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 《三城记》:“商业文艺”的美学构筑论文

《三城记》:“商业文艺”的美学构筑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1-29

《三城记》:“商业文艺”的美学构筑

  不可否认,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已经进入一个票房狂飙的时代,动辄几亿、几十亿的票房让电影人和观众都一次次刷新着自己对商业电影的认识。文艺片导演被商业文化逐渐排挤到电影市场的边缘,最终文艺片只能越发地进行小众化的实验性探索,在电影院线以外的网络中传播,成为真正的边缘化艺术形式。因此,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文艺片导演逐渐向商业片导演转型,能够让自己的电影作品更符合市场化的运作和营销,以使自己的作品能够攫取更大的商业利润。文艺片导演的商业转型从表面上看是为了更大的商业价值和商业利润而转变,深层次的原因是艺术创作也需要资金的支持,唯有将作品商业化才能够维持更长远的创作之路。在文艺片导演向着商业片导演转型的过程中,一种对文艺片的不舍和坚持,对商业片的实验性探索,孕育了一种新型的电影类型,或者说是电影艺术形态,即为“商业文艺片”。这种电影兼具文艺片和商业片的艺术特征,是电影市场经济极速发展过程中孕育而生的艺术产物。香港导演张婉婷执导的影片《三城记》就是这样一部作品,本文主要分析该片的“商业化”题材定位、空间叙事以及镜头画面的美学价值,勾勒该片的“商业文艺”美学的构筑路径。

  一、《三城记》的“商业化”题材定位

  香港导演张婉婷是典型的学院派,她的电影有着严谨的戏剧结构,一板一眼地刻画着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尤其擅长描写爱情的无奈与蹉跎。张婉婷的电影产量并不多,相较于一些高产的香港电影导演而言,从1985年至今的12部作品并不算多,其中却蕴含了张婉婷对电影艺术的理解和探索。从1985年的《非法移民》到2015年的《三城记》,张婉婷始终坚持以电影镜头考察人与城市、人与社会之间的内部关联,探索在庞大的城市空间当中、在繁忙的社会环境当中,人们究竟以怎样的生存状态维持自己与周围环境的有机关联,同时城市空间与社会环境又给了人们什么样的影响。

  张婉婷最新执导的电影《三城记》取材于真实的故事,即成龙的父母从内地辗转来到香港的故事成为她的故事蓝本。张婉婷的这部电影与她在2003年推出的纪录片处女作《龙的深处:失落的拼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张婉婷在拍摄这部纪录片时,对成龙充满传奇的身世故事做出的考察和整理,给了她灵感,让她希望能够进一步拍摄这样一部有着强烈的时代背景色彩,人物和故事都有着深刻时代印记的电影。从2009年筹拍这部影片,到2015年8月27日《三城记》在国内院线上映,近六年的创作时间代表了导演张婉婷对于这段真实的故事以及这段动荡不安、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的尊重。

  然而,虽然张婉婷对于影片《三城记》的题材内容首先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进而才想将其转变成电影,但是这其中也有着深刻的题材定位的商业化考量存在。她的纪录片处女作《龙的深处:失落的拼图》历时三年拍摄完成,2003年问世以来广受赞誉,让观众不仅深入了解了成龙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一名国际巨星的,也深入挖掘了他背后整个家族的传奇历史。张婉婷将成龙的成功、个人的成长,与时代的风云变幻紧密关联,并没有将人物孤立在镜头之中,也没有将他的家庭单纯地作为叙事空间,而是将眼光拉远,将视野放宽,让时代背景成为故事的背景和情感的底色。也正因张婉婷对这部纪录片做出的巨大努力,《龙的深处:失落的拼图》获得了第4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提名的学院派的肯定。因此,电影《三城记》仍然以成龙父母的爱情故事作为故事蓝本,表明了张婉婷想要延续之前的纪录片中没有表现出来的戏剧性和艺术性,对于20世纪30年代,张婉婷仍然有着想要表达的审美理想。

