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让学生从“边沿”回归“中心”,重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新秩序论文

让学生从“边沿”回归“中心”,重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新秩序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4-24

让学生从“边沿”回归“中心”,重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新秩序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非中文类大学生在结束了12年中小学语文学习迈入大学课堂后使其语文素养继续得到巩固和发展的途径之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有着明确的教学任务,从总体上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文化修养和人格素质;清晰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审美)、理解、评判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与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从这一点来看,大学语文的教学无论是从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来看,都没有背离教育教学的最根本点:促进受教育者个体特质的正常发挥,并使其朝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展现,实现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与个体特质发展方向的一致,并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传统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自始至终围绕教材,教材内容、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和说明始终是教师课堂教学不能逾越的鸿沟,并强调对课程计划的忠诚实施。这种教学体系和传统课程体系是相辅相成的。传统的课程体系把知识作为客观的外在,当作普遍存在的、让人掌握的客观真理,忽视作为个体独立存在的人的价值和意义,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这样的认识使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教教材”上,强调“教”,永远把学生视为“无知者”,以此来凸显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地位,而不是与学生一起探索“学生正在经历的一切”。这样的师生关系只是一种师承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是“知识权威”,学生自然成为“无知者”,二者之间永远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对话关系,当然也就无法超越教师和学生的有限视界,填平二者之间的鸿沟。这种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使学生一直处于课堂教学的边沿。“在传统的知识观念支配下,教学是从外部向学生灌输明确的知识,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无法将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理智力量,因此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导向对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学生主体性在知识建构中的缺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教师与学生陷入被知识奴役的处境。这是极为不幸的事件,因为它从认识论意义上动摇着知识创新、民主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根基。”①

  传统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既然始终围绕着教材,就绝对强调对课程计划的忠诚实施,让课堂以外的专家牵着教师走,教师不敢跨出教学参考书圈出的范围,于是教材中任意一点疑问都必须得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凡是不符合标准答案,但来源于学生个体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答案都是错误的。教师不是自主的,学生同样不是自主的,那些敢于说出自己内心意愿的观点往往被教师打击,被同学嘲笑。学生学习知识变成了纯粹的认知活动,它与个体的情感、态度无关,学生身边的生活以及来自于生活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等都不能成为课堂内容的有机构成成分。

  传统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实施和要实现的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真正发展是相背离的,方法不对,目标就无法实现。为了实现目标,重建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秩序,建立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大学语文课程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曾在所教的班级中做过一次调查,当问及学生他们理想的大学语文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全班46名学生,有28名学生期待在课堂上教师能留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教师互动、能让自己上讲台去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不仅仅是一节课全由教师满堂灌。学生们认为:大学语文的课堂应该充满思想火花的碰撞,无论是教师的想法还是作者的情感,其实都具有个体不同的价值取向,学生们已经能够通过自己的对比分析,能够找寻到对于自己更有意义的那一点共鸣,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已能从中衍生出更为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只要不违背生活常理,都是值得肯定的。学生的这些想法是值得尊重的,因为这也是精神独立的一种体现。学生在问卷中积极踊跃的表现说明他们多么希望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得到尊重,希望语文课堂教学能始终围绕着他们,体现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的感受。从这点来看,改变课堂教学中传统的师从关系,其实也是学生对自身发展的需求。

  这种需求就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对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地位重新审视,让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两个主体,让知识、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变成一种对话关系,都获得自由言说的尊严和权力。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大学语文教学对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要让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转变成一种对话关系,它不仅指的是人与人的对话,还是人与文本的对话。在这种关系中,大学语文教材就只成了一种媒介,教师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按自己的理解与学生对话,学生也可以按自己的理解来自主构筑文本及课程的意义,这时学生获取的课程意义是在特定情境中对话的产物,绝非文本内容原封不动的照搬。

  这种对话关系的建立,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改革传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高效率地组织课堂教学,对学生评价方式的构建要符合个人发展价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得到保障,始终保证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造型人才,从而使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度得以提高。

