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对技校语文教学的启示论文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对技校语文教学的启示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2-16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对技校语文教学的启示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孔子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是春秋时期最博学者之一。孔子的言行举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论语》一书,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也一直被后人推崇为经典。《论语》为极简约的记言体,它基本上是孔子与其门人的教育和教学实录,也是后人研究孔子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最可靠、最基本的资料。

  一、《论语》中的教育思想阐述

  《论语》有关孔子教育智慧的记述非常广泛,分别对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在教育指导思想方面,《论语》极力倡导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的范围突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

  在教育的基本内容方面,主要有四方面,“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其中道德品质教育是首要的,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治学要首先立人,所以孔子要求学生“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并教导学生修业进德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在教学方法方面,《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方法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提倡教师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教导学生要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的精神,同时指出学习的规律,重视温习的作用,主张“学而时习之”(《学而》)、“温故而知新”(《为政》)。在教育中《论语》注重启发的作用,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根据不同对象因材施教,并在“学”和“思”的关系上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反对只思不学和学而不思。

  二、技工学校语文教学现状

  (一)技校生生源不容乐观。

  随着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的实施,技校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形势喜人。但是,与数量的上升相反,技校学生质量上存在诸多问题。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人认为只有普通教育才是正途,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招收进来的学生一般都是对文化基础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浓厚兴趣,学习自觉意识较弱。

  (二)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度不端正。

  语文在技校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具有集工具性、人文性、职业性为一体的特点,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大部分技校学生却没有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在技校是学习专业技术的,至于像语文、数学等公共科目则无所谓。加上语文能力评价时多为任课老师出试卷,划定复习范围,学生考前死记硬背也能考合格的弊端,造成学生被动学习语文的现象。

  (三)语文教学模式落后。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教学方法、手段单一落后,内容与专业技能脱节,重讲授而轻演练。加上教师讲课吸引力不够,驾驭和组织课堂能力不强,没有充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质量不容乐观。

  三、《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对技校语文教学的启示

  《论语》中所记录的教育实践活动和教学经验非常丰富,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对今天的技校语文教学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和良好的借鉴作用。

  (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选自《论语?雍也第六》,意思是“知道某件事情不如喜欢做这件事情,喜欢做这件事情不如以这件事情为乐趣,深入进去,学有所成”。“知之”“好之”“乐之”分别代表了学习的不同过程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心理状态。如果我们用“知、情、意、行”与之类比的话,则它们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知之”是对事物的初步了解,是由“不知”到“知”的第一步。“好之”比“知之”深入了一步,从被动的认识到主动的认识,对所学的知识或所从事的事业产生兴趣。“乐之”是从“好之”升华到最高的境界,不仅是具有丰厚的知识积累,而且是掌握其规律。比如,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的意义,了解到学习语文对自己的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性,或者在语文学习中取得不断进步从而获得满足感。这时学生就会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一个人要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它是调动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如何才能激动技校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寻找教学素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和谐一致的兴趣点,寻找和学生心智水平相吻合的激发学习语文兴趣的方式、方法和内容,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营造学生感兴趣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组织学生乐于参与的教学活动,有趣味地进行语文教学。

  (二)患不知人也:教师应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选自《论语?学而第一》,意思是“不用在意自己不被人了解,需要在意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所以,“患不知人也”给我们的直接启示就是,不了解学生、不了解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这应该是教师需要极力避免的。

  因为技校学生的生源情况复杂,学生的语文成绩好中差之间有悬殊。如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未能认真、细致、深入地了解,则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思维的障碍和盲点。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孙子?计篇》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没有精心的“庙算”难有有效的教学;只有“多算”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基础,才能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如果在语文教学“初构”中能够切实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知识经验基础,在语文教学“重构”中能够将学生出现的错误、认知的盲点这一“直接经验”转化为另一部分学生学习的“间接经验”,有针对性地进行同课异构,我们就能够事半功倍地进行语文教学。如何摸清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情况呢?我们可以深入学生中间,或者从全班同学中选取学习基础、能力分属不同层次的学生5到6名组成一个微课堂,有针对性地询问旧知识的掌握情况;或者将教学设计中的问题提出来,观察学生的反应,分析错误的原因;或者将预设的教学活动适当展开,考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分析活动设计是否合理……通过语文课前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了解学情,真实掌握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摸清学生的思维盲点与难点,就能够有的放矢地将教学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效解决。

