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伦理道德论文 >> 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探索师德建设论文

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探索师德建设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1-18

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探索师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3.027

  Explo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in

  "Occupational Moral Cod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Teachers"

  FU Xiao

  (School of Education,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7)

  Abstract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is the critical element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growth of students, but also the requirement of nati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Occupational Moral Cod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Teachers" of different periods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se texts' shared ideas of the provisions on teachers' morality, and indicates the direction for us to further develop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Keywords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code; construction

  教师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也是社会规范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旦发生问题,就会扰乱社会秩序,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因此社会对教师的德性要求非常严格。在大多数情况下,德性不是静态存在的,而是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国家从1984年到2008年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进行了四次修订,在对这四个文本进行分析时,可以发现四个版本的《规范》具有三个共同点,即都强调教师的政治思想、都体现出了时事针对性、都强调教师自我修养的发展 。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师这也道德建设要遵循“两个要”,即要增强教师的自我修养;要形成舆论氛围。

  1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1.1 关乎学生的成长

  在中小学教育中,学生还大都不满十八周岁,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具有无限的模仿能力。从青少年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现青少年在大多数情况下会视自己的老师为自身学习的榜样,很多青少年学生也会出现因为某个老师的影响而立志以后也要从事教育行业的现象。教师职业道德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以用数值计量的,如果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就能够做到以身说法,是道德表现的实体存在,学生能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中受到启迪,更好的理解道德本质和内涵,从而保证能够真正的实现教育效果。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在学业上影响学生,影响学生学习道德效果,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在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1.2 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从国家来说,国家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2000年,江泽民总书记提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另有国家政策强调要“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还有很多国家政策和法规提出了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从社会来说,自从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国家为了培养更多需要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这时教师职业道德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同时,我国也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即使是拥有一定教师职业道德的教师,在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也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因此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2 四??版本《规范》的三个“都”

  2.1 都强调教师的政治思想

  纵观1984年《规范》一直到2008年《规范》,我们在分析其内容时可以看到它们都强调教师的政治思想。1984年版的《规范》第一条是“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教育事业”,1991年《规范》第一条的内容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97年《规范》第一条规定“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2008年版本的《规范》第一条规定“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其他的条例中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责任和教学方法上进行的详细的规定,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四个版本的《规范》都呈现出大致相同的结构,最突出的是都着重强调教师的政治思想,只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关于教师的政治思想所占比例逐渐降低。由此可见,坚持正确的政治思想在教师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坚持正确的政治思想不仅能够规范教师的行为,而且能够适应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潮流。   2.2 都体现出了时事针对性

  1984年版本的《规范》产生于文革结束后,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经济上需要加快发展的步伐,文化上急需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各方面人才成为当时的首要任务,因时所需,国家出台了第一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3年颁布了《教师法》。所以1997年版本的《规范》新增加了“依法执教”,同时,1997年是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多元价值观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教师的职业判断,因此出现了一些破坏教师职业道德的事件,造成了社会对教师的“差评”,因此1997年版的《规范》加上了“廉洁从教”、“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对当?r的这种现象予以警示。

  2008年汶川发生了让人痛心的汶川大地震事件,在这个事件中涌现出了一批无私奉献的教师,也出现了一些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现象,比如著名的“范跑跑”事件。因此在2008年版本的《规范》中,新加入了一条“保护学生安全”,让教师在面临危险时,要有保护学生安全的职责。同时也第一次提出了要“实施素质教育”,以实现培养学生良好品行的目标。这些条例的增加充分说明了《规范》的时事针对性。

  2.3 都强调教师的自我修养的发展

  教师这个职业和其他职业的区别在于它不仅可以通过教育活动影响受教育者,而且可以通过教师本身去影响受教育者。左璜(2014)等人认为师德自我修养维度包括两个方面:社会角色建构与个人形象建构在1984年版本到2008年版本都有对教师的衣着和言行举止的条例规定。

  3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两个“要”

  3.1 要增强教师的自我修养

  (1)对师德有正确的认识。道德认知,是个体对道德现象、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知,即在人的道德意识中反映或观念的再现道德现象的认知。认识是行为发生的基础,并且知道行为发生的过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正常的教育工作时,要明白教师应该是什么?这是作为教师所应具备的底线,是成为教师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在传统的道德认知中,教师一直被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无私奉献的使者,给予教师以高尚的使命,把道德规范拔高到道德理想的境界,用最高的标准去约束教师。鉴于此,教师自身要转变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看法,明白自己应该是什么,遵循一般的社会规范和基本的、必学的道德准则,将自己从传统的教师观众解脱出来,真正体会到教学过程中的乐趣,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2)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情感。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具有自身独特的情感,而情感产生于不用的生活情境中,支配者人们的行为,需要个体主动去探索和发现,而情感和动机之间具有相互的关系。作为教师,若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感,就会有更高的职业动机水平,将教育视为终身事业,通过教书育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相对来说,若不具有道德情感,就会机械的应对职业发展,教学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因此,要培养良好的教师职业情感,提高教师的职业动机水平,发展成就型教师,即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最大的热情,进行教学工作,最终目的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教师。教师只有具备职业道德情感,才能因体谅学生的错误而得到感谢,因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而得到家长的理解,因个人魅力而得到师生的尊重。

  3.2 要形成舆论氛围

  (1)学校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氛围。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传递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的成长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所在。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做“关乎知识的育人活动”。[3]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给学生基本的文化知识,而且使学生习得学习这些知识的作用。学校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场地,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会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不一样学校的文化氛围,会使教师产生不一样的教学观。以人为本是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念,应该成为学校的精神文化,作为学校活动主要参与者的教师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会逐渐转变分数至上的教育理念,真正的去理解和尊重自己的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教师只有具有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才能够用最合理的方式教育学生而不是一味的辱骂学生。由此可见,学校建立以人为本的舆论氛围对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社会要为教师创设宽松的环境。社会群体组成了人类生活的形态,个体处于这个群体中,会遵循不同的道德规则以适应这个特定群体的成长。传统的师德观将教师推向了神圣的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属于道德绑架。教师作为群体的一份子,也有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错误,因此,社会要为教师构建宽松的生存和生活环境。一方面,在社会中宣扬利他主义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舆论风向,帮助教师做出正确的选择;另一方面,强调“尊师重道”的道德要求,改变人们的传统教师观,引导大众思维向现代教师观转变,尽管教师与其他职业相比具有特殊性,但也具有职业的共性。

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探索师德建设

论文搜索
关键字:师德建设 师德 职业道德 中小学 道德 规范
最新伦理道德论文
试论互联网平台异化导致的伦理问题及成因
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伦理道德建设探讨
浅谈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共同体的
基于我国代孕合法性问题的研究
浅析法律从业者职业伦理道德的规范建设
论Pad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在文学伦理批评视角下解读《别让我走》
希腊神话中的“弑亲”母题刍议
中国孝道观念的代际传递效应
提高收入还是提高公平感?
热门伦理道德论文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技术·网络·人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网络伦理学初探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
耻感·罪感和底线伦理
论自私(上)
网络空间的自我伦理
论自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