  同时,对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的影像化展示,大部分导演都选择了以战争题材为创作核心,人物的情感只是凸显战争残酷的辅助。但是,张婉婷是以动荡年代和战争为背景,主要为了突出表现房道龙和陈月荣二人幸福爱情的来之不易。正因为如此,影片虽然有着庞大的时代风貌的展示,但是叙事重点的转移让观众获得了更多的情感体验,房道龙和陈月荣、收买华和仇大姐之间情感的细腻展示,也让该片沿袭了张婉婷的文艺片风格,这也是导演张婉婷在题材类型上反其道而行之的大胆尝试。

  二、空间叙事:复制文艺空间

  空间叙事无论是在电影艺术中还是文学艺术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叙事方式。同时,由于空间的特殊性,空间在这里既是叙事方式也是叙事对象。空间承载了人物的情绪和情感,也容纳了人们的生活。对于某一个特殊空间的细致描摹,是抒发情怀、纾解情感的有效途径。在空间叙事中,空间不仅是作为背景存在于叙事的过程中,空间也具有表情达意的可能,这种吸纳了一代人共同情感体验的空间,最终被进行了符号化的建构。

  影片《三城记》延续了导演张婉婷擅长的城市空间叙事,战争年代的背景使得片中人物命运与城市空间无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也由于故事背景时代的特殊性,同属一国的三个城市空间却将人们的生存状态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区隔。一对恋人、三座城市,跨越了不同的地域,呈现了不同的城市风貌。《三城记》虽然将叙事重点放在了房道龙和陈月荣的个人爱情上,但是并未影响到全片的叙事格局,跨越了三座截然不同的城市,影片构建起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风貌,20世纪30年代的恢宏悲壮的时代背景无比立体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探讨时代、城市与人的关系,对张婉婷来说并不陌生。1985年,张婉婷拍摄的处女作电影《非法移民》上映后一鸣惊人,主要演员几乎都是非职业演员,影片利用纪实性的拍摄手法展现了没有合法身份的中国青年混迹于美国唐人街的生活百态。张婉婷也凭借此片获得了当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张婉婷老练地展示着人在不同的地域空间、城市空间中生存的状态,细致入微地展现这种城市空间的变动对于人的情感和理想的内部影响。这种人与城市之间的微妙关系,触动了张婉婷,使她开始拍摄“移民三部曲”,接下来的《秋天的童话》和《八两金》都展现了移民海外的华人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八两金》中,张婉婷让这些海外华人回归故里,在回乡探亲的过程中,表现了世间冷暖、人生百态,以及这种随着地域空间、城市空间的变化,割不断的情感联系。   《三城记》集合了张婉婷对于空间叙事积累的所有经验,尝试以更加宏大的时代背景和空间叙事实现更高层次的人性书写和情感表达。安徽、上海、香港,不同的地域在同时代同时间却呈现出全然不同的风貌,战火的硝烟在一个城市空间弥漫时,另一个城市空间却只有歌舞升平,而家乡的城市空间有的是安宁和包容。从一开始,城市只是生存的空间环境,人与人在城市空间中发生着彼此的感情联系,人与城市空间发生着生活与梦想的关联,逐渐地,城市空间随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理想的改变,其对于人的意义也在改变,城市空间逐渐符号化,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也因为曾经在这个空间里发生过的情感联系而有了更多的含义。城市空间成为《三城记》的主要叙事途径,张婉婷利用空间叙事,让城市空间不再是冰冷的地域名称,而与人的情感、理想、未来联系在一起,陈月荣带着两个孩子在不同的城市间穿梭,也正是因为不同的城市对她来说有着不同的含义。城市空间叙事既表现了陈月荣与房道龙在乱世中的爱情的来之不易,也将这种个人的情感表达升华为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集体情感表达,陈月荣寻爱、寻夫之难,也代表了20世纪30年代生活在战争带来的恐惧中的人们生活的困难,在生存都无法有所保证的情况下,以陈月荣为代表的女性仍然坚强而执著地寻找着自己的爱情,渴求幸福生活的来临。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陈月荣跨越三个城市寻找真爱和幸福,在他人看来这是不切实际的荒唐行为,对于她的作为只有母亲能够给予支持和理解。也正是这份不现实的执著和不切实际的努力,让导演张婉婷从中读出了对爱和幸福的诗意追求,战火纷飞和动荡不安成为这种不切实际的追求诗意浪漫的背景。张婉婷通过复制三个截然不同的城市空间,构建了一个文艺空间,在那样的特殊年代能够让生存让位于理想,让温饱让位于爱情,这种行为和思想本身就极具文艺气质,所以,无论场景如何惨烈,在这种精神的作用下,都是浪漫而唯美的,这也是空间叙事的神奇之处。