  这种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新秩序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学习目标主动学习,发现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提出所研究、探讨的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将课堂交给学生,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模式,也可以采用其他,让学生自由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充当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引导学生思考的时候仍要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引导而不是灌输,注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表达,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展示结果,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学生在相互交流、共同探讨中,能主动地思考多方面的意见,增强学生对含糊或复杂事情的关心和宽容度;学会专心地有礼貌的倾听,对不同意见形成新的理解,增加思维的灵活性;学生的想法和体验得到了尊重,他们成知识的共同创造者;学生变得心胸博大,并更容易理解他人,能够导致思想转变。   这种新型教学秩序的建立,也是一个逐步摸索的过程,学生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尊重,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获得教学的灵感。有一位同事,她在给美术系的学生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要求学生在对诗作作充分理解之后,拿起手中的画笔给这首诗配一幅画,教师并没有给出统一的评判标准,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幅幅学生自己心中的春江花月夜。这些画作,不管是清丽还是繁复、空灵还是热闹、凄清还是温暖,既有文本设定的情境,也无不渗透了他们的个人知识和所有的生活经验、人生情感体验。这是学生和文本直接对话的结果,并按他们自己的理解来自主建构文本学习的意义。这种意义因为直接来至于学生自身经验,并且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情感的尊重,自己的价值权力获得理解,老师和书本不再是对自己的一种控制和灌输,这种经验就会变得相当愉悦,大学语文的课堂也就会越来越吸引人。

  从上面的课堂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型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把‘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承认过程本身不仅具有手段性价值,也具有目的性价值”,②教师同样要依赖教学设计、教学行为和一定的评价体系,体现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对大学生精神家园重建的重要意义。尽管在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的过程中,都会面对难题,面对疑惑、挫折和失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可能收效甚微或者根本“一无所获”,但这符合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生存、成长、发展和创造的客观规律,也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具有真实的意义。

  让学生回归到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中心,那就要求大学语文课程体系“贯彻自然、社会与自我有机统一的原则才可能实现整体的人的发展目标”。③我们现在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从文本上体现了这一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可能。以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第九版)为例,全书十二个章节、四个学文例话和一个附录。十二个章节从“仁者爱人”、“和而不同”、“胸怀天下”、“浩然正气”、“冰雪肝胆”、“洞明世事”、“以史为鉴”到“故园情深”、“礼赞爱情”、“关爱生命”、“亲和自然”再到“诗意人生”,每一个章节所选课文“兼顾文学性、艺术性、审美性、创新性乃至深刻的人生哲理,‘总目标乃在提高大学生的品格素质与人文精神’”。④“大学生人文精神和品德素养的培养,可以贯穿于他们的学习过程中、日常生活言行中、阅读优秀作品内容的感受中,以及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贵在自觉得到启发,并在自然流露中显示出来”。 ⑤四个学文例话是希望对学生阅读欣赏与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教材的编排既重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也不忽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力求引导学生,使他们确立自觉、积极学习的态度”。⑥“课文提示不求面面俱到,而以把握要点,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为目的;学生尽可各抒己见,对课文加以讨论。所出思考与练习题力求从实际出发,期望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不要求学生意见一致,以便在讨论中交流提高”。⑦这本教材用一种整体主义的观点从三大关系上规划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即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即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等)、学生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即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他人服务等)、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即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等),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人格统整的人”。⑧这套教材不再秉承功利主义的态度,而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供支撑;不再把自然、社会、他人都当作可以利用的客观存在而加以操控和控制,不再把学生个体和自然、社会加以割裂与肢解,而是要促进个体与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统一,并最终促进了个体、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使个体与自然、社会构成一个和谐有机的整体。

  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是人们对教育教学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学生不再是被教育、被塑造的对象,从边沿回归到教育的中心,学习变成了学生个体有意义的探究行为,学习过程是学生基于自我意识、态度、兴趣、价值观的自我建构过程。学习不再是外在于学生的活动,而是学生的自主行为。

  新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认同学生的多元差异性,认识到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发展、性别、学习风格等的不同而形成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在班级中更多表现为多元化人格。因此不能再按统一的要求看待每一个学生,不再追求划一的教学目标,正视学生的差异,正视学生的主体人格。关心并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好的发展,教学真正为学生服务,真正体现教学的平等。

  在这样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学会关爱、理解、宽容;学会给予、等待、学分享;学会选择、激励、合作;最终学会创新。

  只有如此,教育才能从一种工具变成真正有价值的存在,学生不再继续形成过分依赖心理和听任权威,他们的自我不再完全受教师的肯定或否定约束。让教学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生活体验中发现自我,在感受现实生活意义的同时构筑起新的意义世界,同时引导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指明方向,为学生进入教学中心搭建平台。

  只有教学内容与学生不断发展的经验结合时,学生才能从课堂教学边沿回归到课堂教学的中心,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才有了意义。

  注释:

  ①、②、③:钟启泉,崔允?t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④、⑤、⑥、⑦、⑧:《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前言》(第九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让学生从“边沿”回归“中心”,重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新秩序

论文搜索
关键字:边沿 重构 课堂教学 秩序 课堂 语文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MOOC引领下中学历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
“情感过滤”假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