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影片《艺术家》的叙事手法与人文情怀论文

影片《艺术家》的叙事手法与人文情怀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1-29

影片《艺术家》的叙事手法与人文情怀

  法国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Michel Hazanavicius,1967― )在2011年推出了电影艺术家》(The Artist),影片在戛纳电影节上一鸣惊人,并将第84届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奖收入囊中。影片的最大特色便是其浓郁的复古意味,即对黑白默片的新颖复制。但是电影之所以能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更是因为其关于电影作为“声影传奇”背后的辛酸内容以及故事中洋溢的浓郁的人文情怀。

  一、好莱坞传统叙事下的《艺术家》

  尽管欧洲电影与美国好莱坞电影往往被视作两种截然不同的电影类型,拥有着在艺术创作和商业盈利上的各自偏重,但是二者的融合却从未间断。在近代欧洲电影史上,如茂瑙、维克多?斯约史特洛姆等人都曾加入好莱坞,以自身的创作影响着好莱坞的艺术风尚;维特?赫莫、阿基?考利斯马基等人甚至直接将好莱坞古典主义叙事手法化用到自己的当代题材的影片中来。[1]《艺术家》与之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一定的区别,它本身就是一部欧洲导演以一种超凡的艺术敏感度向一去不复返的好莱坞黄金时代致敬的电影,可以说电影中处处追求着某种回归性,叙事上亦不例外。从剧情梗概而言,《艺术家》基本上完全遵照了好莱坞的传统叙事。但是在电影的类型上,《艺术家》却不仅仅是单纯地追求复制好莱坞默片时代的具体叙事形式和叙事风格,严格来说,《艺术家》是好莱坞古典主义时期最为成功的三大类电影类型的综合,即歌舞片、喜剧片以及爱情片。[2]而在导演的设计下,电影中的歌舞、喜剧以及爱情元素圆融和谐地被组织起来,奉献给观众的是有着明显的《雨中曲》(Singinin the Rain, 1951)、《一个明星的诞生》(A Star Is Born,1954)等经典电影的影子,但是又带有当代意味的、真实的浪漫故事。

  《艺术家》将时间设定在了默片时代,“默片”即无声电影。早期电影只有画面,影片本身没有声音,只有背景音乐,剧中人通过动作、表情让观众了解剧情,必要时,会插入一些字幕来帮助观众理解人物的对白。[3]片中此时已是大明星的乔治?瓦伦丁在一次采访中无意结识了女孩佩皮,佩皮有意亲吻乔治从而登上了报纸的头条。随后佩皮去电影公司面试群众演员的工作并被录取,还在片场再一次地见到了乔治。由于佩皮表演的大胆奔放,她的地位逐渐提高。而在这时,电影开始进入了有声时代,有声电影作为新事物是当时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金格拉夫公司的董事们经过讨论一致决定转型。佩皮通过参演有声片而迅速走红。而筹拍默片经历了票房惨败的乔治痛不欲生,两次决定自杀。然而佩皮却对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她邀请乔治来和自己一起演有声片,在电影的欢乐结局中,乔治和佩皮在片场跳完一段精彩的踢踏舞之后,电影结束了之前的“无声”状态,所有人都开始开口说话了。在剧情上,电影毫无枝蔓,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围绕着男女主人公的命运起伏一气呵成,而在结尾的设置上,电影形成了封闭性的、令人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的结局,乔治不仅展开了新的事业,也与佩皮有情人终成眷属。可以说,影片带有鲜明的20世纪20年代左右好莱坞剧情片叙事的套路。

  二、《艺术家》中的叙事技巧

  如前所述,《艺术家》在大体剧情的设计上故意使自己陷入了好莱坞古典主义叙事的“俗套”,以达到一种审美上的复古效果。但如若哈扎纳维希乌斯在叙事上的开拓局限于此,那么电影也只能止步于一部在技巧上运用了默片“噱头”而在内容上毫无亮点的平庸之作。事实上,《艺术家》之所以赢得了相当数量观众与电影奖项评委们的肯定,与哈扎纳维希乌斯颇具匠心的叙事技巧是分不开的。

