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研究生社会导师队伍建设研究报告论文

研究生社会导师队伍建设研究报告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4-14

研究生社会导师队伍建设研究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5)03-0108-04

  一、“社会导师”的提出与“研究生双导师制”的试行

  河北经贸大学正规的研究生教育开始于1998年,与国内同类先进大学相比存在着起步较晚、时间较短、经验较少等方面的差距。由于主要学科是具有明显应用性的学科,这些学科所培养的人才,既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具有熟悉业务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术,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突出的应用能力,学校从研究生教育起步时便开始探索用“双导师制”这种模式解决此问题。

  社会导师是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的简称,是学校从国家机关及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中遴选的、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突出的社会实践指导能力,可以为研究生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提供有效指导的社会人士。

  “研究生双导师制”是指对每一位研究生同时聘请校内导师(学术研究指导教师)和社会导师(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共同对其进行指导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学校的《社会导师条例》中规定:研究生社会导师主要从与学科相关的政府机构、大中型企业和事业单位中遴选。需要具备的主要条件是:(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科学道德,作风正派,治学严谨,为人师表;(2)国家机关担任正处级以上领导职务或企事业单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同时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3)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较强的社会实践指导能力,能为研究生的社会实践给予有效的指导。

  社会导师的主要职责是:(1)参与有关培养事宜,如参与制订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等;(2)参加并协助做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指导;(3)与学校学院领导和校内导师协商,制定研究生社会实践计划;(4)组织实施、指导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5)在研究生实践中实施科学指导,突出对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创业精神和探索精神的培养;(6)实践环节中还要加强研究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力度。

  社会导师待遇:社会导师不享受校内导师指导津贴等待遇。如为研究生开设课程或进行专题讲座,则享受校内导师的授课待遇。

  在研究探索方面,主管校领导带头、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与有关硕士点和学院积极进行理论探讨与实践。2001年,《“研究生双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被河北经贸大学确定为教学立项重点课题;2002年被河北省教育厅确定为“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09年,研究成果《研究生双导师制研究》获得河北经贸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河北省第五届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并被收入2010年《河北省志?社会科学志》;2009年《研究生社会导师队伍建设研究》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立项为“河北省研究生教育发展创新的探索与实践”重点研究项目。

  实行“研究生双导师制”模式以来,河北经贸大学研究生在专业知识、专业实践、科学研究、实践创新能力和水平等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取得了明显成效,毕业研究生大部分能够在社会上找到自己比较理想的工作,社会反响良好。在2002、2003届硕士毕业研究生中,有5人分别考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有6人分别被公安部、中央纪委、国家工商总局、全国中华总工会、九三学社、财政部等中直机关录用为公务员,当时在河北省内,河北经贸大学的硕士毕业研究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10余年实践证明,在研究生教育中实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是成功的,也是与现行国家教育政策及发展方向相吻合的。社会导师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从个别到规模、由单纯的实践指导发展到实践―科研―创新―就业―择业―创业指导,从社会导师的总体建设管理到分专业建设管理,经历了一个由构想―实践―模式体系构建逐渐成熟的过程,同时在师资力量方面为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顺利发展提供了有益补充和有效支持。

  二、社会导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为了使校内导师和社会导师数量与研究生规模的快速发展保持良性的发展趋势,学校不断总结经验和分析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积极采取培养、引进等有力措施加大培养校内导师的力度;另一方面积极努力拓展、挖掘社会资源,加强对社会导师的选聘力度。同时,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如:校内导师社会导师座谈会、社会导师进校园主题系列活动等,加强校内导师、社会导师、研究生三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校内导师和社会导师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科研与实践。

  经过校内导师和社会导师的有效配合,使学生逐步实现由单一学术型人才向学术与实践复合型人才(能够把理论与政府、企业、事业急需课题、新环境、新工作等方面相结合)的转变,使学生在就业时能够实现有效软着陆,能够比较自然地适应人才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同时,实现了学生、社会导师、学校、社会单位多方受益。通过社会导师的教育与引导,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实践、研究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和意识,接受到机关、企业、事业制度的规范教育等方面的社会内容,同时也发挥了他们理论知识扎实、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等方面的优势。

