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社会主义论文 >>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观的简要论述论文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观的简要论述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2-10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观的简要论述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社会主义从无到有,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从此在世界上出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对峙的“一球两制”的国际新格局,并且这一新格局已有100多年,一直延续至今。后来苏联由于苏联共产党未能充分很好的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而遭致败亡。值此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之际,重温十月革命后不同国家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研究社会主义本质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成功、失败的关系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一、 列宁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思想,率先提出了一国胜利论,俄国在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创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列宁是在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践过程中探索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的。列宁作为亲身经历社会主义实践的第一人,从1918年到到1922年,列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许多思想观点。列宁曾将以一个公式来概括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总和=社会主义。这一经典公式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代表了列宁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

  列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研究的多,但对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也有一定的研究。在《全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关于人民委员会工作的报告》中把“大家都想过好日子”看作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理解,列宁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对邓小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继承了列宁事业,在国民经济得到初步回复之下,开展社会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活动,使苏联工业迅速恢复,在实践中斯大林提出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斯大林虽提出了这种苏联模式,但他并没有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政治上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脱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正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不清,造成了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并由此衍生出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

  苏联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重大失误和挫折表明: “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1]“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苏联探索了这么多年也没有探索清楚。因此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3]

  二、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教训之一――社会主义建设后期对社会主义本质把握的失误

  苏联――世界上诞生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历了70 多年的风雨路程,最后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在1991年走向解体。苏联解体有多种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苏联解体归根到底就是共产党在发展过程中丧失了社会主义本质。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这种模式使苏联在短期内成为一个军事强国,充分就业、工业迅速发展等等。但也产生了许多的消极影响。在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农轻重比例失调,企业、地方、个人缺乏积极性,企业不能及时的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经济效率以促进经济全面发展,使国民经济停滞不前。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导致了集权,个人崇拜思想盛行,政治腐败严重,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等消极影响。

  但是仅发展模式弊端这一因素并不可能直接导致苏联解体。苏联解体是内外因共同作用搞得结果,但主要还是内部原因,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经济体制,丧失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即没有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也就是在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担任总书记之后那一段时间出了大问题,“问题出在苏联共产党内”,即政治体制改革的错误导向,改革从经济领域转到政治领域,照搬西方总统制、议会制、多党制等政治制度,提出“人道的民主主义”,用民主社会主义取代马克思列宁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苏联解体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不清楚,在发展的过程中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经济模式相统一的问题上,苏联共产党逐渐背离了列宁思想,在苏联共产党内部真正坚定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真正维护社会制度的人很少。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对社会主义本质把握的失误,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所以在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与资本主义的共处中,防止被西化,抵制资本主义对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精神、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渗透。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在社会主义发展中反思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所遭受的挫折和失败,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在对外开放吸收资本主义积极的社会主义发展有益的东西的同时也要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促进社会主义更好的发展。   三、中国在把握社会主义本质中建设社会主义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中国开始步入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希望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可以更好的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

  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观。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下,邓小平同志总结了我国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总结了国际经验,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邓小平第一次完整准确地概括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科学精辟的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他是这么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4]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突破了传统理论对社会主义只局限于生产关系层次的认识,突出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邓小平指出,贫穷、两极分化、平均主义都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法治就没有社会主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为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开辟了新道路。邓小平主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角度揭示社会主义本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内在的最一般规定性。

  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深化与拓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两个必然”的规律。其中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共产主义的基本内涵,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也是实现了真正的公平正义的社会。

  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5]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党要把先进文化的发展落实在人的素质的提高上,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江泽民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高度重视生产力的发展,积极推进民主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从而不断创造与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其次,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实现社会和谐是马恩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追求,是科学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十七大明确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科学论断。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在发展的性质与状态方面的属性,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社会关系方面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所以,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6]可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等各方面关系。使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形成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如果说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问题的话,那么胡锦涛和谐社会论则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推进到本质属性层面,拓展了其科学内涵。

  2、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和党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十八大很可能是除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外,中国历史的又一个转折点,它开启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时代,这个新时代的核心是制度建设与创新。十八大高举一个旗帜,围绕一个中心,为了一个目标,即十八大高举中国特色伟大旗帜,为了使我们党长期执政下去这一个中心,为了实现中国梦这一个目标,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升到战略部署的地位。十八大也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党建总体布局,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具体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增强文化软实力、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五位一体的这一布局体现了我国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当前出现了以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资源约束趋势为标志的全球生态安全危机,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了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必然选择。并且,随着全球资源短缺趋势的不断加剧,生态摩擦和环境争端等问题日趋明显,今后国际贸易中将会附加更多条件,形成更多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比如绿色技术标准和绿色补贴等。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也成为了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和地位的必然选择。所以中国共产党结合实际,在党的十六、十七大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到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新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布局,体现了党执政为民的方针和党与时俱进的特点。两个“五位一体”是一场革命,是中华民族生态振兴和党建水平提高的转折点。

  其次,公平正义,是现在中国社会中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特点,说明了在私有制和雇佣劳动条件下,工人阶级在等价交换原则下享有的形式上的自由平等和实际上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境遇。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是肯定其经济发展方面的贡献,但认为存在着不公平、不正义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无法由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来解决。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马克思主义把公平正义问题纳人了历史观的视野。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也就将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奋斗目标。   中国现在在经济领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贫富差距大、社会分配不均。政治上方面,我国政治文明还不太发达,民主进程还比较缓慢,法律权威还没有完全数树立起来,人大于法,权大于法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表明,社会不公正问题成为人民群众意见比较大、关心的焦点问题。社会的不公正群众无法接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在社会各领域内还存在许多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中国老百姓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意识在不断增强,不平则鸣。只有不断的改善民生,让改革的成果更多并且更公平地惠及大多数的人,才能营造出共同富裕的社会氛围,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么我们就应该实现政府的廉洁,社会的公正,所以说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实践的迫切需要。因此,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现实,都要求社会主义实现公平正义,这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

  在美国著名的哲学家、伦理学家约翰?罗尔斯看来,公平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的价值,就像真理是思想体系之首要价值一样。一种理论,虽然它很精致和简洁,但是,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拒绝或者修正;同样的,如果某些法律或制度,尽管他们很有效率或者很有条理,但是如果他们不正义,就必须改造或者废除。[7]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当前必须加紧建设对保证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如完善民主权利制度,完善法律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来保障政治上,司法上分配上教育上道德上等各方面的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因为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会整体利益之名也不能逾越。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观的简要论述

论文搜索
关键字:简要 社会主义 本质 主义 社会 关于
最新社会主义论文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的内涵及其当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短视频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策略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加强大学生诚信学风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途
浅析“红色影视”对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浅析
社会主义古巴发展道路与“中心—外围”论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
热门社会主义论文
学习十七大精神论文
学习十七大论文
学习党的十七大论文
学习十七大报告体会
学习十七大精神征文范文
高举旗帜、坚定不移地信仰中国共产党(十七大
简论“亚洲四小龙”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浅析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