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浅谈马克思主义危机及化解对策论文

浅谈马克思主义危机及化解对策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1-30

浅谈马克思主义危机及化解对策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1-223-02

  在当下中国,信仰问题已经成为许多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有无信仰、信仰什么或不信仰什么是关乎我们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大问题。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对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心,具体表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信任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加倍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社会主导政治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既是中国意识形态领域主导的政治信仰,同时又是信仰多元化常态下的一种信仰选择。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状况不能一概而论。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从理论层面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是从根本上解决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健康、创新发展的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成败。

  信仰危机的表现都是从微观角度出发:从信仰主体来说,危机表现为信众方面信仰心态上由“确信”转向怀疑,以致出现较大面积的疏离和背弃;信仰行为上,也不再以信仰客体所倡导的信义等为最高的行为准则、规范自身言行。从信仰客体来说,作为支撑信仰的理论基础、逻辑基础受到来自现实的冲击,原有的理论逻辑不能再为人们答疑解惑。我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可理解为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社会主义中国的特殊关系,作为主导政治信仰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成为主流的信仰,这个视角更有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原因

  (一)社会主义没有出现在先进的国家,而是出现在落后的国家

  社会主义原创理论的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理论认为:社会主义社

  会只能由生产力比较先进发达的国家来建设,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他们眼中的先进国家就是运用大机器进行生产的资本主义国家,所以,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就只能依靠这些先进国家;即便是生产力发展落后的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但也有个前提条件,就是只能在先进国家同时进入社会主义之后并在其帮助之下才有可能实现。

  (二)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并未完全体现

  社会主义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人,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都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但这只是单个人从在时间的纵向上,三十年前后的对比。然而,当前中国仍处在严重的两极分化状态。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剥削制度社会的基本特点。社会主义社会与两极分化是相互对抗、不可调和的关系。当代中国,唯有从根本上消除两极分化,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社会主义道路还未完全取代资本主义道路

  现实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无论是劳动生产率、人民生活水平还是综合国力方面都处在发展中国家水平,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到了21世界中叶,社会主义国家也不能在所有领域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所以说,只要社会主义国家还没有超过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就不能表现超出对资本主义的制度优势,也就无法吸引更多的国家、特别是发达的国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二、化解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对策探讨

  (一)增强理论逻辑所说服力

  1.认同人类社会发展存在客观规律

  要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心,其中最重要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所表述人类社会发展存在着客观规律结论的认同。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就体现在这一规律性之中。“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这一论断是唯物史观对社会运动做的本质性规定,这个论断也是唯物史观的基点,如果放弃了这个基点,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将不复存在。承认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就是要承认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2.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

  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某种社会形态的做出的历史选择。人民群众做出这种历史选择是根据自身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做出选择之后就要正确看待选择的结果,把握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顺序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3.建构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落后国家运用市场方式建设的社会主义,已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原创理论,需要依据新的时代事实证明其必然性,这就需要实现与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规律思想的对接,即通过理论创新方式,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角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认其在客观规律中的历史方位。这意味着需要进一步建构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理论。

  4.以“中国梦”的美好未来激励人们自愿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

  任何一种信仰都具有超越性,这种超越是未来对现在的超越、理想对现实的超越、是精神对物质的超越。马克思主义信仰也同样具有超越性。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化解,在超越性方面就需要有一个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且能预示现实发展的方向的关于自我、关于社会发展的美好未来,在当下就是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中的理想信念意蕴与马克思主义信仰之于个人和社会理想追求相契合;“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通俗化、形象化的表达;“中国梦”的实现过程能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的主导地位,并扩大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群众基础。   (二)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步,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小康的重要着眼点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如何实现公平正义、如何保障民主权利、如何解决贫富两极分化、如何攻克三农难点、文化挑战如何应对、生态瓶颈如何突破、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补齐发展短板的过程,就是提升小康水平线的过程。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为化解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奠定坚实的现实基础。

  2.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能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提供硬约束。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面依法治国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法制保障。具体而言,全面依法治国这就求树立法律权威至上的观念,建立和健全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法律知的宣传普及和灌输,尤其要确保司法公正,通过执政者模范守法的示范作用带动公民自觉守法。

  3.全面从严治党

  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关键就是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彻底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要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锻造我们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全面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党才能始终坚强有力,我们的事业才能无往而不胜。

  总之,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共产党只有全面从严治党,在党内,才能使每个党员从思想上到行动上保持纯洁性,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党外,才能通过树立起来的党员的良好形象,树立在群众之中的威信,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让广大群众自觉且坚定地拥护党的领导,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吸引力,并能让广大群众自主、自觉、自愿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

浅谈马克思主义危机及化解对策

论文搜索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 马克 对策 危机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刍议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当代价值
容错纠错机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邓初民政党思想浅析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人学基础
热门马克思主义论文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衰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特征
从新的角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走向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