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工商管理论文 >> 企业文化论文 >> 企业文化涵义新论论文

企业文化涵义新论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1-22

企业文化涵义新论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这无疑给作为市场最重要的行为主体的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其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的改革也极大的激发了企业的活力。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整个国家进一步融入国际化的大潮流中,中国企业若想在商业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并奠定自己的地位,从而在国际市场中赢得利润和声誉,除了先进设备、独创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制度、高效的组织机构外,还应当重视企业文化在生产经营中所产生的不可忽视的效用,特别是在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国家战略中,对企业转型所起的促进作用。作为一个有发展前途的大企业,它的产品??该是优秀的,它的售后服务应该是令人满意的,它的企业文化必将是强烈而独特的。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及其构成

  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科学理论丛林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新理论。它发源于美国,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特雷斯.狄尔与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顾问阿伦.肯尼迪,两人合著有《企业文化》一书,首次对企业文化这一所有商业组织都应具备的宝贵无形资产经行了具体的阐释。该书的出版后即成为最为畅销的理学著作,甚至被业界评为8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十本理学著作之一,对当时及后世企业管理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企业文化"这个全新的概念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之中。正如普通人作为个体有着精神与肉体的结合一样,企业文化也开始作为商业组织、机构的精神反映,并不断指导其营运实践,在"企业文化"流行后的二、三十年间,形成一批在世界范围内声名远扬、涉猎广泛、产值惊人、理念鲜明却又特征迥异的大公司、大企业和大财团。如果说美国对企业文化的概念提出和理论发展作出了贡献,那么企业文化的实践则主要在日本获得令世界瞩目的成果。二战结束后,战败的日本在没有政治、经济、军事、技术、资源等诸多方面优势的情况下,引进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同时又将东方的传统文化与本民族的特点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以忠诚、孝顺、服从和智慧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后,形成了以培养员工精神文化素质为中心内容的企业文化,为日本战后经济腾飞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柱。而作为第一经济强国的美国,在受到日本极具竞争力的冲击之后,才对日本企业进行了研究,并认识到:没有包含价值观和信仰在内的强大的企业文化,再高明的经营手段也无法获得成功。美国《未来的企业》一书中就直接提出了"关键是文化,不是经济政策"的战略口号,把企业文化看成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行为的准则,成功的核心。这样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企业文化就成为勃兴于美国、风靡于世界的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思潮。

  何为企业文化呢? 学者们对企业文化有林林总总的认识和总结,通行的观点是认为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1] 从国外一些对企业文化特不同认识的著名经济学家的相关论著中点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企业文化的核心在于企业特色精神,这种精神通常以信仰或宗旨的形式表现出来。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公司把企业特色精神概括为:"进步是我们最重要的产品。"杜邦公司则归结为:"通过化学为更美好的生活提供更美好的东西。" [2]这种核心的特色精神一经孕育成一种企业文化就会表现出根植于企业员工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职业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创业自由和为客户着想的善良。对企业文化的构成,中国学者通常认为是由企业精神、企业作风、企业形象三部分组成,而美国学者则认为企业文化的要素主要包括价值观、企业环境、英雄人物、礼节仪式以及作为载体的文化网络,两种观点看似差异很大,但仔细研究起来彼此却是相通和联系的,企业精神设有文化网络的传播就难以产生巨大的动力,企业作风蕴含着对价值观的选择,企业形象也需要企业环境、英雄人物、礼节仪式作为表现载体。中美学者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只是侧重点的不同,美国学者更关注企业文化于微观认识,而中国学者则突出了宏观性的考察。基于中国人的心理认同和思维习惯,我们拟从企业精神、企业作风和企业形象三方面来论述企业文化的内涵。

