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公共管理论文 >> 图书馆管理论文 >> 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服务研究论文

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服务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4-26

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服务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8-0062-03

  作者简介:吕晓莉(1981―),辽东学院图书馆馆员。

  随着以建构主义为代表的现代协作式和探究式学习理论的发展,高校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模式均发生了显著改变,如何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高校重要的研究课题。在此背景下,作为高校重要服务机构的图书馆,为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开始了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 Commons,简称LC)服务。学习共享空间以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为基础,现已逐步成为国内外图书馆的主流服务模式。

  1 国内外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服务现状

  1.1 国外服务现状

  学习共享空间以信息共享空间为基础,而信息共享空间则是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图书馆界率先提供的一种新型信息服务模式。最初,它只是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和协作交流的场所。经过数十年的实践,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得到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再加上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的普遍应用等因素,使信息共享空间逐渐演变为学习共享空间。与信息共享空间相比,学习共享空间更强调对协作、交互式学习的支持,更多地鼓励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是一个更具包容性的一站式学习环境。从本质上说,学习共享空间是图书馆在学习型社会的体现,可以促进用户相互协作与学习,挖掘隐藏隐性知识,实现知识的创造与共享。

  如今,学习共享空间已成为发达国家地区高校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和流行的服务模式。1999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正式开放,其所建立的模式后来成为国外大学图书馆建设信息共享空间的模板。目前大部分美国、加拿大的高校图书馆都已建设或正在筹建学习共享空间。另外,英国的谢菲尔德大学、瑞典的吕勒奥理工大学、新西兰的奥克兰大学等多所高校图书馆都建立了学习共享空间,帮助学校图书馆摆脱了边缘化的危机,受到教师、学生和科研者的好评肯定。

  1.2 国内服务现状

  早在2000年前后,香港地区高校图书馆已对信息共享空间开展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进入21世纪后,信息共享空间的升级与优化越来越受香港地区高校图书馆的重视。目前,香港各高校图书馆基本都已开展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部分高校如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均已对原有的信息共享空间进行了改造升级,致力于将图书馆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到用户的学习和研究进程中,为用户知识创新营造方便且具有激励作用的学习共享空间环境

  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于2005年建立的“SMILE”多元学习区是台湾地区最早建立的学习共享空间,受到了师生的广泛好评。随后学习共享空间在台湾地区遍地开花,台湾大学、中正大学、中兴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图书馆也都陆续建设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学习开放空间、“ELITE”数位舒活区、“兴阅坊”等。

  大陆地区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2005年,上海图书馆吴建中馆长在《国家图书馆学刊》上发表《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开启了大陆地区图书馆界关于信息共享空间及其服务模式研究的新篇章。随着研究的不断延伸与深入,任树怀、盛兴军于2008年5月在《大学图书馆学报》上发表《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一文,首次引入“学习共享空间”的概念,图书馆界由此掀起研究热潮。笔者选择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出版网络总库,以“学习共享空间”为主题词进行精确检索,自2008年至2014年12月共有相关文献167篇,研究主题涉及学习共享空间的定义、特点、综述、国外成功案例介绍、国内实证研究、创新发展以及各种研究视角下的学习共享空间设计、构建模式研究等。

  在实践探索方面,2006年9月,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作为大陆地区首家信息共享空间正式开放。随后,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及清华大学等高校图书馆也都纷纷创建并开放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新型学习空间。2010年后,学习共享空间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出现了很多有亮点的特色内容。一些高校图书馆根据空间建设侧重点的不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分类体系。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IC2创新服务模式开展了IC2创新支持计划和IC2人文拓展计划两个子品牌服务内容;浙江大学图书馆共享空间划分了研究空间、文化空间、创新空间、系统体验空间、多媒体空间等一系列空间功能。

  1.3 国内外服务对比分析

  相较国外的图书馆共享空间服务,国内尤其是大陆地区高校图书馆的学习共享空间虽然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不少问题值得思考:①大陆地区高校图书馆的学习空间建设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开设学习共享空间或类似服务的高校图书馆的比例偏低,还有相当数量的图书馆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中。已开设学习共享空间的图书馆的建设水平也参差不齐,各馆整合的服务项目、信息资源、人才资源和服务设施均存在较大差别。究其原因,传统的图书馆服务观念尚未转变,复合型人才的短缺以及与学校其他院系、部门间的沟通不畅都是诸多高校图书馆在建设学习空间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②学习共享空间在国外的成功,与国外高等教育模式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国内的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方式和国外存在较大差异,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比较被动。密切关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趋势,构建适合本土化教育模式的学习共享空间,应是今后的研究中值得探讨的一个主题。③在目前的研究中,许多学者提出,学习共享空间构建完成后必须重视绩效评价,但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后却发现,国内关于这一部分的研究往往被忽略,缺乏真正切实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和方法。   2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服务策略