  社会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有效解决了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加社会实践知识,有利于社会人才资源的二次开发利用;同时增强了学校与社会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相互联系,并使学生利用社会导师提供的实践机会和指导,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在研究生就业方面,为学生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同时,有利于学校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为社会服务创造更多的机会。   随着社会导师队伍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在研究生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作用,为便于对社会导师队伍的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按照学科专业筹建分学科专业社会导师组,社会导师组与学科专业校内导师组可以以单独或联合的形式存在;同时尝试把所聘任社会导师的构成属性按照“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政府机关”“企业”“海外(大陆以外)”“校友”等板块进行归类管理。加强、加快学校与社会各界的紧密联系,加速知识的更新与融合,使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更加面向实际、面向学术前沿、面向社会与经济发展。

  1. “高等学校板块”是指所聘任的社会导师来自国内高等学校的专家、教授、学者等,目的在于利用国内其他大学的学术和导师资源,使研究生感受和学习不同大学导师指导下的经历和知识。

  2. “科研机构板块”是指所聘任的社会导师来自国内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科研骨干等,目的在于利用国内科研机构的学术和导师资源,使研究生感受实际的科研环境和学到有效的科研方法。

  3. “政府机关板块”是指所聘任的社会导师来自国内政府机关的领导或业务骨干等。目的在于利用政府人力资源,使研究生了解和学习公共管理的经历和知识,培养行政效率意识。

  4. “企业板块”是指所聘任的社会导师来自国内大、中、小型企业单位的企业家、董事或技术骨干等,目的在于利用企业优质人力资源,使研究生了解企业经营和社会生活,通过亲身实践经历,增强研究生的创造活力和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

  5. “海外板块(大陆以外)”是指所聘任的社会导师来自大陆以外的专家、教授、学者、官员、企业家等。目的在于利用海外友好合作单位的优质人力资源,加强研究生与世界知识的接触与交流,开拓研究生的国际大视野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也推动校内研究生导师与海外研究生导师的各种合作与交流,走开放办学之路。

  6. “校友板块”是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所聘任的社会导师来自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和有一定影响力并愿意为学校教育志愿贡献的毕业生。他们与其他板块人员的特别之处在于更有一种责任感和回报母校的拳拳之心,通过这种模式能够实现他们回到母校、志愿奉献的愿望。

  三、发挥社会导师对研究生的“全程教育”作用

  以培养模式的个性化为特征的研究生教育,既是科学知识教育,又是创新教育。我们始终坚持把研究生教育置身于开放的社会环境中,近年来,我们提出并特别重视发挥社会导师对研究生的全程教育作用,积极有效地推动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社会导师对研究生“全程教育”是指社会导师(与校内导师合作)对其指导的研究生在学校培养期间所进行的校内教学、实践指导、学术讲座、科研指导、创新辅导、学位论文指导、就业指导和人文指导等一系列教育指导工作。

  1. 校内教学。指社会导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实践特长按照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在校内为研究生开设专业课程。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社会导师能够抽出时间为研究生讲授课程是社会导师对研究生“全程教育”的一种表现方式。近年来,部分社会导师为研究生开设课程近10门,能够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发挥了社会导师在研究生教学方面的有益补充作用。

  2. 实践指导。指社会导师或在自己工作单位为所指导的研究生提供实践、实习、顶岗岗位,并在实践工作中给予有效指导。

  河北省黄骅信誉楼、石家庄天成集团等大中型企业是工商理学院研究生实习基地。每年都为学院研究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工作岗位。如:2009年天成集团与省政府合作的第12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2008年12月在河北石家庄市举办的奥地利维也纳皇家舞台音乐剧《茜茜公主》演出等活动,都有该学院研究生全程参与策划和组织实施。法学院组织研究生到社会导师所在的公、检、法、司、律师事务所等部门进行实践、实习、顶岗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了研究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获得了实践单位的普遍认同和赞誉。

  3. 学术讲座。指社会导师结合自己的专业或实践经验在校内不定期为研究生开设各种专题讲座,开阔研究生的视野和思路。一方面,近些年学校和有关学院积极邀请社会导师来校举办各类学术专题讲座近百余场次,大大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和思路。另一方面,针对研究生多为80、90后,从中学生到大学生再到研究生,一直在学校学习,很少接触社会,定期或不定期地请社会导师为他们举办讲座,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用社会导师的经历、阅历、成就等教育学生,分析形势,传授经验。

