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新生心理团体辅导课程的实践创新探索论文

新生心理团体辅导课程的实践创新探索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1-21

新生心理团体辅导课程的实践创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4.087

  Exploration on Practical Innovation of Group Counseling Course for Freshmen

  LUO Yan, YANG Huiqin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Centre,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Sichuan 621000)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perience and potential breakthroughs in the practice of group counseling in our school, with a view to further consolidating the experience and seeking new breakthroughs for reference and better serve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college freshman; entrance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group counseling courses

  近年来大学生故意伤害事件频发,使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问题。但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采取学科式教学,实践体验式教学存在很大空缺。针对正常人群的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早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其实践模式被社会各个领域所认同,其后在法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团体心理辅导以其对教育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贡献而受到了政府和学校的重视,国内的相关研究也从未停息,但是将心理团辅课融入新生入学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

  1 开设新生心理团体辅导课程的必要性

  传统的新生教育主要是利用入学指南等书面宣传材料,通过开学典礼、组织参观、军训等集体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教育、专业素养教育等讲座形式开展,一般在开学半个月内完成,且多限于个人对学校基本情况的了解,越来越不能满足新时代需求,已有部分高校尝试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团体心理辅?А4送猓?跨入大学校门对绝大多数新生而言意味着人生中第一次长时间远离父母或亲人,在异乡开始独立生活,他们在心理和思想上都处在一个极具冲击变化的阶段,对新生活的不适应,对未来的迷茫,使他们迫切地想要找到归属感、明确自我定位、寻求自我价值,心理团辅课正是投其所需。

  1.1 新生心理团体辅导课程的优势

  以班级或专业为单位开设心理团辅课,覆盖全体新生,系统化教学管理,效率高。针对新生群体特质精心设计课程活动和分享重点,运用拓展训练、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等团体辅导技术,新颖有趣,引人注意,实用性强。[1]使学生在入学时就知晓学校有专门的心理服务机构,并随着对课程的深入了解、深刻体验,无形中消除新生对心理咨询的偏见,有利于后续心理工作的推进,可持续性强。授课教师能够在课程活动中客观地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借此第一时间发现学生个体的优势和潜在问题。课程中将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和未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呈现出来,使他们对这类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合理归因,避免内心冲突,预防心理危机。

  1.2 心理团体辅导课程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团体动力学理论,认为团体具有改变个体行为的力量,它使个体的动机需求与团体目标紧密相连,使得团体对其成员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导向作用。团体动力学不仅为团体辅导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团体辅导过程中团体气氛的营造、领导者的作用和要求等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见。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揭示出在满足了生存与安全需求后,人类会产生归属与爱的需求。因此,当个人成为团体的一员时自然而然地希望自己能在团队中找到归属感,与团队中其他成员有人际互动,贡献个人才智,得到他人的尊重认可,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认为人的大部分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他人习得。心理团辅课正是在帮助新生创造一个观察的环境,让新生在彼此的观察学习中获得成长。

  1.3 心理团体辅导课程的实证效果

  以我校(西南科技大学)自2011年开设试点班、13年正式面向全校开设新生心理团体辅导课程为例,通过不断实践打磨,现已形成新生入学教育中独具特色、影响力十足的固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2011年王斌[2]研究发现,心理团辅课使新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支持及支持利用度显著提高。2012年杨惠琴、[3]罗万勋[4]分别对我校心理团辅课进行的反馈调查显示90%的学生“希望课程延续下去”,84.5%的学生认为教学形式“非常好”,62.3%的学生认为课程对自己心理素质的提高“非常有帮助”。2013年赵文[5]等研究指出心理团辅课能使新生时间管理状况明显改善,能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发展性问题。2014年我校通过高校教学生态监测云平台和i西科APP对4470名新生进行的大学适应性调查报告(内部资料)显示:入学教育环节中,对学生影响最深的是心理团辅课(50.36%),其次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13.18%),可见心理团辅课的影响率明显高于其他。

  2 新生心理团体辅导课程的实施要点   2.1 课程主题的选定

  整个课程设置由五次课与一次讲座组成,每次90分钟,主题选定结合新生适应需求与成长发展顺序的逻辑关系,量身定制,经过不断调整与筛选,目前保留五个主题,依次为团体建立、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生命课题、目标规划。

  2.2 课程内容设计

  每次课由热身活动、主题活动、结束活动三大环节构成,各环节逻辑连贯、由动到静、由趣味性到认知性,避免过于活跃或严肃。课前分别组织各学院课程小组集体备课,发挥头脑风暴,创新活动设计。同时随着课程的推进,要充分考虑学生从陌生到熟悉、从个人到团队,从紧张到松散的发展历程,使整个课程从表象到情感再到理性,层层深入。这其中需强调:不能只看形式(运用了团体的方式),而不看实质(是否运用团辅的理念与注重?F体成员的互动)。