  (一)隐喻手法的运用

  电影中“声音”是一个关键词,导演将声音之下的两个概念:人主动去进行的行为“说话”和人在接受信息时信息状态的“有声”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主人公乔治的人生之所以发生重大的转折,正是因为他拒绝接受电影有声时代的来临,由此他在事业上一蹶不振。在乔治拒绝金格拉夫公司走有声电影路线的那一天晚上,他开始做噩梦,此时哈扎纳维希乌斯突然使用了音效,梦中车来车往,人声鼎沸,狗吠喧嚣,然而在众声喧哗之中,乔治唯独听不到自己的声音,这让他感到无比恐慌。而另一方面,他因为与佩皮有了暧昧的合照,使得夫妻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在乔治经历了事业上的打击之后,他索性更是冷落妻子,尽管妻子一再地恳求乔治开口,乔治依然拒绝与妻子说话。与其说是因为夫妇关系不合,不如说是因为他的苦闷使他失语了。乔治的家庭关系也进入了“无声”时代,这导致了妻子与他分道扬镳。在电影的一开始,乔治就与自己的小狗保持着亲密的关系,电影播放完后谢幕时也一定要先带自己的小狗上台,他和小狗之间的关系要比和妻子亲密得多。然而讽刺的是,小狗恰恰是不会“说话”的。在乔治纵火自焚时小狗飞奔去找警察狂吠,警察却听不懂小狗的呼救。哈扎纳维希乌斯通过狗与人的比较向观众暗示,只有在这种不需要说话的环境中乔治才是感到安全的。随后乔治想到了开枪自杀,这时一声巨响“砰”却以字幕的形式出现,但是这一声巨响却不是枪响,而是赶来救人的佩皮在乔治楼下撞车了,字幕上声音的无法分辨让观众着实为乔治提心吊胆了一回,随后的叙事水到渠成。声音这一当代观众早已习以为常甚至往往会忽略的电影技术要素从电影的叙事中凸显出来,人在对自己的声音做出选择,同时电影也在为自己的发展路线做出选择。二者互相映照,声音不再只是一个为电影叙事服务的工具,而是电影叙事的重要角色。   (二)对位性的叙事

  由于电影没有台词的辅助,因此在叙事上保持一种明晰感是十分重要的。电影中保持了一种对位性的叙事方式。在外部层面,两位主人公一位是成名已久的默片男星,另一位则是一个刚刚出道的女演员,其姓名从不出现在演员表里,到在演员表上位置越来越靠前,直至成为好莱坞人人追捧的大明星;一个在时代的潮流中没落,从万众瞩目到穷困潦倒,一个却在崛起,甚至可以堂而皇之地“威胁”导演和制片人起用谁来和自己搭档,乔治的经纪人后来又为炙手可热的佩皮工作。这早在佩皮初次去好莱坞面试,与乔治隔着布景斗舞就可以略窥一斑,一个舞步轻快活泼,一个则大方稳重;又如二人的下一次见面,正好一个上楼另一个下楼,楼梯造成的斜切画面也很好地说明了两人心态和地位的对立。在内部层面,两位演员内心的情感也在发生变化,先是佩皮崇拜着乔治(如哈扎纳维希乌斯使用了一些类似视觉小品的小桥段来表现佩皮的仰慕之情,如她曾经偷偷地潜入乔治的化妆室,先是抱着乔治挂在衣帽架上的西装外套浮想联翩,随后索性将胳膊穿入一只袖管中抱住自己,想象这是乔治的手并左右扭动。又如乔治后来发现佩皮在家中收藏着大量有关他的东西,如画像等),随后乔治对她产生了一丝微妙的情愫。最后在佩皮两次救乔治于水火之后,乔治对佩皮的感情越加深厚。两人情感的付出也与两人的地位存在着一种对位。但是两人的关系正如置身于跷跷板的两端,无论他们谁上谁下,他们都热爱着电影这一个游戏。两人之间没有赤裸裸的男欢女爱,而是一直若即若离,而联系他们的纽带就是电影艺术,乔治看佩皮的电影,佩皮也看乔治的电影,隔着银幕互相欣赏。

  (三)戏中戏

  由于电影时代的一次重要的技术革命是电影叙事的基础,电影本身就是立足于电影史本身的,因此电影中出现了颇具意味的戏中戏。乔治所演的默片基本上都有出处,电影中出现了许多有关电影拍摄的内容,如好莱坞电影公司的选角过程、拍摄过程等,以及在电影制作背后的神秘制片人们,这一批人表现出对商业利益极为敏锐的嗅觉,当他们意识到观众将迅速投入有声电影的怀抱时,便会毅然抛弃无声电影,而置大量默片演员、辨士(为观众讲解剧情的人)和现场交响乐乐手的就业于不顾。还有电影中多次给了看电影的普通观众镜头,他们先是一开始为乔治的默片拍手叫好,随后则全心全意地欣赏有声电影,为剧中人的喜怒哀乐而感动。电影通过对这些细节的表现,营造出了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电影产业氛围。

