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学生社区: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载体论文

高校学生社区: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载体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4-23

高校学生社区: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载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7-0045-03

  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素养、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等方面水平总体不高,而这些素质都是人格健康的必备要素。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既是大学教书育人的重要体现,又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要求,已经成为了高校育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社区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新阵地与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场所。

  一、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教育

  (一)人格及人格教育

  “人格”是一个使用范围广泛,含义宽泛的概念,不同的学科对人格有不同的定义,学者从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教育学等多角度对人格进行了诠释。站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度,综合前人研究而言,人格是个体心理倾向的行为表现,是能力、情绪、需要、动机、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在社会生活中的有机整合;是个体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化形成的全面整体、持续统一的有特色的身心组织,体现共性的人类文化和个性的心理特质的统一。

  人格教育,就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使其具备健康人格的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形成健全的、日趋完善的人格,把知、情、意统一协调起来,建立一种完整和健全的心理结构。通俗来讲,人格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素质现状,把德、智、体、美、劳这几方面结合起来,使受教育者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和自我意识,充分发挥个人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巨大潜力,最终促使个人人格系统健康发展。

  (二)当前大学生人格发展偏差

  健康人格是指人格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为其他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又充分表现个人个性特征的人格模式。具体来看,大学生健康人格具有以下标准:(1)和谐的人际关系;(2)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3)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4)正确的自我意识;(5)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6)积极向上人生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大多具有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和希望成才的意识倾向。但同时,在每个个体身上或显性、或隐性地存在不良的人格因素,这些不良因素导致了大学生的不成熟、不理智,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相差甚远,“知”与“行”相分离。在现实学习生活中,他们大多数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困惑,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素质欠佳、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社会责任感缺乏、理想信念模糊、艰苦奋斗精神淡化、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等人格缺失问题。

  二、高校学生社区与大学生人格发展

  (一)高校学生社区的内涵及特征

  高校学生社区是社区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的园地,也是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情感交流的天地。由于学生社区不断发展的丰富内涵,它与高校的教学秩序、安全稳定、校园文化的构建等关系密切,也是课堂之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

  高校学生社区的形成过程与普通居民社区相比较,具有不同的特殊表征。从社区成员上看,高校学生社区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年龄结构均在20岁左右,他们有着较多的共同语言、相近的行为习惯。从社区活动来看,他们之间的社区活动(学习、休闲、娱乐、交流等)具有很明显的规律性,活动的范围也比较固定。从社区环境来看,学生社区相对易于统一管理,统一的规范,高校可根据不同的目的对学生社区进行统筹管理。这样,在学生的思想方面、人格方面养成的可塑性就较强,社区成员较之普通社区的成员有较高的可塑性。从社区文化来看,社区文化是全面开放的,大学生社区在同社区内、社区外的文化可交流与循环,不但保障了大学生社区文化的新陈代谢和持续发展,也促进了社区外文化的交流。

  (二)高校学生社区是大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场所

  高校学生社区是大学课堂以外,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友、休闲、娱乐的特定区域,在这个小天地里,大学生能获取信息、交流情感、实现思想的互动和碰撞。同时,学生社区的特点让其突破了单纯的生活空间概念,成为具有丰富的生活、文化、教育资源的育人平台。在这里社会的基本功能和社会现象都能得到体现,社区成员相互之间相处的过程可让大学生学会相处、感悟生活、尊重他人。对社区文化进行构建与引导,可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培养公共道德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合理规划设计社区实践活动,可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由此可见,学生社区是大学生形成完善人格、更好更快地发展自我的重要场所。

  三、发挥学生社区育人功能。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一)完善学生社区管理,为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打好基础

  1.形成学生社区管理教育合力。

  目前,多数高校学生社区的管理服务存在多个实施主体,相互之间由于权责不清,没有形成管理教育合力。根据高校社区的功能定位,其管理工作主体应该是育人功能的部门和个人,如高校可设立学生工作委员会,指导和领导学生社区的管理教育工作。学生工作委员会由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或副校长担任主任,学工部作为第一责任部门,协调后勤部门、团委、教务处、宣传部位以及各学院等形成合力。同时,以学生政治辅导员为主体,社区员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群体配合下齐抓共管。学校要在行政上赋予这一主体一定的权力和责任,能够全面协调各组织和个人开展社区的各项工作,指导开展社区教育引导、学生自主管理、丰富社区文化等工作,使学生社区真正从“管理”走向“育人”。   2.强化学生社区管理队伍建设。

  学生社区管理队伍在社区管理育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个管理队伍在政治上、思想上、道德水平上、管理水平上是否合格,直接影响到学生社区的管理、育人效果。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高校学生社区的管理人员中大多数人年纪偏大、学历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缺乏,与青年学生沟通有代沟,难以达到管理要求。因此,管理部门应不断选聘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充实到社区管理人员队伍中,对学生社区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促进学生社区的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目前,各高校纷纷要求辅导员入驻学生宿舍。但实际工作中,由于辅导员人员流动大,队伍不够稳定,难以发挥辅导员入驻学生社区管理育人的效果。高校可对入驻学生社区辅导队伍进行调整,除了原有的专职辅导员入驻外,可同时增加一支兼职社区辅导员队伍长驻学生社区,了解学生动态,及时疏导和解决学生在社区中遇到的各类情况与问题。