  二、企业精神的作用和意义

  文化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三个部分,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精神层面,是呈现观念形态的价值观、信仰及行为准则,它体现在企业经营哲学、宗旨、方针、目标等方面。优秀企业家对企业精神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用美国学者的说法,就是英雄人物价值观在商业组织层面的扩大化。因为企业精神的主体不存在于企业员工间,它取决于企业家的座右铭,即它对企业发展的价值理念,当企业家将这种理念灌输到每个员工心中,员工一旦接受这种精神,就会将它作为一种工作的动力,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这种精神动力就会变成一种凝聚力,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高希均教授在《台湾经济发展史》一书中写道:"纵览台湾经济高速发展,乃全体同仁之奋发有为、自强不息之精神力量所致。他们以己之双肩,以自强诚信之儒文化精神,赋予台湾经济以启动力。"总览中国企业几十年的发展进程,涌现了众多的民族品牌,同时也消逝了大量的"老字号"品牌,从原因上看,有着技术更新换代、市场价值取向的转变及竞争中的自然淘汰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但从深层次分析以追寻到某类企业勃兴与消亡背后,企业精神也同样经历着活力与衰竭。谈到中国企业的发展史,尤其是建国以来60余年的发展路径,我们会浮现这样一种变迁画面: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是中国国企单一独大的黄金发展时期,9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是国企改制和民营企业兴起时期,然后再经历着一批实力雄厚的央企、省市级国企和民营企业(包括外资企业)三足鼎立的时期。我们的思考是,如何看待90年代中国国企在那个时期的破产倒闭的"阵痛"?又该如何理解国有的还是民营的乃至外资的新企业的诞生、壮大甚至称雄世界?就第一个问题,学者们的普遍观点认为这是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计划转向市场、由行政指令管理走向竞争的全面转型的必然结果。就第二个问题,普遍的观点是中国企业在制度上、技术上、效率上、组织架构上和治理水平上革新的结果,领军级的企业则更是在该领域的做得更好、更深刻的突破者。但这些认识都忽视了企业文化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除了上述因素的联动作用使中国企业发生重大变革外,企业精神的丧失与重新塑造、注入和回归也恰是中国企业沉沦与复兴的隐藏动因。缘何国企衰败的阵痛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而不是更早或延后?原因就在于过去国企并无真正意义的企业精神,80年代之前的国企员工的干劲和奋斗目标被生产的政治意义所包囊与覆盖,而一旦社会经济发展回归常态,政治从经济领域中的渐次消退,这实际上使得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在精神动力层面上处于空白状态,外加上迅速地被推向市场竞争,而经验的、技术的、资本的、管理的乃至心理上的各方面均缺乏准备,最终成为一个时代的牺牲对象。本世纪以来的新崛起的企业,除了技术水平、研发能力、资本实力显著增强以外,还十分重视对企业文化的培育的结果。我们显然更能看到它们在组织结构与管理层面上的更加规范和制度化,同时我们也能感受觉察到的新变化是这类成功崛起的企业,除了用在市场中赚得的利润给予其员工丰厚的回报外(现金和物质的),还正在积极的营造一种属于企业文化的企业精神,以此来进一步凝聚员工和企业管理者,通过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更大程度地激励他们为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去奋斗、开拓和创新。   三、企业作风的作用和意义

  企业作风企业文化的中间层,是由对制度的执作培育起来的呈现行为形态的员工工作方式、社会方式、应变方式等等。但对企业作风的培育不能忽视一个重要的环节,即企业作风与它的核心人物--企业管理者(即通常被称为企业家)的密切关系。如果仅把目光注意在企业员工层面,不注重企业家自身问题,这种将企业家排除在外的认识,不仅轻重层次颠倒,也是对企业文化组成不恰当的理解。一个好的企业家作风必将成为下级员工所推崇的模范,进而形成企业文化。倘若企业家是官僚主义的实践者,那么这个企业的作风及就此而演绎成的企业文化都是不利于生产发展的。有相关机构和人士曾对中国近两千家因经营不善而倒闭破产的国有企业的调查研究显示,导致企业经营失败的因素很多,例如整体经济行情波动起伏不定,目标市场的战略定位失误,关联企业的债务拖欠等等,都使得企业走向衰败,但细分起来,其中大约三分之二的企业破产除了受到市场环境的宏观波及外,更主要的是因为其企业领导者的能力欠缺、作风陋习所致。就国企而言,除缺乏高效的能对市场变化做出迅速反应的制度和复杂、臃肿的人事组织结构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两处短板外,部分领导者缺乏进取心,不敢承担市场开拓过程中的风险责任,抱残守缺、因循守旧的"官本位"意识正是企业在市场中屡屡败北的重要症结。从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启的对国企大刀阔斧的改革及后任历届政府对国企改革的不断完善和深化历程看,这种综合性、系统性、连贯性都很强的企业改革不仅是从制度、结构层面上重塑了中国的现代企业,更是从市场主体的目标上重新构建了新的符合时代需要、竞争需要的企业文化。