  三、镜头画面中的复古美学

  既然电影《三城记》将重点放在了城市空间叙事上,那么对于城市空间的审美还原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导演张婉婷为了将这部电影拍成一部彻底的“商业文艺片”,场景塑造、镜头美学和画面构图都呈现出文艺片该有的艺术特征。从影片未上映时发布的先行版电影海报――20世纪30年代的人物造型,人物嘴角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再加上泛黄的背景底色,观众对于这部电影的第一感觉就是温暖人心的文艺片,画面整体散发出的暖色调正如故事和人物传递出的爱的温度一般。对于镜头语言,导演张婉婷极其重视构图和色调,突出真实感的同时,也要有着传递情绪的色彩和构图的协调。

  《三城记》从开拍之初就确定了实景拍摄,导演张婉婷辗转于安徽和上海的不同地区,尤其是在不同的季节多次深入安徽农村,为的就是寻找能够符合电影情景拍摄的村落,以及合适的季节、合适的景色。在上海取景也同样如此,张婉婷并没有选择车墩影视基地作为拍摄的主场地,而是深入现代化的上海都市内部,寻找到了一处正在拆迁中的弄堂,完成了卖水的重要场景的拍摄。观众看到的景色是真实的,同时也是虚幻的,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交流和情感传递。

  张婉婷极其强调人物的造型和画面的美感,为了营造出一种20世纪30年代特有的复古韵味,无论是汤唯头上的一块蓝色头巾,深爱着月荣的周师傅出现的场景中惯用的暖黄色灯光,还是陈月荣和房道龙在安徽的老家石阶旁蹲坐时,脚底的一抹倒映着二人身影和大红灯笼的池水,大量的大地色等暖色调应用在影片的人物服装和场景设计中,为的就是凸显乱世中爱情的珍贵和情感的温度。即便是在表现战争对于人们生活的破坏时,画面中也没有过分地渲染血腥,取而代之的是摇晃的镜头和淡蓝色的光晕、大地色的画面底色。通过镜头和画面,张婉婷想要表达出这种时代环境是人们无法改变的,以此为生活的底色,如何能够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幸福花朵是生活理想的诗意追寻。

  电影《三城记》表现出导演张婉婷深厚的电影艺术修养,尤其对于城市空间叙事方面的深入探索让影片散发出迷人的文艺片气质,既表达了张婉婷多年来执著探索的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与人的身份定位,又凭借此片将自己的叙事理想上升到了一定的历史层面,通过三个城市的穿梭完成了一次身份的寻找和确立。同时,该片又在题材定位、演员选择和市场营销上,完成了商业片的类型化定位,文艺片的复古美学和商业片的大众美学,二者共同构成了影片《三城记》的商业文艺美学特征,成为当今电影市场上极为特殊的类型片存在,也表现出在电影市场日趋加速发展的今天,商业电影的多元化发展的可能。

《三城记》:“商业文艺”的美学构筑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三城 美学 文艺 商业
最新美学论文
浅谈悲剧《俄狄浦斯王》的美学特征
从翻译美学视角看汉英散文翻译
宗白华的精神人格与美学之路
论休谟美学中的“审美趣味标准”
对李泽厚实践美学的梳理
康乾七十二景的由来及美学评价
论海德格尔建筑美学思想*
论宗炳及其《画山水序》的美学思想
论孔子美学思想的悲壮美
长阳南曲文词的美学风貌
热门美学论文
什么是美学
美的本质探讨
艺术与现实的美学
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
尼采的审美人生观
从社会实践看“共同美”
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
论科学美及科学审美作用
中国传统伦理审美谐和论
鲁迅对孔子及其美学思想的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