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美丽中国”视域下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论文

“美丽中国”视域下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4-29

“美丽中国”视域下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126-02

  一、“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不仅将生态文明提升到“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而且提出“美丽中国”这一新概念。大学生是未来实现美丽中国发展目标的主力军,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要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因为,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形式,极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有助于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

  1.“美丽中国”有利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际接轨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数是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角度考察我国的发展,并对学生进行教育,虽然也提到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等内容,但并未将生态文明教育单独列出。而国外尤其是欧美等国家早已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环境教育)。因此,生态文明教育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全球视野的体现和要求,有助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际接轨。各国的生态文明教育为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积极的启示。生态文明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生态文明素质和养成环保习惯为目标,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教育和生态道德意识、道德规范教育。

  2.“美丽中国”有利于提升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实践也需要教育,尤其是对于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他们更需要培养和固化生态理念,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对于建设“美丽中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过多关注社会关系领域的规范价值,很少涉及调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大问题。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为基础,通过改变学生的思想和行动,调节学生与生态的关系,彰显思想政治教育之于生态文明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大学生确立良好的生态发展世界观和道德观,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从而使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3.“美丽中国”有利于大学生躬身实践科学发展观

  建设“美丽中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美丽中国”既是科学发展的具体方式,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这一理念是建立在深刻反思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为价值取向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基础之上的,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理念。而且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并不矛盾,科学发展观并没有排斥生态文明,反而是以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为前提的;生态文明建设也不能盲目进行,也需要遵循科学发展的原则。

  大学生既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群体,又是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主力军。然而大学生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决定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不同于其他群体,他们目前的重点是掌握环境知识和培养生态文明意识,进而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和解决环境问题。因此,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态道德和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途径,而且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4.建设“美丽中国”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然而在为人处世方面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较为缺乏关爱自然和保护环境意识。“美丽中国”所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没有将我国的部分群体的利益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相对立,也没有为了满足当代人的利益而置子孙后代利益与不顾,“美丽中国”做到了二者的有机统一,这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和灌输给大学生的内容。只有关爱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

  二、当前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1.生态文明教育流于形式,针对性较弱,家庭、学校和社会无法形成有效合力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往往缺乏目标长远而系统的教育规划,其具体施教活动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其实用性和指导性普遍不足,针对性较弱。而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着脱离社会环境和学生心理需求等不足之处。而且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与家庭、社会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一味地把生态文明教育局限于校园内,企图在一种“净化”的环境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机会,更缺乏保护环境的实践技能训练。因此,学校层面的“美丽中国”实践往往停留在征文、朗诵、展览等层次。

  2.大学生已经产生生态忧患意识和求知欲,但生态知识匮乏,生态文明意识尚未养成,生态行为能力较弱

  当代大学生对人类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关注度很高,对全球生态危机有了全新的认知和正确的反应,忧患意识逐渐显现。而且由于他们的求知欲旺盛、精力充沛,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我们也要看到部分学生生态文明知识匮乏,生态文明意识发展很不平衡,生态行为能力不强等问题。有的学生生态文明行为能力不强。虽然拥有一定的生态文明认知和情感,但付诸实践的却比较少。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提高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和行为举止的重要内容,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关注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因此,必须不断开拓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文明实践的新载体、新途径,力求实效性,这样才能使生态文明理念不仅“内化于心”,而且“外化于行”,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自觉能力。   三、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为了实现“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望和目标,需要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更需要积极探索一条操作性较强的实施路径。

  1.加强生态校园建设,创设生态文明教育情境

  校园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境。积极构建生态校园,为大学生养成生态文明习惯提供了良好环境支撑,可以使大学生在良好的生态环境里,潜心学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学校可以通过构筑生态校园工程, 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校园,积极创设有利于师生身心发展的优美环境,不断提高师生的生态素养。

  在生态校园建设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教学体系,积极创设生态文明教育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此外,还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谐关系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情境。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强化生态文明教育效果的重要环节。

  2.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教材体系,积极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同时,学校应该改进生态文明教育的整体规划和组织实施,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主渠道的作用,真正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前,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关键是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落实相关的教学内容,优选相关的教材,提高生态文明教育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

  3.积极进行生态情感教育,努力筑牢学生的生态意识

  由于情感体验能够加深学生对外界刺激的印象,从而强化他们先前的有关认识,因此情感体验是认知转化为行为的必经阶段。生态文明教育也需要通过生态情感体验,进一步强化对生态认知的认识和感受。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情感体验和教育可以加深学生对外界刺激的印象。情感体验主要借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大自然,到自然中去感受自然的雄威与壮观。如组织登山、徒步旅行,既能开阔视野,又能获得心灵和精神上的满足,从而强化原有的生态文明知识,深刻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

  除了社会实践之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可以通过设计生态情景,设定情境主题,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产生对自然的亲近和喜爱,诱发出学生内心世界对自然的真切感受。例如,引导学生欣赏名人名画如齐白石的虾、郑板桥的竹等等,可以感悟作者对自然的深厚情感。这些都可以加深学生的生态文明情感体验,从而筑牢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目标实现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

“美丽中国”视域下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论文搜索
关键字:视域 中国 生态 文明 高校 美丽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