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社会分工理论下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社会分工理论下人的全面发展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3-15

社会分工理论下人的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李楠(1990-),女,汉族,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人,四川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伦理学

  [中图分类号]:D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2

  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社会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社会分工是人类社会的标志之一,也是商品经济的基础。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交换,市场经济也就无从谈起。社会分工的优势就是让擅长的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使平均社会劳动时间大大缩短。生产效率显著提高,能够提供优质高效劳动产品的人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高利润和高价值。但是另一方面,社会分工也使得人们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单方面地发展着某一方面的能力,这种发展是畸形的发展。正如有的学者认为的那样:“分工也是对人的活动范围的限制,使人只能在某种职业中工作,只能孤立片面地发挥着某一方面的才能。”因此,以马克思对社会分工的诠释,在最初的社会形态和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独立性的社会发展状态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约束,人的主体意识无法独立。

  一、自然经济条件下“人的依赖关系”的人的发展

  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状态中,人的能力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基于资本主义之前的客观存在的社会形态(家长制、古代共同体,封建制度,行会制度)。在这个阶段,生产力低下,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都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都相对有限,自然生产占主导地位。人的种群的繁衍与向自然的索取占主导地位。真正意义上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做多是附带的事情。劳动者将自己劳动的客观条件看作是自己的财富,这就是劳动、劳动者、劳动对象的天然统一,劳动者甚至不依靠任何就拥有劳动资料,将自己看成劳动客观条件的主人,看作拥有者,视为共同劳动体的成员,劳动的目的是满足个人、家庭、共同体的生存。生产的目的都是为使用价值,而不是为交换价值。

  在这种社会状态下人与人的关系主要以自然的血缘关系、地域的统治服从关系(政治关系)但这都是人与人的依赖关系,具有某种社会规定性的社会关系。真正的个人还没有产生,个人自由、解放受到限制。但在这个社会的个人发展比较全面,主要是因为社会关系还比较简单,还没有对共同体产生威胁的社会形态,没有一个更加复杂的社会形态。不管其政治、宗教、文化,其生产都是表现为人的目的。在这个阶段,人是一个绝对群居性的存在,在个人得到发展的前提下集体的利益更为重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个体性几乎湮没在集体性之中,道德主体意识之主体亦大体是以较抽象的集体作为存在形态的。

  二、商品经济条件下“物的依赖性”的人的发展

  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社会分工是一种无计划、无政府状态的社会内部分工和有着严密的计划性、组织性的工场内部分工想并存的典型的自发分工。社会更加详细的分工形成了所谓的职业,在此过程中所面临的社会关系网则比之前更加复杂多变。物质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但其动力却是为了获得交换价值,是人的欲望的无限的扩大。在这个社会中创造了魔鬼般的生产力,但究其原因在于这个社会生产目的由使用价值变成交换价值,使得多种多样的生产部门都集中于“钱”,从而激发了人类无限的欲望。为了能获取更多的交换价值,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开始触及全球的各个地区和领域,使得资本主义市场遍及全球。于是过去的行会作坊,家庭手工业等形式的生产结构开始消失,近代企业制度的产生,集中各项方面的能手来组织生产,从而可以获取比之前更大量的货币。“货币”对各个生活资料能够购买的能力,使得各个人产生了对“货币”的无限的追求,从而激发了社会的整个生产力。

  1、货币关系的经济条件下,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转变。

  马克思指出在现代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人与人相互依赖,私有制使得个人利益相分离。资本主义方式并不是出于自然地产生,而是分工原理存在于社会中的结果,这使得各个专业生产的人们所生产的产品进行交换。而这样的结果是以前的自然关系的解体,建立在商品生产关系之上的人的关系,是陌生人之间的关系。个人生产的产品既是自己生活也是他人生活的必需品,人与人的关系在社会分工的背景下形成的人与人的相互分离又相互依赖的社会交换关系。货币成为一种抵押品,表现为购买东西时留下货币,对货币的占有能力表现为人的能力,人的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对物的支配的能力,这种物化的颠倒的关系为本身扬弃这种异化而创造物质基础。由于这种物化导致的颠倒的关系,个人的生活也发生了颠倒,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存在和发展。每个个人的生产并不是直接的生产,也不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的生产,个人从属于他们之外的社会生产。