  日本松下辛之助先生在他经营企业的岁月中,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应当"日日有所创新",他始终有一种执着、不屈服的力量,去激励员工紧跟时代潮流的变革,去开拓和创新。他用他自己充满跳跃鼓舞的年轻朝气,感染所有的从业人员,带动他们的思维与企业家一道,都向一种更年轻的方向发展,这样会使经营活动的每一个局面都朝气蓬勃。同样的,中国最负盛名的电子通信设备制造商华为的创始是人任正非,在30年风雨历程中靠的就是一种实干、坚韧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努力抓住每一个历史机遇不断开拓进取,华为的每位员工都为之感染,以此形成了以实干高效而闻名的"狼性文化"、"加班文化""顾客至上的价值导向"的文化。就是这种在外界看来近乎残酷却又令人惊艳称绝的华为文化景象,将华为由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打造成一艘如今威名远扬的通信网络界的"航空母舰",终于换来了云开雾散、彩霞满天的丰硕果实。从上述两个案例看,领导人自己必须要有良好的作风,才能搞好企业的作风,才会产生好的企业文化。

  四、企业形象的作用和意义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围层,是呈物质形态的产品设计、产品质量、厂容厂貌、员工服饰等。企业形象作为企业文化的构成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它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外壳,它已经同企业的发展、名誉紧密联系在一起了。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中被人了解,只能通过它的外在形象展现,它如同人的躯体,一切内在东西都得通过外表表现出来。对企业形象的研究使管理学的发展产生出了第五代管理思想--形象管理。在实际社会生活中,顾客面对上千万的大小企业不会也不可能逐个通过企业精神、企业作风来了解企业的水平,唯一的方式就是通过企业的形象来了解。1988年,英国航空公司所属的波音747第008号班机,为满足一位名叫大竹秀子的日本乘客需要,毅然放弃另外的商业飞行,载着大竹秀子一个人开始一段13000公里、长达13个小时的飞行。飞行中,大大竹秀子被请进头等舱就坐,享受周到、高级的服务。英航在这件事上的表现立即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而顾客或潜在顾客都从中看到英航的信誉第一、顾客至上的服务态度,显然英航不只在大竹秀子心中留下了美名,它同时在更多的人众中留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与之相反的例子则是2008年被媒体所曝光而震惊国人的河北"三鹿奶粉"事件。从涉事企业和地方主管部门的掩盖动机的事件过程来分析,该事件是暴利驱使下的泯灭人性和确保"乌纱帽"的自私心理的阴暗勾结所致,但造成的社会后果和恶劣影响则是巨大而深远的,因饮用涉事企业所生产奶粉中的三聚氰胺而致病乃至致死的儿童宝宝是所有妈妈的永远的痛和所有家庭的悲剧,而由此而受到冲击的中国奶制品企业,则不得不承受因消费者信任与信心丧失而导致的中国家庭市场占有率严重流失的后果。虽然国家近年来在维护奶制品行业的纯洁度和重振公众对国内奶制品企业的信心上作出了有目共睹的努力,但?墓?内对进口奶制品不断上扬的需求量说明,要扭转这一严重受损的行业形象的道路依然曲折漫长。就此,我们可得出结论:不懂企业形象的人也不会懂得企业文化,对培育企业文化的漠视最终也将会导致失去市场。

  在当前日趋激烈、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具有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管理制度并有鲜明特色文化的企业保持着希望。强烈而独特的企业文化能适应各种不同和变化的环境,在时运不佳时,企业能够巧妙地运用企业文化共享的价值观和信念,勇敢而又实事求是地面对现实;在出现新的发展机遇时,企业能够进行自我调整,主动适应挑战。企业要做的,除了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外,还应有一套完整的、独特的现代企业文化,只有做好了这两点,才能在供给侧改革和企业转型中有坚韧的软实力,也才能有实力在市场上去搏击竞争,才能在国际化商潮中不断发展壮大。

企业文化涵义新论

论文搜索
关键字:新论 涵义 文化 企业
最新企业文化论文
试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协同管理策略
国有企业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绩效管理优化研讨
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影响因素探讨
试论战略重组企业文化融合创新与实践
浅谈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建立与
企业管理以及经济效益的相关性研究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探讨
基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企业品牌IP化在国企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
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探讨
热门企业文化论文
论企业文化的构建与研究
试论企业团队精神的培育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论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
浅议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
如何建立优秀的企业绩效文化
略论企业文化建设
浅谈企业文化在企业市场竞争中的作用
浅谈企业文化管理
“百年企业”的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