  3.促进学生社区自我管理,加强大学生自身人格培养。

  大学生自我管理理念是大学生建立组织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并以其主体性特征在大学里发挥学习自由以及民主参与的理想信念。大学生作为学生社区主体及社区的育人对象,他们对学生社区的管理和自身事务,应具有相应的管理权力与义务。强化大学生自我管理,让大学生主动参与营造社区环境,不但让他们认识到主体意识、权力与责任,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自身人格培养。在学生参与社区管理的形式上,可以参考公民参政、议政的模式,建立社区学生代表大会制度,既可以让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管理,促进学校管理民主化,还能教会学生如何行使公民权利,培养自我意识。同时设置学生自治会,负责执行学生代表大会的决议。最后鼓励在学生社区发展学生社团,由学生社团组织各类健康向上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社交、沟通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在学生社区中开展教育活动,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学生社区有着丰富的生活、文化、教育资源,在社区中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用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念、理想信念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不但具有很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是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它也是对一个人具备完善人格的现实描述。在学生社区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讲座、先进模范的展示、形势政策教育、优秀教师的言传身教等,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着他们奋发向上。

  2.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本来应该在小学、中学养成的尊老爱幼、感恩、勤俭节约、自立自强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都被“分数”给挤走了。上大学后,大学生由于长期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知”与“行”分离,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导致在学生社区中出现一些不良现象。有的学生出于虚荣心而进行不合理的消费,盲目地摆阔气、讲排场。有的学生对父母和老师态度恶劣,不能体会父母和老师的良苦用心,也不尊重父母和老师的辛勤劳动,对父母和老师的劝勉置之不理。有的学生在宿舍中以自我为中心,不理会、尊重宿舍的其他成员,造成宿舍关系紧张。因此,在学生社区必须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利用学生生活中出现的案例进行引导,让大学生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逐渐做到“知”、“行”合一。

  3.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基础性工程。现代社会所要求的优秀人格品质,如独立的自主意识、积极的进取精神、勇敢的开拓意识、较强的社交能力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逐渐形成。高等院校必须在大学生社区中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在社区中普及心理知识宣传、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或讲座、进行心理咨询,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解决学生在学习、成才、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困惑,及时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心理障碍,纠正人格偏差,预防心理疾病。在组织架构上,可以设置宿舍一班级一学院一学校(校心理中心)四级心理预警机制,在每个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及时发现情况与向上汇报。同时,做好基层心理工作人员的心理基本知识、心理问题识别等培训工作,保证基层心理工作人员有效地开展工作。

  4.公民素质教育。

  公民素质,是指“人”的全面素质,特指的是与一个国家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品德、知识、机能、情感。它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具有的体魄、智力、思想道德总体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也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大学生从一个“自然人”成为“公民”、“社会人”,公民素质是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同时它也体现了“社会人”的人格要求。因此,应在高校学生社区开展公民素质教育,如通过讲座、座谈、辩论等宣传公民素质教育。还可开展“社区优秀公民”、“社区好公民”等评选,既可增强大学生的荣誉感、使命感,还可通过榜样的力量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使每个学生明白,应从我做起,从日常生活小事开始,以做一名合格的公民为荣。

  (三)以社区社会实践为平台,不断健全大学生人格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渴望在实践中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他人、认识自我。我国学校正规教育往往脱离社会现实,也使得许多大学生不满足于课堂教育,对社会实践具有强烈的愿望和要求。不少高等学校已把社会实践活动列为学校教学计划、纳入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可在社区中开展如勤工助学、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各类社会服务活动等,让学生参与到有组织的社会服务行动中,从而促进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提高团队合作、人际沟通等能力。同时,大学生在服务社会和他人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社会适应能力和合作精神,树立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四)营造健康社区文化,净化大学生灵魂。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它体现、孕育着人类的理想,而文化又会介入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人。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文化决定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习惯、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就是说,文化蕴涵大量的人格教育内容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

  学生社区的文化建设包括社区外在文化和社区内在文化。社区外在文化指社区文化的物质载体,如社区中的建筑、绿化、宣传设施以及社区的规划布局。这些外在文化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进而培育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理想信念。社区内在文化也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沉淀,通过它折射出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修养。社区内在文化主要包括社区活动营造出来积极健康的群体氛围和浓厚人文气氛。学校可以利用黑板报、壁报、橱窗、广播、影视、图书馆、校刊校报等积极宣传道德、理想、责任等知识;我们可以在寝室楼设立不文明行为曝光台、先进模范岗等,不断的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成长。

  (五)建立社区网络平台,正确引导大学生的理性行为

  随着信息革命的进行,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思考方式,进而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改变大学生的人格发展。网络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具有便捷性、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现在的学生宿舍基本上都实现了互联网接入条件,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生活、休闲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正在悄然改变着高校社区文化传统模式,但也为学生社区大学生人格教育工作开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因此我们要在学生社区中建立网络平台,占领网络主阵地:一是建立主流网站,在网站中融合教育性、思想性和多样性,以正面的宣传、服务大学生为切入点,内容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达到服务、引导、教育三结合的目的;二是建立网络技术骨干队伍,这支队伍不但要精通网络技术,而且还要政治素质过硬,还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基本知识、人格教育等培训,使他们熟悉并善于把人格教育与网络技术相结合,找准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对他们进行理性的引导与教育。三是充分利用论坛、BBS、Q群、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网络平台,及时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高校学生社区: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载体

论文搜索
关键字:学生社区 载体 人格 重要 高校 大学生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