  2.3 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新生心理团辅课在短时间内具有工作量大,强度大的特点,但不能因工作量而影响工作质量,为保证心理团辅课成为新生教育中的“必修课”、“精品课”,授课教师由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心理辅导员及符合条件的辅导员(要求必须接受过心理团体辅导课程培训,对团体辅导理论有充分的理解,掌握团辅技术要领和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担任。

  2.4 硬件场地配备

  团体辅导场地不足或缺失对课程效果的影响不容忽视,这是课程顺利实施的一大挑战,总结有两点经验:一是寻找半封闭式、相对僻静的户外场地作前2次课教学地,安排多媒体齐备、有可活动桌椅的教室作后3次课场地;二是以班级为单位团体辅导人数较多,尤其户外上课时,需配备便携音箱、无线话筒、“小蜜蜂”等。

  2.5 课程效果评估

  课程从学生实际出发,课程评价理应回归学生,由学生对课程总体质量及细节建议进行全面评价,一方面在全校范围内随机抽取5~8个班级通过课程前、后新生适应性的比较评估课程效果,另一方面由各学院心理辅导员对本学院新生进行系统抽样选取被试参与课程反馈调查,收集课程设置、主题选取、内容设计、获益情况等信息作为来年课程调整的参照。

  3 心理团体辅导课程创新发展的突破点

  3.1 扩大心理团体辅导课程的影响力

  团体辅导对于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自由、安全的氛围,真诚互助的模式,不但能够对每一位参与者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能够经由他们感染到身边的人。[6]这不仅是一种心理健康理念上的深层次改变,也可以作为现代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协调生活冲突的方法推广开来。心理团体辅导课程本质上适用于大学生人群,并且易于广泛应用和长期推广,因此,除了在入学教育中开展新生心理团体辅导课程外,争取结合各年级特点,面向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开设团体心理辅导选修课程,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开发的路径。

  3.2 探索心理团体辅导课程设计的切合性

  课程实践的最终受益者是大学新生,课程设计应以新生的实际需要为主,课程活动选取首先考虑时代性、对象特殊性这两个关键点,重点落脚于学生的充分参与及分享、获得。[7]其次,活动力求新颖切题、不落俗套,各课程组不断从派出培训、引进培训以及日常学习中攫取,并在课程组中通过切身体验,群策群力攻克不足,优化活动设置,呈现更切合学生需求的设计。

  2012年,课程组自编课程书目《成长的天空》,包括8个章节,经历3年的课程实践、效果反馈及访谈调查,通过反复的修订、删减和调整,修订版课程书目正在2015级新生中试用,其创新实践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3.3 提高心理教育师资队伍的稳定性

  面向全校新生开展心理团体辅导课程,首先需要一支庞大的授课队伍;其次,授课教师的人格特质、领导技术、专业能力、带领团体的经验等都会直接影响课程的效果。[8]按照每个班级40人左右计算,以我校近几年新生人数平均为7700人为例,需开设175个班,每个教师承担2个班的课程,需近90位授课教师。我校现有持证上岗的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共27人,2015年已选拔36名辅导员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但离实际需求仍有很大差距,仍须加大力度不断稳固、壮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适时聘请专家学者到校为辅导员开展各类心理培训并选拔部分教师派出培训,同时注重在大二、大三学生中培养心理委员作为协同领导者,协助授课教师开展团辅活动。

  3.4 争取加大硬件基础设施的保障

  目前,我校仅有一个能容纳30人左右的团体辅导室和一个容纳50人左右的专用场地,完全无法满足开设全校课程的场地需求,这是课程顺利实施的一大挑战,一是组织者要多方协调利用现有条件积极搭建课程场地;二是争取建立足够的课程专用教室或场地,并符合标准团体辅导场地要求:环境舒适,避免成员分心,让成员有安全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有必要的团辅设备。申请建立8-12个团辅专用教室及容纳300人以上的心理行为训练中心是我们近期努力的目标,这必将为建设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身难忘的心理团体辅导课程开创新平台。

  课题项目:2014年西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新生心理团体辅导课程的实践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4sxb221)

新生心理团体辅导课程的实践创新探索

论文搜索
关键字:新生 团体 辅导 实践 课程 心理
最新心理学论文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利用心理学理论提高税收管理与服务效应的研
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心理因素及对策研究
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
数学在心理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心理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探索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策略
浅析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
网络暴力游戏成瘾的心理机制探析
幸福能力培养的内容探析
热门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原因分析
浅析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及其调适办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大学生择业受挫与应对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
青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