩Jonah打电话给电台的部分。只有八岁的他在丧母后打电话给电台跟主持人说他今年的圣诞节愿望就是让悲伤的父亲再婚,并从悲伤中走出来。这个幼小的心灵永远失去了母亲的关爱,备受创伤,然而他却对父亲表现出了无比强大而理性的关爱,这与文中有智力障碍的弟弟Jimmy那无缺陷的爱如出一辙。又例如,第二册的“Time-conscious Americans”对比了美国人与外国人之间不同的时间观念,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欣赏电影《刮痧》(The Treatment),因电影较长不适合课内播放,教师可以布置给学生课外观看,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电影反映的中美文化差异并在下次课堂上做PPT口语展示。经过电影欣赏、讨论和口语展示,学生可以逐渐理解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也可以培养他们辩证地思考文化差异所产生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积极应对这些问题等能力。

  4 . 4 角色扮演

  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一主题或内容进行角色扮演,既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口语表达的障碍,又可以提高口语练习的兴趣,无疑是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而角色扮演作为一种舞台表现形式相比口语对话等形式有更多的要求,如剧本编写方面有情节的编排、人物的设定、口语化台词的编写以及舞台动作的设计,在舞台表演方面有服装道具的准备、演员表情和台词的呈现以及站位的要求等,而这些究其实质是一种文学素养要求。对于有一定文学素养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角色扮演就会更具创造性和思辨性。例如,笔者曾经安排学生就《喜福会》里的一个节选“Making Myself a Genius?”这篇课文里讲的故事做角色扮演。故事中有一个小主人公照镜子的场景,学生就巧妙地用两个演员来面对面站着演同一个角色,相同的动作,不同的表情和台词,清楚而形象地表现出了这个人物当时内心的矛盾。按照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安排学生表演《喜福会》另一个节选“Rich Meeting His Future Mother-in-law”。另外,在讲解第一册的“Deep Concern”时,教师可以在热身活动时会问学生与他们父母之间的不同之处,从而引出本单元的主题――两代人之间的代沟问题。在讲解完之后,可以安排学生以代沟为主题做一次角色扮演,可以让他们更加成熟地用英语表达代沟问题,对之前热身活动里的讨论也是一种巩固。第一册的另一篇课文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里讲到了如何给人留下好印象的几个策略,如果在课堂上单单只讲这几个策略会比较枯燥乏味,教师可以设置几个不同场景,如面试、相亲、第一次带男/女朋友拜见父母等,让学生做角色扮演,从而把不同的策略运用到口语实践中。这样做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锻炼了口语,更重要的是在有效的输入与输出过程中锻炼了思辨和创新能力。   4 . 5 辩论实践

  当下,不少大学英语教师和研究者已经意识到英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思辨缺席症,而对于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堂而言,由于课时和功利性教学、学习方法的制约,思辨缺席就更是普遍现象了。因此,在大学英语阅读课堂上,以阅读为基础,在对文本进行文学鉴赏的同时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可以在讲解课文时,就文本中的某一细节提出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以质疑的方式引导课堂辩论,形式可以是师生辩论、生生个人辩论、小组辩论等等。一般情况下,特别是在初级练习阶段,不必拘泥于正式辩论赛的规则,这样更能激发学生自由发言和自由辩论的积极性。如,第二册有一篇文章题为“Weeping for My Smoking Daughter”,作者讲述了作为母亲的悲伤和第三世界国家穷人的悲哀,部分学生此时还可能会联想到自己的家人(一般是父亲或爷爷抽烟)。因此,吸烟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烟草工业就应该因此而被取缔吗?这个辩题可以让学生学会从另一角度来思考问题,如烟草工业被取缔会带来负面的市场效应、就业问题甚至犯罪等。又例如,第一册的“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讲了第一印象的重要性,那么就可以在正值青春年华的大学生中间开展“一见钟情是真爱吗?”或“一见钟情可靠吗?”等辩论,在讲第四册“Bribery and Business Ethics”时,就可以就文中提到的例子展开辩论――假如你是那个销售经理,你是会实施贿赂以更快地签下一个大单,还是会坚守商业道德呢?在讲代沟主题时,可以就中国社会的传统――几代同堂为题进行辩论,现代社会,年轻人的观念在不断地与国际接轨,三代人同住是否依然更适合中国家庭?在这种非正式辩论常态化后,学生的口头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都可以得到提高,一般可以每学期举办一次正式的辩论。与此同时,这些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在写作时分层次、多角度地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辩论实践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创造性输出形式。

   5 . 结语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大学一二年级阶段的必修课,应该充分发挥其作为语言课的教养作用,而不能仅仅以实用性为目标,忽视文学素养的培养。思辨创新型阅读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文本的文学性,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鼓励学生参与文本多重意义的建构,在对文本思辨型理解的基础上设置多种创新型输出任务。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还有助于提高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整体认知水平。

文学素养的培养与思辨创新型阅读教学

论文搜索
关键字:思辨 创新型 素养 教学 文学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MOOC引领下中学历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
“情感过滤”假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