  (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与思考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选自《论语?为政第二》,大意是“只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迷惑无所得;只一味地进行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缺乏信心”。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只学不思或只思不学都容易陷入迷惑而无所获。

  在教学论中,他非常重视“学”和“思”的作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孔子“每事问”,甚至于“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意思是,自己有能力却去问无能力的人,自己的知识多却去问知识少的人。孔子以这样的态度启发学生,就能促使学生发现新知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探求学习的结论,更要关注学生倾注情感、萌动思考的成长经历过程,要从机械僵化的教学生答问题转为教学生提问。课堂提问是师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教师可从几个方面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一是根据教学的重点、学生的难点提问;二是提问宜曲忌直,问题要拐个弯儿,富有启发性、思想性与趣味性;三是提问要有序列性,形成教学的思维链,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拾级而上;四是提问要有预测性;五是提问要有时机性;六是提问要面向全班,不要老是提问班上几个成绩较好的学生。总之,提问设计要有科学性、技巧性,要问得开窍、问得“美”,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

  语文教学应启发学生在读中思索,在思中学问,在问中加深理解,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纵情放飞的自由天空。

  (四)温故而知新: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的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选自《论语?为政第二》,意思是“温习已知的旧知识,由此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了”。“温故”的目的是“知新”。这里的“温”十分重要,要做到“学而时习之”。学习后,能及时温习并实践,才能巩固旧知识,获取新知识。

  身为教育者,我们更需要认真反思教学。在教学中,我们有没有营造出有利于学生知新、求新、创新的教学环境,有没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的知识中进行新的探索、尝试新的做法、做出新的发现。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之外,更要注意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时刻提醒自己,学生具有无限可能的发展性,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信念,在教学中,随时不忘启发学生尝试新的想法、新的做法。比如,在教学反馈时,我们可以改变以往的“同意吗”“对不对”等一些不具思考价值的问题,而这样引导学生:“谁还有不同的想法”“谁能想出更好的办法”等,有效地帮助学生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尝试新的做法,从而有效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其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评价,对学生新的发现、新的看法予以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关注学生求新、求变的发展,为他们创造求新的机会,激励学生努力进行创新思维。最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留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比如,技校语文教材中的“心灵感悟”提到与课文学习有关的课外知识拓展,教师可以借此契机积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五)无适也,无莫也:教师不要拘泥于现有的教学方式。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选自《论语?里仁第四》,意思是“天下的事对君子来说,没有规定说一定要怎样干才合适,也没有规定说一定不要怎样干才合适,只要义之所在,怎样干合适就怎样干”。我们说教学有法而无法。有法在于我们必须遵循基本的教育教学的规律、心理学的规律等进行教学,在于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些基本的教学环节……所有这些都是教学中共性的东西,而共性的东西往往无法鲜明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的、有别于其他的特点。这时,我们就说,教学还需要进入“无法”的境界,即我们不可能要求许许多多教师的教学一定要怎样,也不能要求教师一定不能怎样,因为我们无法将具有无限可能的、发展的教学归结为一个统一模式。每一个教师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每个教师的发展方向、可以达到的高度呈现出不同情况。所以,每位教师应该呈现出自己特有的、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比如教材的处理、环节的设计、问题的提出等,都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其实,教师的“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即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译为:根据实际的需要去创立教学法度,随着教学的变化去实施教学活动,而不要墨守成规)

  在技校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应用QQ群、微博、微信、计算机、多媒体的功能优势实现多人聊天,资源共享,可以提升技校语文课堂教学水平。又如,教师还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软件,及时了解和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完成语文作业后,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回给老师,老师再针对技校学生语文作业中的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由此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以此同时,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如启发式教学、直观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

  《论语》是一部重要的古代教育宝书,它比较全面地记载了孔子的教育智慧,成了中国传统教育智慧的象征。只要我们取其精华,并结合技校语文教学实践赋予新意,就必然会古为今用,使其为当今的教育服务。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对技校语文教学的启示

论文搜索
关键字:论语 技校 语文教学 启示 语文 思想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MOOC引领下中学历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
“情感过滤”假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