  2、丰富的物质交换过程中个体的不自由得以体现。

  在发达的交换中,人与人之间依赖的纽带,血缘关系,教育差别等被粉碎,自然关系解体,个人变成独立的自由的,而前提是进行交换,交换的中介是货币。对象是产品、劳动,在以金钱为主宰的社会下进行的交换存在,但个人受制于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的而又存在着的物的关系――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人的内在本质的发挥表现为空虚、物化的过程表现为异化。这样的人的本质的发挥,表现为自己完全的空虚,个人物质越来越丰富,而思想却越来越空虚,个人成为了市场经济赚钱的工具。生产力的发展,财富的累积,物质的丰富,但人却越来越空虚,这是人间的悲剧。资产阶级社会的工业文明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解放,正如马克思所描述的那样:资产阶级在它不带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但马克思同样也指责:“资本来到人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此外,我们也看到工业的进步把统治阶级的大批成员也扔到了无产阶级的队伍里去了,或者至少也使他们的生活条件受到威胁。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形成的主体意识以物质利益为“对象”来确证自身的主体性,这就使得道德主体意识是以经济主体意识为先锋,道德主体意识也必然打上为物质诉求服务的烙印。   三、公有制经济条件下的“人的自由个性”发展

  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分工,经历了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种经济体制。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分工更加强调人们从事生产的计划性和自觉性,虽然它在一段时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一定程度上又严重的抑制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分工实际上是建立在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基础之上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合理利用计划和市场这两种配置资源的手段是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社会分工。它既符合社会分工的客观趋势,又同时给社会社会发展和建设拓展了新的领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分工,尽管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从总体上看,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这样的一种状态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前提下产生的对未来社会的前瞻,它建立在个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共同生产能力成为所有人的共同财富的自有个性,全面发展的社会基础之上。

  对于社会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控制生产资料,设想联合起来的个人共同体占有控制生产资料,这种联合是以物质、精神的发展为前提的。个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前提是社会关系是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体的社会关系和控制关系,这个前提并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是在社会会中不断探索和发现的。作为人类发展的目的,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地对之前社会生产力的继承与发展,是人得以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继承之前的生产力,扬弃由此造成的社会关系。在这样的社会状态中的人的发展将不再受到限制,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不予,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自由、平等为特征的契约观念促使人们独立人格的养成,这是主体意识形成的重要前提。人们的意识、觉悟开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面对巨大利益的诱惑有所动摇和反省。市场经济以自由、平等为特征的契约观使人们意识到在寻求物质利益时还应该培养人的独立人格从而形成道德意识主体促进社会整体意识形态的进步。此时,也明确了在社会中个人道德的义务和权力。

  小结: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分工的整个历程演进,而由此造成的社会形态也随之不断的改变。但是正如上面我已叙述的一样,伴随着分工,整个社会的财富虽然不断地增加,但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却是在不断地拉大。在第一和第二种社会形态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分工的不断被细化许多新的工种的不断产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是越来越和谐而是越变越糟糕。但在第三种社会形态中,马克思为我们描绘了一种整个社会的和谐统一的图景。在他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要实现这种理想的社会的途径就是要建立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即社会拥有巨大的财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进一步尖锐;此外,交往的普遍发展,狭隘的,地域性的无产阶级意识扩展到全世界,联合起来占有生产力的总和。在第三种形态下,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都达到了一种和谐。彼此的存在于发展会对对方的存在于发展起着相互的促进作用而不是之前的紧张与破坏的关系。

社会分工理论下人的全面发展

论文搜索
关键字:社会分工 下人 分工 理论 全面 社会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