  4. 科研指导。指科研水平较高的社会导师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方式、方法的有效指导。研究生通过与社会导师近3年的接触,有机会面对面接受实践经验丰富的资深专家的指导,对所学专业实践中有待研究的问题有了更切身的感受,有效地提高了科研水平。近年来,工商理学院积极组织社会导师和研究生参与科研课题,多次圆满完成大型调研活动。如:学院承担的“河北省烟草公司终端客户满意度调查”,走访了172个市县,针对5种不同烟草种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谈及本次调研,研究生杨军强说:“虽然当时脚底磨起了水泡,很辛苦,但心里很高兴,因为这次调研,我们走访了1.8万户人家,让我了解了百姓的生活状况和烟草行业的基本情况,同时使我有机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了自己的能力。”此外,该院研究生还参与了正华集团正定国际小商品城可行性调研、省发改委现代物流“十一五”发展规划、河北天工集团文化与制度整合项目等,这一系列活动不仅使研究生拓宽了知识面、增加了社会经验,认识了社会,同时还缩短了成才进程。

  5. 创新辅导。指科研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的社会导师对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前沿性指导。创新教育是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基本目标,以最大限度发掘研究生的创造力,有效促进研究生的个性发展作为基本宗旨的高等教育活动。也就是通过突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基础、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使研究生真正成为创新型人才。如商学院2006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硕士研究生樊亚宾在社会导师的指导下,荣获了2008年度“通用汽车―中国发展研究青年奖学金”,成为河北省获此殊荣的第一人,为我校争得了荣誉。   6. 学位论文指导。指社会导师对所带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开题、实践论证、论文答辩等方面给予的指导。研究生通过直接参与社会导师的立项研究课题,或参与管理实践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在实践中学到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人性化的管理技巧,了解并及时把握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为研究生自己的学位论文写作储备了来自亲身实践的生动的素材。学校每年有近80%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与自己的社会导师指导相关。一位就业于华北制药集团的我校毕业研究生说:“我的社会导师是华北制药集团公司的副总经理黄品奇,我的学位论文《提升河北大中型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就是在社会导师的指导下,以华北制药为案例撰写的。”

  7. 就业指导。指社会导师根据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对其在就业时给予的有效指导,使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具有比较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比较准确的定位。社会导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参加社会实践等不同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增强研究生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这样一来,研究生社会导师们所在的单位,也就顺理成章、理所当然地成了研究生就业的首选,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实践、科研、就业一体化链条。河北经贸大学2003级企业管理专业的一名研究生说:“我的社会导师是石家庄天成集团董事长赵勇强,他的经营理念是诚信经营,和我的主研方向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相一致。在他那里,我学到了企业管理如何操作和灵活适应等管理类软性的人性化的东西,这在书本上是学不到的。”每年河北经贸大学都有一批毕业研究生选择了与社会导师有关的工作单位就业发展。

  8. 人文指导。指社会导师对所指导的研究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以及思想政治、为人处事等方面的启发和教育,使研究生不仅学到了理论和实践知识,同时也学到了社会人文知识。石家庄力源精英训练基地总经理夏培志,是工商管理学院聘请的社会导师,借助该社会导师的力量,学院在中山湖力源精英训练基地建立了研究生“特色教育培养基地”,针对80、90后研究生协作意识淡薄,个人主义倾向偏重、抗挫折的能力较弱等问题,对研究生进行“拓展训练”,树立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通过一系列拓展训练活动,使研究生磨练了意志、陶冶了情操、完善了自我、熔炼了团队,也更好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了实处。

  研究生双导师制模式的实施,使学生利用社会导师提供的实践机会和指导,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使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获得了质的提高;在研究生就业方面,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同时也促进了校内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的明显提升,对营造学校与社会相融的和谐校园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社会导师的评价机制

  在注重社会导师发挥对研究生全程教育作用的同时,对社会导师教育效果进行定期绩效考核与评价也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考核评价体系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我们对社会导师的评价主要依据《社会导师条例》中社会导师职责定期对社会导师从教学指导、培养指导、社会实践指导、思想教育指导等方面进行绩效考核,目的在于以考核评价促进社会导师认真履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的作用。实行动态滚动发展机制是目前对社会导师采取的主要评价措施。