  2.1 因地制宜、理性规划学习共享空间

  作为一种全新的“一站式”服务模式,学习共享空间的设计与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国外高校学习共享空间规划与建设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高校学习共享空间的设计与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但由于国内外文化及体制的差异,内地高校图书馆在设计与构建本校学习共享空间时,不能简单套用成功案例,应结合自身实际,围绕本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学习科研状况、资金预算等理性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学习共享空间。在建设模式上,也不必拘泥于某一种特定方式,可因地制宜,灵活采用新建、改造、改建等多种建设模式。

  2.2 基于用户需求建设学习共享空间

  学习共享空间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用户需求,以用户为中心开展服务设计有助于将用户需求和学习共享空间的设计与构建有机对接起来,有效提升使用效果。首先,一切设计必须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图书馆建设学习共享空间的出发点是为了吸引用户前来图书馆,有效支持用户的学习研究活动。因此,在项目的准备阶段,图书馆应当对用户的群体进行细分,调研各类型用户的学习研究习惯、需求内容和重点,为建立学习共享空间并提高使用效率提供依据。其次,应积极鼓励用户参与到学习共享空间的应用与实施的整个决策过程中。在需求调查阶段,可广泛采用人物角色分析、服务路径走察、服务蓝图设计和原型走察法等多种服务设计工具获取用户的需求和期望。近年来,一些国外高校图书馆界的专家学者已逐渐尝试将服务设计理念和方法融入图书馆服务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美国利伯缇大学图书馆综合运用人物角色、服务蓝图和试点服务站等相关设计工具建立起整合服务模型;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在其新开设的Hunt图书馆的空间和服务设计中系统地应用了服务设计工具包。

  在学习共享空间建设完成之后,图书馆也需要对用户不断变化的学习研究习惯、需求进行跟踪关注,积极开展可用性以及满意度调查,以评估服务的实施效果及用户期望的满足程度,有的放矢地进行灵活调整。

  2.3 多渠道宣传学习共享空间

  作为校园学习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也应加强对用户的宣传推广。在国外及港台地区学术共享空间建设的成功案例中,手段多元、立体,具有持续性的营销推广设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致力于打造学习空间的品牌效应,希望校内学子能够在一个充满微笑的“SMILE”学习共享空间内享受Searching(检索)、Multimedia(多媒体)、Information(信息)、Leisure(休闲)、E-learning(数字学习)的过程;美国伊隆大学不仅以课堂教育方式作为宣传推广途径,还利用图书馆年度生日晚会促进各类工作人员交流。

  国内高校图书馆在设计学习共享空间时,首先,应尽力凝练并体现本校的校园文化特色,营造舒适、宜人的氛围,提高空间的趣味性和亲和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其次,应广泛采用图书馆主页、宣传手册、宣传栏、校园广播、口头宣传等途径对服务进行推广;再次,应积极寻求学校其他部门人员的支持和协作,发动学校决策层、教学部门及学生管理部门等所有关心学生学习成效的部门和人员共同参与营销推广。

  2.4 重实效、强化学习共享空间利用评估

  科学的服务评估体系能够了解学习共享空间的实施状况和利用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以实现学习共享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有学者认为高校信息共享空间的绩效评价指标应包括运营财务、服务、内涵、自身发展四个维度;也有研究者认为应以用户为中心开展服务质量评价。笔者认为,服务是学习共享空间的核心内容,可以围绕空间的实体环境、虚拟环境、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几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①实体环境指标,包括纸质资源的数量、质量、覆盖面、可靠性;空间区域分工的合理性;是否拥有电脑、多媒体、无线网络等现代化设施;各种设施的维护与更新情况等。②虚拟环境指标,包括数字资源的数量、质量、覆盖面、可靠性;是否拥有独立或共享的虚拟空间及有效的技术支持;是否配备各类在线交流与学习工具等。③管理水平指标,包括制度及管理规范的完备性;管理文化及服务精神;用户反馈的渠道是否畅通;提出的问题能否及时得到回复与解答等。④服务质量指标,包括服务的可获得性与时效性;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个人知识和技能的提升程度;服务的利用率;用户的认可度等。

  3 结语

  学习共享空间作为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一种创新,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图书馆在新的数字信息环境下继续保持核心竞争优势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应与时俱进,立足本校本馆实际,贴合用户学习需求,真正融入用户的学习进程,为用户提供一个共同协作式的知识共享与创新空间。

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服务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图书馆 研究 学习 图书 服务 空间
最新图书馆管理论文
图书馆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研讨
试论如何加强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
试论高校图书馆动态化管理建设
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运用探讨
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影响因素探讨
知识管理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构想
新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试论数字环境中图书馆管理创新策略
高校图书馆书库管理与读者借阅服务探讨
论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乡镇图书馆的建设
热门图书馆管理论文
浅谈数字图书馆建设
走向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
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演变
创新:迈进新世纪的图书馆管理
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探析
新公共管理: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的新趋势
高校图书馆如何为高等函授教育服务
信息资源:特点·价值·机制
浅析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