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 农村义务教育低效性之归因分析与对策探讨论文

农村义务教育低效性之归因分析与对策探讨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12-24

农村义务教育低效性之归因分析与对策探讨

  中图分类号:G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4-0091-02

  义务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的基础环节是一种强制性教育,这种强制性是以法律手段作为保障的。自1986年制定义务教育法以来,义务教育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到20世纪末我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但是,要保证我国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理性地正视和分析义务教育这一庞大系统工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仍大有可为。

  一、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困境

  1.失学、辍学现象升温。由于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家庭的、学校的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于学生及其家长,使农村儿童的教育选择倾向发生了动摇。据北师大曲恒昌教授的调查发现,我国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辍学率特别是初中辍学率大幅攀升,到初三毕业时,多半班级的学生只剩下一半左右了。[1] 这就是我国基本实现“两基”后农村义务教育的真实写照,可见,“两基”工程在具体操作中是有水分的。如何制止农村辍学率回升,成为摆在义务教育面前的难题,成为制约义务教育改革的障碍因素。

  2.教育产品质量不高。在经济全球化、科技综合化、社会学习化、生活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要求教育产品“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合作。”[2] 农村教育承担着将我国丰富的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的重任,必须致力于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即促进受教育者“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的全面自由发展。”[3] 而现实的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不高,培养的人才规格和质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相当部分学生毕业后尚无独立生存、独立思考的能力,又何谈可持续发展?当然更谈不上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科教兴国”也就成了一句口号。

  二、归因分析

  1.法律权威的迷失。义务教育是国家以法律形式予以规定,强制性地要求适龄儿童、青少年必须接受,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世界各国的义务教育均以法律作为保障。我国的义务教育法第十五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创造条件,使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而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却没有很好地将法律落到实处。

  (1)政府没有创造良好的条件,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和公共事业原则上应是免费教育,即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费、杂费、书本费和住宿费。但我国制定义务教育法时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只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并没有免收杂费与其他费用。时至今日,农村义务教育收费标准不一,名堂颇多,且收费标准有逐年攀升的趋势。有的地区统称为“学杂费”,到底是学费还是杂费谁也说不清楚。在法律允许收取杂费,而杂费标准不一的情况下,免除学费也失去了其本质意义,义务教育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走样了,法律的权威丧失殆尽。义务教育的投资主体和承载主体不明确,各级政府各分担多少投资份额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出现了层层推诿责任的现象。

  (2)家长没有很好地履行义务教育法。家长没有很好地履行监护人保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当然,其中有客观因素,如家庭贫困,无力支付受教育所需费用;教育质量不高,对教师和学校失去了信心等。也有主观因素,近年来高校扩招、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对子女升学的高期望,新一轮“读书无用论”冲击着他们“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这些均增加了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农民对教育投资的风险。相比较而言,他们更关注子女的温饱和生存,当支撑他们的命脉发生动摇时,他们决不会放弃眼前的利益而去投资回报系数尚不确定的教育。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学校的课程设置有关。“山沟里飞出金凤凰”实属不易,即使飞出了“金凤凰”,也多半无力承担日益高涨的高等教育高收费 。因此,义务教育是否对其生存“有用”成为吸引农民投资义务教育的唯一动力基础。而农村义务教育实行统一的课程标准,学校没有自主发展的空间,也很难做到农科教结合,校本课程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现有课程对他们无用,义务教育自然失去了魅力。

  另外,学校及教师没有做好监督检查工作,也是造成农村教育高辍学率的原因之一。

  2.“官本位”的传统文化的制约。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一直受经费不足的困扰,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差,校舍不足,必要的教学设备匮乏,有些地区还不能保证学生的桌椅供应。“穷国办大教育,大国办强教育”,相当时期内都认可了“教育经费不足”的现实。但是,透过事物的现象本身,不难发现其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我国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各方官员奉行“政绩至上”,都想在位期间轰轰烈烈地做一番事业,造福于人民的同时储备政治资本,但义务教育投资具有长期性、后效性的特点。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民素质的提高不是短期内可以见效的。因此,各级政府大多将焦点和重心集中在回报大、见效快的行业上,如金融等行业。不愿将资本投入关系国计民生的教育事业。因此,从本质上,教育经费不足是由于“官本位”文化及政府领导部门的教育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所致。因为我国现在的国力完全可以承载这样规模的免费义务教育。[4]

