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浅析灶神信仰的民俗心理论文

浅析灶神信仰的民俗心理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4-18

浅析灶神信仰的民俗心理

  一、灶神形象演变心理

  在人类历史上,先民们在驻地烧起一堆堆明火是最原始的灶。在当时的居民中认为火有着神奇的力量,居住空间越靠近灶,其神圣性就越强,所崇拜的灶在转化过程中,逐渐被形象化,并且不断走向人格化。关于灶最早的记载《庄子?达生》说:“灶有髻。”司马彪注云:“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后又有“种火老母元君”。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在生产力上具有优势地位,灶火由氏族里威望最高的妇女掌管着,女性在生育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于是就出现了女性崇拜心理,把灶神认为是女性形象。汉代以后,出现了男灶神。《淮南子》说:“黄帝作灶,死为灶神。”又说:“炎帝于火,死而为灶。”《五经异议》记载:“火正祝融为灶神。”生前有功死后为神,这是民众在造神过程中所遵循的感激心理原则。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上》曰:“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忌卿,有六女皆名蔡(一作祭)洽。”延续几千年的家族制度造就了中国人重亲情的心理也加在了灶神身上,娶妻生子家庭美满,整个一副人间日常生活的写照。

  二、祭灶心理

  古人面对生活困苦,神像为其提供了祈福纳吉的心理安慰,又可以把心中不安倾诉给神灵,成为了面对生活苦难的精神支柱。但是神像又过于沉重,而把神像过渡到色彩丰富、欢快喜庆的灶神年画中,才能真正成为应对各种困难的慰藉,而这种慰藉是一种极不容易消除的依赖心理,每年的祭灶正是这种心理反映。

  关于灶神的职能,葛洪的《抱朴子?微旨篇》云:“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具有重大利害关系。供奉能决定命运之神的原因就是中国传统心理中本就存在报应的观念,人的一言一行都有神在监察记录,鬼神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道德原则的执行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在崇拜灶神时出现了神的人格化,即神有与人有相似的思想、情感等。但是,老百姓信仰灶神,并不是为了给自己添加束缚的绳索,为了摆脱灶神的控制,又想出了种种妙计,既然各路神仙所负责的差事和习性不同,那么就要讲究策略。人们费尽心思是对灶神信不过的表现,也许只有这样做,人们面对过错才心安理得,于是就有了祭灶的习俗。唐代《辇下岁时记》中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用酒糟涂抹灶门让灶神酒醉,再往他的画像上抹点麦芽糖,希望灶王爷嘴甜,上天专说好话;或者是希望用麦芽糖黏住灶王爷的嘴,不让他说话,以免他说出于对全家不利的话。但仔细想想,把他的嘴粘住,坏话好话都说不了。民众把一件并不存在的事情做的跟真的一样,祭灶只不过是一个游戏,以游戏精神待之,沉重的人生会变得轻松。可见,神欺人,人亦欺神,灶神信仰反映了一种矛盾心理,惧怕神灵的同时又不想被神灵操纵命运。

  在各个地区和民族祭灶时所用的祭品种类丰富多样,把人与人的交换换成人与神之间时,就出现了人与神的交换。市场交换是等价交换,供需关系是建立在需求和价值合理的基础上,但人与神之间的交换,人首先是有一种情感的存在,人向神灵贡献祭品带有一种理想,即灶神接受了人的祭品后,作为交换灶神会通过满足献祭者的愿望作为回报。市场交换是真实的,而人神交换是虚幻的,存在于人的想象中进行,交换结果不可知,或者永远不会实现,所以这种交换只能永远在愿望中。民众为了实现某种愿望或者免除灾难,先向神灵祭祀祈祷并给予承诺,一旦愿望实现便会酬谢神灵,这种仪式前为请愿后为还愿,这种利益关系在民间信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民间俗语“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正是人们功利性心理的生动写照,相反,一旦信众的愿望没有实现,生活的不如意,灶神没有表现出它的灵验,人们对他就会毫不客气,编出各种各样关于灶神来历的传说来贬低灶神,发泄心中的不满。

  民众是从实用心理来理解和供奉灶神的,而不是出自对某一宗教的皈依,供奉只是为了求得生活的安宁和心理慰藉,借以应对各种现实的挑战,供奉神灵只是注重神在某种方面的职能,而此神性恰恰能够为自己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对神灵的本意不求深解,于是就会对某些对自己生活关系大的神灵主动抬高其地位,神灵的大小或者属性可以不论,只要灵验即可,对其他地位高的神灵也不会去关注。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面对生产力的低下人们要坚持辛劳的耕作,为了生存获取食物成为日常生活的重中之重,任何浪费时间的玩乐成为奢侈的事情,但长期辛苦的劳作不仅容易让身体疲惫,精神也会日趋消沉,放松和娱乐就成为必需品,一年一度的祭灶活动无疑是最好的放松方式,通过祭祀仪式,人们一方面可以得到神灵的护佑,另一方面也可以放松身心养精蓄锐,帮助重新回到日常劳作中,同时也可以把家族成员团结在一起,增强家族凝聚力,对于处于生命转折阶段的成员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心理震荡危险期,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

  总结

  无论出于何种心理,灶神信仰都是人们对幸福的追求,灶神可以沟通和操控,甚至可以戏弄。如果剔除迷信成分,祭灶已成为劝人向善的教育方式,在很多地区还保留着,但大都把它当做一个团圆节日和传统风俗而已。

浅析灶神信仰的民俗心理

论文搜索
关键字:灶神 民俗 信仰 心理
最新心理学论文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利用心理学理论提高税收管理与服务效应的研
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心理因素及对策研究
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
数学在心理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心理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探索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策略
浅析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
网络暴力游戏成瘾的心理机制探析
幸福能力培养的内容探析
热门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原因分析
浅析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及其调适办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大学生择业受挫与应对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
青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