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论延安时期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启示论文

论延安时期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启示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1-25

论延安时期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启示

  一、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时代性,围绕党的纲领目标进行

  时代主题是人类社会某一阶段中带有全球性、战略性和关乎全局的核心问题。它是观察和处理国内国际问题的出发点,是制定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背景。在当前背景之下,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提高其时效性,必须与时代主题接轨,才能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延安时期,革命与战争是时代的主题,抗日救国是国内人民的共同心声,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民主是国内人民的共同愿望。当时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紧紧把握住这一时代主题背景,确立了“教育为抗战服务的基本原则”,使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明显地体现当时的时代主题与特征:抗日救国。进入新世纪,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其自身的巨大作用,必须以时代主题发展为导向,及时解决我国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给广大青年学生思想上所带来的困惑,防止教育内容与社会发展“两张皮”。

  二、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规律性,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规律的这种客观性、必然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需遵循思想理论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把握需求规律;贯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内在转化与外部制约的辩证统一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形式,首先必须遵循思想理论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它可具体表述为: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一定要适合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状况的规律。当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状况相适合时,教育者所传授的内容、所实施的教育方法和所利用创设的教育环境才符合实际,才是合理的,才会推动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发展,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延安时期,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学员在年龄、知识水平、思想品德状况等方面的巨大差异。面对这种学员参差不齐的具体情况,各高等院校采取了集体的、自助的、相互帮助的学习制度。陕北公学针对学员知识水平的不同,开设了普通班和高级班,并讲授不同的课程;中央党校在不同的阶段,根据形势的变化对学员施以针对性的政策教育;延安大学对有丰富斗争经验、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学员,采取研究式理论教学,对文化和理论基础相对弱的学员采取启发讨论式教学。当前,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社会处在一个信息开开放的时代。因此,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需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与世界接轨,与社会发展同步,关注周边所发生的事情,注重分析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思想品德实际状况入手,实事求是,采取学生所易于接受的方式,方能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时解决学生心中困惑,提高教育的吸引力。

  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把握需求规律,在教育内容、方法的选择上符合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发展诉求。马克思认为,一种思想或一个理论的实现程度,取决于人们对它的需要程度,以及这种思想或理论满足人们需要的程度。需要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这个理论给教育带来的启示就是教育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需求,才能调动教育对象学习与接受某种事物的动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随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形势的变迁而调整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与中国实际结合,确定了以“抗日救国”为宗旨,以坚定学员的政治信仰,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教育目标,顺应抗战的客观要求,有效的保证了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因此,当下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遵循人的需求规律,将社会需求与大学生个体需求层次联系起来确定教育目标,制定具体教育内容,选择大学生所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当代大学生首要的需要可以理解为生存能力培养的需要,他们离开父母,离开自己所熟悉的环境,渴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去生存并获得认同,具体表现为独立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等等。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主导性原则的指导下必需考虑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关注他们的现实思想动态与发展需求。

  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内在转化与外部制约过程的辩证统一规律,着重营造良好党风、政风氛围。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是个体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经过社会实践,使思想品德诸要素不断平衡、发展和适应,形成一定社会要求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内在转化与外部制约有机统一的矛盾运动过程。内在转化和外部制约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因此,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教育实践活动,既要重视培养广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强化内在转化,也要从优化整体环境入手,营造良好的党风、政风氛围。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以身作则、将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高校的教员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主体,但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教育,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党员干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主体,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与普及的桥梁和纽带。提高当下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不仅要有一批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能力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教师工作队伍,更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清正廉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理念,形成教育合力。   延安时期各高院校的教员在这方面堪称楷模。他们不仅与学员同吃、同住同劳动,为学员传授知识,讲授革命道理,而且个个严于律己、言行一致、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生活上吃苦在前,工作中勇挑重担,危险时刻冲锋在前,以其所作所为激励、鼓舞和影响学生,以“无声”的教育打动人心。新时期,高等院校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必须建立一支政治强、素质高、纪律严、作风正的教师队伍。教师的言行是学生的榜样。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不仅要坚定政治信仰,忠诚教育事业,以培养人才、繁荣学术、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更要严于利己、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以高尚的人格影响和教育学生。

  广大党员干部的清正廉洁、以身作则是提高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保障。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卓有成效,是和有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及其所营造的良好的党风、政风氛围是分不开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好多延安时期的老同志回忆说,当时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不是仅靠简单的说教,而主要是靠领导干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等多重教育主体一致性要求,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贯性。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其思想认识的形成过程是在社会、家庭、学校等多重教育主体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延安时期,整个社会、学校与家庭在教育要求上的一致性,唤起了广大学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强烈诉求,广大学员在在多重教育主体面前都能得到充分的肯定与积极一致的教育,各教育主体形成了巨大的教育合力。与延安时期相比,时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性似乎不断扩大,但并不能简单地认为理论宣传、理论教育的广泛性就能够直接等同于传达的有效性。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性主要体现于它融入了社会教育当中,但它主要集中于基础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政治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似乎只成了高校思想政治课教授的“专利”,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对社会的认识,只有在认识社会的过程中才能够深刻的感受到它的说服力。然而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说,走出学校踏入社会之后,理论学习往往成为星星点点的拾人牙慧,既不深入也不持久,更缺乏相应的督促机制。再加上,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政治素养由于其不能直接创造价值而被忽视;当下社会“杀、毒、假、乱”问题的频繁产生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和谐、安定等等理念背道而驰,家庭又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这样,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在最有效的阶段上放弃了阵地,严重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提高当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各教育主体的一致努力,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家庭、学校的一惯性要求,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论延安时期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启示

论文搜索
关键字:延安 思想政治 高等院校 启示 时期 高等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