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管理学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空间结构规划论文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空间结构规划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2-14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空间结构规划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1018902

  1 引言

  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文件中出现了“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诗意文字,随之而起的“美丽乡村”建设也催热了各地的乡村旅游经济,不少旅游项目纷纷上马,在带动当地旅游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近距离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等问题。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是区域旅游发展状态的重要的“指示器”。我们认为乡村旅游发展如果不注重空间的合理规划布局,势必将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损害,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空间结构规划引导,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组织和旅游项目的有序开发。

  2 现状概述

  磐安县维新乡东临仙居,南与高二乡相邻,西与盘峰乡相连,北与方前镇、大盘镇接壤。下辖8个行政村、28个自然村,乡域总面积为50.61 km2,其中核心旅游区8.1 km2,自然保护区42.51 km2,总人口2561人(规划当年)。在本次规划制定之前,维新乡旅游尚未形成产业,旅游资源基本上闲置,旅游业处于原始、自发的状态,境内游客大部分是磐安县境内自发出游、踏青、采风等活动的散客。

  3 旅游资源分析

  根据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行业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维新乡具有开发价值和潜力的旅游资源共有8个大类,17个基本类型。

  3.1 数量与质量评价――旅游资源种类较丰富,类型较齐全

  通过对维新乡具有开发价值和潜力的旅游资源的全面考察,我们发现维新乡乡村自然旅游资源包含了乡村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等,是开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健身旅游的良好基础,人文类旅游资源以乡村遗址、古民居、乡村休闲农业等为主,以地方习俗、宗教场所、名优特产等为辅,是开展文化旅游、民俗旅游的重要载体。

  3.2 品位度、珍惜度评价――旅游资源特色不够鲜明,缺乏知名度

  维新乡旅游资源真正称得上全国范围内独有或世界范围内罕见的不多,各景区组成要素特色不够鲜明,旅游资源知名度不高。与周边旅游开发比较成熟的尖山镇、高二乡等相比具有同质性和相似性,给大多游客的感知形象相同。因此,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不具备长期的垄断性优势,须不断开拓创新,才能保持竞争力。

  3 组合度评价――自然和人文景观组合较好,旅游资源的互补性和包涵性较强

  维新乡旅游资源组合度较好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的马家坑行政村,各景点间的距离基本介于“1 km

  4 旅游资源开发评定

  为便于现状各类资源之间的整合和旅游规模效应的产生,根据各旅游资源之间的空间联系性与通达性,规划将整个维新乡区域内资源划分成以四条脉络结构:丁埠头村沿线、马家坑村沿线、西溪村沿线、龙溪村沿线。通过分析评定(表1),丁埠头村沿线(东仙路线)乡村旅游资源级别较高,配套设施较完善,易于开发,交通条件好,便于客源进入,可作为主要开发对象;马家坑村沿线,尤其是王大坑村附近山水旅游资源较为集中,等级高,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应作为重点开发对象。我们认为尽管维新乡旅游业起步较晚,通过统一规划,合理、有序的开发建设,吸取其他地方旅游开发经验教训后,必能发挥后发优势。

  5 旅游空间结构规划引导

  本次规划总面积为50.61 km2,其中:自然景观保护区42.51 km2;核心旅游区8.1 km2,为本次规划的重点旅游区域。由于规划范围广、面积大,在旅游开发中不能面面俱到,因此规划必须有重点,有主次。规划从资源的空间邻近性、整体性、系统性、有机性等原则出发,运用“点―轴”渐近扩散理论,使维新乡旅游开发以乡政府所在地为“增长极”(即中心),沿着四条“生长轴”(即四线)渐进式推进,由此形成维新乡“一心、四线、六区,八景”的空间结构布局模式(图1)。

  5.1 “一心”――一个增长极

  利用乡镇府所在地丁埠头村的地理位置和现有新农村建设基础的优势,形成游客接待中心,使之成为维新乡境内的核心“增长极”,增强维新乡的空间吸引力和聚客力。

  5.2 “四线”――四条生长轴

  根据维新乡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交通条件以空间关系确立的四条生长轴(线路)呈“长”字状分布,分别为西轴(后阁村―丁埠头村―溪下路村―新渠村),中轴(丁埠头村―龙溪村―王大坑―犁壁岩―马家坑村―山亩田),北轴(丁埠头村―西溪村―上卢村),南轴(丁埠头村―竹园岙―半山―廿四尖背)。四条轴线把区域内部的节点要素有机联系起来,成为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骨架。待核心增长极发展成熟之后,利用其核心辐射作用将开发重点转向轴线,促进旅游空间要素向四周扩散,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旅游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控制开发范围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5.3 “六区”――六大功能片区

  通过点状增长,线状连接最终实现面状拓展,点、线、面相互联动形成六大功能区,即井潭神象探险区、现代农业观光区、乡村风情体验区、竹海休闲度假区、高山生态养生区。整个旅游空间结构体系布局合理、层级分明、结构优化。

  5.4 “八景”――八个主要景点

  将维新乡的重要旅游景观塑造成“维新八景”,即溪炉晚照、溪谷探源、农家问茶、竹海听涛、高山农韵、古木遗风、龙潭仙踪、廿四尖眺,突出维新乡村旅游特色及对外吸引力,避免空间布局竞争。

  6 结语

  维新乡作为磐安县第一个进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乡镇,在规划编制完成后,遵循 “点―轴”渐进扩散模式,依托丁埠头村沿线的灵江源漂流项目(丁埠头村――上塔村溪炉港流域)启动拉开了乡村旅游开发的序幕。经过5年多的建设,漂流所在的灵江源森林公园已打造成集峡谷观光、休闲运动、乡村体验、生态养生、避暑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区,旅游开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其中空间结构规划的引导作用必不可少。王大坑村、溪下路村率先成了该景区开发的受益者,吸引了众多慕名而至的外地游客,乡村旅游正成为当地旅游新的吸引力和经济增长点。由此可见,今后维新乡的旅游开发如能继续以空间结构规划为“指示器”,以空间为平台,以项目为支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行特色项目建设,有序推进,避免遍地开花,必能实现其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空间结构规划

论文搜索
关键字:空间结构 旅游资源 乡村 结构 规划 开发
最新旅游管理论文
数字媒体时代辽宁老字号企业品牌运营策略研
陶瓷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共生要素分析
后疫情时期文旅产业发展策略——以黑河市为
河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研
北京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测度与评
浅析“四色文化”背景下江西省旅游商品开发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浅谈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教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
浅谈互联网视域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路径
热门旅游管理论文
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深度发掘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于旅行社业削价竞争的思考
我国导游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
对旅游市场营销的探讨
旅游资源的市场策略探析
试论江西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论云南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