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对高校实行绩效工资制度的认识和思考论文

对高校实行绩效工资制度的认识和思考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4-29

对高校实行绩效工资制度的认识和思考

   中图分类号:F2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320-02

  一、我国高校实行绩效工资制度的现状

  绩效考核工资起源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据资料显示,早在20世纪初,绩效考核工资就被英美教育界采纳,但由于操作层面的困难,特别是对教师工作评估的复杂性与实施难度,并没有在教育界流行开来。到了20世纪80、90年代,随着改革高校教师薪酬制度呼声的高涨,绩效工资制得到了越来越多高校的青睐。而我国在经历了从1982年―2006年的四次工资制度改革后,在2006年7月1日起在高校开始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建立了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目前已进入第二阶段――实行绩效工资制度。

  二、我国现行绩效工资制度的特点

  根据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方案的要求,在教育部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全面实行绩效工资制度,2010年全国高校教师也已经正式实行绩效工资制度。目前国内高校大都已经制定了绩效工资方案,与原来的分配制度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制度上破除了岗位工资的潜能性,科学地发挥了工资的“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职能

  岗位绩效工资制是通过设置不同岗位,各岗位都有明确的任职条件、职责范围等,教职工只有通过公平竞争,达到岗位要求时才能上岗。它对岗不对人,依据每人达到相应岗级即享受相应岗级待遇,既兼顾了效益与公平的原则,又突出了岗位和个人业绩在工资分配中的地位。

  2.工资制度主体多元化,减少了平均分配的项目,简化了工资单元,优化了工资结构,有利于发挥工资的调节职能

  将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和奖励性绩效两部分,基础性绩效主要体现教职工的工龄、职称、职务、历史贡献等;奖励性绩效主要与岗位职级、工作业绩、实际贡献以及知识、技术、成果转化中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其中基础性绩效比重大于奖励性绩效部分,既解决了基础性岗位工资比重少、力度弱,对岗位流动导向不力的矛盾,又解决了日益突出的岗位与业绩大小的问题,进一步强化了工资的激励和调节职能,也加强了工资管理

  3.业绩的量化考核加强

  通常绩效工资制度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绩效必须能精确地衡量;绩效标准必须公平合理;增加工资必须是员工看重的结果;必须清楚地说明工作绩效与绩效工资之间的关系;必须存在改进绩效工资的机会,才能使绩效工资真正起到对员工的激励作用。

  三、绩效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

  绩效工资制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因为我国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所以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绩效工资未能充分发挥激励作用。根据现行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岗位职责等因素,在绩效工资中所占比重为60%-70%。基础性绩绩效虽然缩小了收入差距,但校内岗位津贴划分过细,级差小,不足以体现出贡献的差别,起不到激励作用。

  2.校内津贴,尤其是校内科研结构部分,在二级学院之间差距较大。目前,为了鼓励二级学院自主办学的主动性,高校多采用校内津贴分配权下放到二级学院,由其自行制订的做法。这就造成了不同学院之间科研费差异过大,一些对学校科研有重要贡献的基础性学科,由于在市场竞争力弱,创收效果不好,科研费也就低,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一类教师付出时间和精力投入科研。这对学校的科研核心竞争力影响很大。

  3.薪酬分配体系内的分配权重受到教师质疑。由于在现行的工资体系中,国家工资还占有很大的权重,而校内岗位工资多数与职称、职务及工作年限挂钩,真正能够体现出教师“贡献力”的“绩效薪酬”权重很小。特别是近年,高水平的青年科研工作者不断涌现,尤其是海外归来的新兴学科工作者或者应届博士,他们所产出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往往可以位列国际前沿,但由于他们大多数人工作年限较短或者刚刚回国职称较低,在现行工资体系得不到相应权重的认可和体现,严重打击了这部分人的工作积极性。

  4.教学工作量和科研量难以等效。目前很多高校的分配制度是按照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来支付报酬。但有的教师因为教学工作量多,成天疲于应付上课,造成他没有更多的精力从事科研工作;而有的教师则成天忙于写文章,所以在教学上投入不多,造成教学效果欠佳。最终导致走入两个极端。从教师激励的角度出发,使教学与科研都受到重视,教师在科研和教学中的劳动同样得到尊重。对教学与科研的产出给予同等的评价,给予同等的经济报酬和价值认可,在激励教师的过程中得到同样的效果,达到同等的效率,产生相等的效用。建立教学与科研等效评价机制,首先高校要明确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大学理念,对教师进行分类考核,完善职称评审制度,引导教师投身于教学,采用模糊管理,建立多元化教学激励机制和科研反哺教学机制。

  四、绩效工资制度的几点思考

  1.以构建新型薪酬制度为目标,深化高校分配制度改革

  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薪酬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要建立健全的薪酬制度,需要与一系列相关制度改革相互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如分配制度与用人制度、岗位聘任等制度的相互作用要进一步加强,薪酬的战略作用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才能逐步建立工资分配与货币化福利制度相结合、短期激励与长期保障相结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新型高校薪酬制度。

  2. 建立系统、成熟的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考核体系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公平、广泛的基础上。既要有不片面追求量化的绩效考核指标,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又要有考虑多种因素的考核办法。要根据高校科研工作的特点,在制定考核办法上特别要注意团队考核和个人考核的关系,要充分考虑团队合作在整个工作的关键性,更要认可尊重个人业绩的贡献,合理分配二者权重。

   要打破绩效薪酬的单一分配方式,发挥薪酬分配的激励作用。目前,高校的薪酬分配形势多以当期薪酬为主,强调短期工作效果,绩效薪酬设计缺乏激励性。要充分认识延期薪酬的有效激励作用,充分考虑科研工作的特点,相应制定灵活多样的绩效薪酬分配方式,做到当期分配、延期分配、年薪制等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充分发挥绩效薪酬对教职工的激励作用。

  3. 实行分类管理。高校的工作岗位主要分为三大类,即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岗位。这三类岗位的工作性质及工作内容存在较大差异。最好的方法就是采用不同的薪酬模式。专业技术人员易采用岗位工资加绩效工作的模式;行政人员考虑到工作量不易量化,可以采用考核综合业绩,参考全校平均工资增加相应权重模式;后勤工勤岗位可以考虑采用与市场接轨的模式运作。这样可以得到不同岗位的人的认可,体现绩效薪酬设计的公平性,充分激励员工。

对高校实行绩效工资制度的认识和思考

论文搜索
关键字:绩效 工资 高校 制度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