  1. 学生综合评价。学校每学年定期组织研究生采取座谈或打分形式对社会导师进行定性和定量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对社会导师进行评价的主要依据。

  2. 导师组(或学院)评价。学校每学期组织社会导师来校参加研讨如何发挥社会导师教育指导作用为主题内容的交流座谈会,对社会导师进行业务培训、考评,督促社会导师切实履行职责。

  3. 学校综合评价。每学年,学校根据学生和导师组(或学院)对每位社会导师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对优秀者颁发荣誉证书、对不能履行职责或反响较差者给予解聘。使社会导师队伍的管理形成一个良性、相对稳定的态势。

  五、社会导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多年社会导师队伍建设中,我们也发现存在着一些普遍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部分社会导师指导学生的时间不能保证。由于社会导师是一种兼职行为,他们都有自己的主要工作,而且比较繁忙,因此在指导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指导时间不能保证的问题。

  2. 部分社会导师与校内导师的沟通不够。因为社会导师的性质属于兼职,社会导师指导学生的时间与校内导师相比相对较少,容易导致社会导师与校内导师之间在培养研究生方面的沟通不够,有时会在培养学生的角度上产生分歧,两类导师间的合作意识会减弱,从而影响导师作用的正常发挥。

  3. 学校缺乏对社会导师的激励机制。由于社会导师不属于学校正式在编人员,津贴、待遇方面不能与校内导师等同,加上教育经费紧张,学校拿不出专项经费对社会导师进行补贴,所以社会导师主要靠自觉性和公益性意识来对待指导学生的工作。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导师仍然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促使他们在指导研究生教育方面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六、加强和完善社会导师队伍的主要措施

  为了保持社会导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和健康发展,积极有效地发挥社会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积极有效、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和不断完善。

  1. 坚持“以学生为本,基于学科专业”的原则,组建高水平、多元化的社会导师队伍。建设社会导师队伍的目的在于培养研究生成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社会导师的选聘与队伍建设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基于学科专业”要求的建设原则,深入发掘和联系国内外有较高水平、热心教育事业、能够为学校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社会各界成功人士和专业骨干技术人才,使他们在研究生教育中发挥优势和特长。

  2. 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校内导师与社会导师的互动以及在指导学生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校内导师和社会导师是指导研究生学习、实践、科研、就业不同侧重点的两支师资力量,在建设和发展中对哪一支队伍都不能忽视。由于校内导师侧重学术理论教学与科研,社会导师侧重实践指导与创新就业,两者的教育理念统一在学生教育中,势必有所偏差。因此,学校要将两者加强联系,采取互相交流与合作、探讨与科研的方式互相支撑、和谐发展,在培养学生成才方面的意识统一起来,各有侧重、各具特色,打造互相促进、多方受益的两支队伍。   3. 面向实际,建立有效的社会导师激励机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和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因此,在利用社会人力资源聘任社会导师为高等教育服务时,也要建立一套符合多重利益的激励机制,在名誉、利益或其他方面使社会导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奉献精神得到充分体现,使“双导师制”这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稳定发展、不断成熟。

  4. 走开放办学之路,加强高等学校与社会的多方位联系。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高等学校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发展研究生教育。作为地方高校,必须根据各个学校自身的学科特色和办学优势,更积极主动地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增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主动性,不断探索与实践,组建高水平、专业型的校内外师资队伍,在中西方文化的互补与融合、在开放的视野下和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研究生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面向新世纪的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国际性、复合型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一名研究生、两位导师、多种经历”,将是我国未来研究生的基本培养模式之一。虚拟引入社会高层次人力资源组建社会导师队伍并不断优化建设、充实学校师资队伍的模式,并不是忽视学校自己导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而是通过这种模式,有效推动学校校内导师队伍与社会导师队伍相互联系的制度性纽带,建立起双方广泛的沟通与合作关系,达到实践与理论互动、校内外资源共享,使研究生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学术与实践前沿,不断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研究生社会导师队伍建设研究报告

论文搜索
关键字:研究 导师队伍 研究报告 导师 队伍 研究生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