  3.教育投资上的二元分割与教育管理上的整齐划一。众所周知,我国社会的二元结构非常明显,城乡差距悬殊,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在教育投资上也呈现出明显的二元分割。政府对城市的义务教育投资幅度远远高于农村。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基点低,教育投资的重点理应倾向于农村,国家政策也有相关的取向,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农村义务教育只得到了相当小的份额,显然与农村义务教育的规模不成比例。与此同时,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无论在城乡间还是在区域间,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评价等方面都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农村义务教育没有地方特色,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这在客观环境相差悬殊的情况下,无形中抬高了农村儿童参与社会竞争的门槛,难以实现公平竞争,从而产生了教育机会不均等的问题,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平等观。这些都不可避免地挫伤儿童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自身无力左右的现实面前,他们常常被迫选择“放弃”。   三、科教兴国,任重道远

  农村义务教育的低效性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难点和瓶颈,如何开辟一条有效的农村教育改革之路,实现科教兴国,我们仍大有可为。

  1.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义务教育法。农村义务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兴衰,要彻底摆脱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必须下大力气作好以下工作:

  (1)实现农村完全免费义务教育,真正体现“义务”。我们必须真实地透视农村经济上的贫困和农民思想上的保守,“免费”是调动农民参与教育事业的最为直接和有效的动力机制,而且目前完全有国力承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

  (2)建立合理的教育投资体制。“用法律的形式将义务教育投入确定为国家财政投入,由过去的依靠人民办教育转向主要依靠各级政府财政投入来办义务教育。”[5] 通过法律渠道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各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中的法定职责,确立明确的教育投入分担机制,各级政府必须依法承担各自的责任,防止各级政府向社会和家庭转嫁投资责任。

  (3)成立农村义务教育监察委员会。通过成立专门的机构,运用自己的职权来监督、检查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和进展情况,以及义务教育法的执行情况,切实防止政府推卸投资责任、义务教育辍学率回升、义务教育乱收费,以及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滑坡等现象。同时,监督检查教师工资发放情况,切实保证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和“依法治教”。

  (4)在管理上打破“一统天下”的局面。义务教育必须留给学校和教师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得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方面能够进行自主选择,使师生共同参与到教育的决策中来,从而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将师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转移到教与学上来。只有营造宽松的环境和氛围,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和学习的自主建构,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2.克服狭隘的“官本位”思想和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义务教育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崇高事业,它本应是一种公共产品,最终结果是推动国家的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一系列有普遍影响的社会问题的解决。为此,各级政府和决策部门必须打破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和短视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认识到农村教育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值得去关注和重视。只要多关注一点教育,不再一味地追求教育的经济效益,更多地关注其社会价值,那么,农村教育将会是另一番“景象”。端正思想、科学地定位义务教育的社会价值对国家的发展意义重大。

  3.打破城乡二元分割,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化。中国基础教育系统工程实际上对城市和农村是不均衡的,这已经是一个现实存在且日趋严重的问题。部分老、少、边、穷地区的孩子不能得到足够的教育,甚至终身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这种不均衡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政策的原因。我们必须致力于改变历史遗留的痼疾,克服观念上的歧视,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来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实现教育投入上的城乡公平。同时向农村实行适当的倾斜政策,以弥补历史基点差异造成的教育分配不公,推动教育的均衡化。“均衡问题如同我们实施西部大开发一样,要和国家缩小地区间差异的整体政策一起考虑,这不是什么权宜之计,而是基本的国家发展战略。”[6] 当然“均衡化是一种理想,终极目标永远不可能达到。因为不可能达到,才值得我们为之奋斗。”[6]

  4.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高等教育。相当一部分学生辍学是源于升学无门,而中小学所学对其生存又大都“无用”。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产教研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民和农村儿童的教育需求,使他们在中小学做好基本的文化知识储备后,接受具有地区特色、适合地区需要的职业技术教育,使其“学有所用”,在提高国民素质的同时,实现科教兴农。另外,农村地区可视本地教育和人才需求实际,发展适当规模的高等教育,自主培养一批建设人才,为当地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也为学生的社会流动起到中介和桥梁的作用,为教师进修构建一个有效的平台。避免中小学教师为达标和保住“饭碗”而进行过场式、形式主义进修,使其将进修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内驱力,从而真正提升自身的素质,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充实自身的精神世界,提高教学质量。当然,以什么作“资本”来吸引优秀的人才献身于农村的教育事业则非常关键,我们的指导原则是“以待遇留人,以感情留人,以事业留人”。

农村义务教育低效性之归因分析与对策探讨

论文搜索
关键字:低效 义务教育 对策 义务 农村 分析
最新农村研究论文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
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研究
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农民主体性考察研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大学建设探索与实践
农村学校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的策略研究
浅谈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农村小学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需求调查探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防冻技术措施
浅析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
热门农村研究论文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对我国农民工保障问题的再认识
增加农民收入研究
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浅谈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现代话语下的三农问题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邓小平“三农”思想与中国新农村建设
关于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