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4-27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0-0189-02

  围绕“谁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主体”这一问题,我国学界曾展开过激烈的讨论,对问题的看法不同折射出不同的教育理念。哲学作为社会思潮的先导,随着西方哲学界由笛卡尔式主客体二分发展到主体间性哲学,我国教育界对教育主体的研究也由主体性教育走向主体间性教育。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网络课堂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将新式教育理念与新型教学课堂相结合已成为高校课改的又一重点。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将网络课堂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通过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抓住网络本质,针对网络影响,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1]狭义的定义则倾向于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限定在网络课堂的范围内,为了更好地将主体间性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视域,故而本文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持狭义说,特指高校以网络课堂为平台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主体间性理论概述

  (一)主体间性理论的来源――作为哲学范畴的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又译为“交互主体性”“主体间本位”,是现象学的核心概念,这一概念最早是胡塞尔为了消解所谓“人的主体性悖论”,即作为主体的自我所感知的世界与他我感知的世界有什么联系(单子式的主体如何相互认识)和主体间如何达成共识(知识的普遍性),避免陷入主客二分所导致的“唯我论”困境所提出的,胡塞尔认为“无论如何,在我之内,在我的先验地还原了的纯意识生命的限度内,我经历着的这个世界(包括他人)――按其经验意义,不是作为(例如)我私人的综合组成的,而是作为不只是我自己的,作为实际上对每一个人都存在的、其对象对每一个人都可以理解的,一个主体间的世界加以经验。”[2]主体间性先验地存在于每一个感知主体之中,自我所感知的世界与他我所感知的世界是同一个世界,因而一个主体内构造的知识也是每个人所具有的先验主体作用的结果。并且,“自我”与“他我”的关系,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即当多个主体发生联系时,他们都能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其他主体施加作用和影响,同时对其他主体的对象化活动做出自己的反应。这种主体间的关系也会在实践中影响着主体的行动,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使主体形成了“类主体”的共识,即便单个主体对客体单独发生作用,单个主体自身历史上所受的“类主体”的影响也会在无形中影响着主体。所以,主体间性理论既强调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又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随着哲学理论由“主体性”视域转向“主体间性”,教育理论也由“主体性教育”向“主体间性教育”迈进。

  (二)教育理论上的主体间性――对主体性理论的超越

  1.主体性理论的局限性

  在主体性教育理论中,师生之间是单一的原子式关系,即若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则学生就是客体,反之亦然。这种“主客体二分”思维直接导致了学术界长期关于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的主客体地位问题的争论,在“以教师为中心”,从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育观念受到批判后,“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又引发了关于教师的作用等主体性的危机,为了避免双主体与主体性理论的矛盾,“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观念应运而出,但教与学逻辑上可分而在物理式的课堂中却不可分的矛盾又使此教育理念面临实践上的困难。因而,传统主客体二分的理论具有局限性,将主体活动的所有对象都视为相对于主体的客体混淆了对象与客体的区别,忽视了主体活动中主体所指向的对象除了客体外还可是其他的主体。

  2.主体间性对主体性的飞跃

  不同于主体性理论将主体活动视为主―客之间的关系,主体间性理论认为在主―客关系外还存在着主―主关系,主―客关系对应的是作为能动的主体与没有自主能动性的客体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虽然客体也能对主体的作用予以反应,但客体自身不具有能动性,只是类似“刺激―反应”的被动表达,而主―主关系则是多个能动主体相互作用的关系。根据主体间性理论,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非主即客的关系,而是同为主体的关系,他们共同作用于作为客体的教学资源。可见,主体间理论是对主体性理论的超越,它在内含主―客体关系的同时看到了多个主体间的相互关系。

  三、网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间性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参与者的平等性与主体间性理论相一致

  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是人的思想与灵魂,要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平等的交互是教育开展的前提。以网络课堂为依托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进行教育活动,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网络以其‘非中心化’的特点和匿名性的技术特征,消除了传统人际的‘社会的藩篱’(如年龄、性别、身份等)的限制,人人都是网络交互的主体,没有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客体。每个人既可以成为网络德育信息的传播者,也可以成为网络德育信息的接受者。”[3]符号化的存在使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表达思想。主体间性理论认为交互活动中多主体共存,各主体间是平等的关系,作为主体的双方都将对方视为能动的与“我”交互的个体。因而,将主体间性理论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能为彼此之间的坦诚交流,互相理解提供一个基础,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打造良好的平台。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交互关系与主体间性理论相一致

  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还在于学生的自我完善。在网络课堂中,教师可通过网络更好地了解学生,利用网络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言论,结合网络的特点,将教材的学习深入到实际的活动中。学生则可利用网络特有的人机交互模式根据个人的兴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主体间性理论认为在交互活动中同时存在着多个主体,并且在与客体的关系中,主体可以充分发挥能动性。因而,将主体间性理论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利于主体在面对共同的客体(教学资源)时,更好地沟通、学习,作为个体的主体在面对客体时要学会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即强调在网络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要学会自我完善与发展。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与主体间性理论相一致

  思想政治教育既强调知也在乎行。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面交流,网络传播是个体间借助网络所进行的非面对面传递信息的传播活动。与传统人际传播所重视的“关系”不同,网络人际传播更侧重于“认同”。要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行动上协调一致,教师不仅要传播正能量,还要了解学生,影响学生。主体间性理论认为主体作用于客体时,主体间相互联系所形成的“类主体”共识会影响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并在实践中影响着主体的行动,即学生的言行会受其所接受的教育的影响。因而,将主体间性理论运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际的效果。

  四、主体间性视域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主体间性视域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融合式的主体活动

  与主客体对立状态下的单子式对象化活动不同,主体间性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融合式的主体活动。主体间性视域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为教育主体,教学资源作为对象,从而构成了不同于主体性视域下的主体(教育者)―客体(受教育者)模式的一种新的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客体(教育资料)模式。“人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被外力塑造的自然过程,还是一个自主自决的能动性创造过程,从生命本体性看待人的可能发展,人的能动性才是人的存在的最根本性的力量。”[4]多主体共在说明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都具有独立的思考、认知、行动能力。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须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的能动意识,在平等的交互、坦诚的讨论和共同的参与中使受学生明白提高思想品质是自己的事,需要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自觉进行自我完善教育。

  (二)主体间性视域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关怀式的教育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的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精神的互动,不同于主客体对立下的“为我性”灌输活动,主体间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具人文关怀气息。“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主体性视域下主客体关系中教育者传播知识的单向辐射状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关注于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沟通、灵魂交流。”[5]受教育者不再是被教育者单方面改造的对象,而是作为独立的主体而存在。因而,在主体间性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由关注知识点转向关注人本身,利用网络接触、交流、理解受教育者,并在教育的过程中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将思想政治教育由知识层面上升到思想层面,将人文关怀嵌入到教育之中。

  (三)主体间性视域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作为工作的出发点的落脚点,强调对人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塑造,这就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沟通、理解,在共识的基础上实现“共赢”。“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对话模式正好为师生的共识提供了条件。在主体间性视域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作为教育主体的教育者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受教育者,必须放下身段来倾听其心声,关心其诉求,从而最大限度地唤醒其教育自觉,成为其成长路上的精神导师;另一方面,作为共同教育主体的受教育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内化到自己的行动之中。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搜索
关键字:视域 思想政治 主体 思想 政治 高校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