  三、《艺术家》中的人文情怀

  (一)对旧时代电影人艺术情怀的真情礼赞

  《艺术家》以乔治这一角色对默片时代进行了一次真挚的缅怀,并且在字幕、色调、演员的表演形式上处处带有默片时代的遗风。[4]对于乔治来说,他之所以始终拒绝有声电影,并不是因为自己声音与台词功力的欠缺,而是因为在他们已经认定了的表演模式(即使用略带浮夸的肢体语言)中,声音的进入反而会破坏某种“无声胜有声”的幽默和美感。而对于有声电影、彩色电影甚至3D数字技术制作的电影这些后起之秀来说,默片时代作为一个为它们奠定了市场和艺术基础的时代是不应该被遗忘的,哈扎纳维希乌斯通过乔治?瓦伦丁涅??之后依然才气不减表明了,真正的艺术实际上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无论有何种技术作为支撑,电影在任何时候都需要灵巧的构思和真实的情感。并且,在默片和有声片的交接时代,无数的电影人实际上跨越得并不轻松,在乔治之外还有很多人被时代抛弃,他们都是值得尊敬之人,但是也正是他们的坚持促使电影这一艺术不断地发展下去。这也是《艺术家》能够获得奥斯卡青睐的重要原因。

  (二)对电影人使用新技术的热情拥抱

  而另一方面,对默片时代电影艺术价值的肯定并不代表电影抱持着一种顽固的守旧观。因此,在电影的许多细节上,哈扎纳维希乌斯都故意没有百分之百地还原真正默片的风貌,如配乐、机位安排、剪辑手段等,电影中都带有明显的现代意味,并且在最后直接切换成了有声片。[5]哈扎纳维希乌斯的态度十分明朗,默片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过去的致敬并不代表着放弃对现时的摄影技术的热情拥抱。何况电影中还以“说话”的隐喻对乔治等做了大量揶揄。如果观影人以一种苛刻的态度寻找电影中不符合真正默片的瑕疵,这实际上恰恰落入了乔治的心态:过分地执著于一个具体的“年代”或形式,却忽视了技术必须是艺术的载体。当电影进入到21世纪后,技术已经和默片时代不可同日而语,真人捕捉、CG动画等层出不穷,但是电影娱乐和商业的本质、为观众提供影像世界的功能却没有改变。影片的最后乔治选择了参与有声片演出便是影片表现出的价值判断。电影中多次出现了观众迷恋电影,彻底进入银幕中世界的镜头,电影在注重刻画演员的内心世界的同时,实际上从未忽视演员的对立面观众的感受。

  《艺术家》以一种接近默片的形式,透过一个电影艺术家的自我挣扎历程,讲述了一个电影时代发生巨变的故事。电影形式与内容之间相辅相成,在整体上使用好莱坞经典叙事的同时,又隐含了多种旧时代所没有的叙事技巧;在缅怀旧技术元素的同时,又对电影新技术的使用采取一种欢迎姿态;既着力表现了电影人的痛苦蜕变,又始终强调着观众的观影乐趣。整部电影以怀旧而不守旧的精神赢得了观众与批评界的普遍好评。

影片《艺术家》的叙事手法与人文情怀

论文搜索
关键字:叙事 艺术家 手法 情怀 人文 影片
最新艺术理论论文
行为艺术中的审美意蕴探讨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代彩绘陶马俑造型艺术探
网络时代下芜湖铁画艺术的困境与发展
浅谈艺术设计——艺术与设计的融合
艺术三度空间的多样性
浅析二十世纪中国竹笛艺术发展的主要特征
从《艺术作品的本源》看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
宫崎骏影视动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分析
中国传统饮食艺术
百年来西欧声乐艺术的中国化发展进程及思考
热门艺术理论论文
设计艺术发展态势解析
对艺术与设计的再思考
浅谈宗教艺术
艺术的意义
全球化影响下的现代艺术设计
感人,关切,艺术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与教学
探讨艺术的意义的详细内容
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
感性诉求广告创意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