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浅谈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论文

浅谈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2-01

浅谈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Abstract】The problem of mental health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in Xinjiang is related to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d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minority students in Xinjiang from four aspects: frustration psychology, defensive psychology, polarization attitude and confused psycholog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psychological situation of minority students in Xinjiang, the author provided refere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the minority students in Xinjiang.

  【Key words】The mainland university;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in Xinjiang;Mental health

  随着西部大开发,现代化进程在新疆的推进,以及高校扩招和少数民族照顾政策等,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趋于异地就读。这些学生较多来自偏远、落后、贫穷的地区,贫困生甚多。近几年,国家对于新疆学生的重视与扶持力度逐渐加强,特别是专门增设助学贷款,开展当地贫困帮扶活动等,以缓解学生家庭经济压力。然而,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使得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较汉族大学生存在特殊性与复杂性,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性。本文旨在探讨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为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提供参考。

  1 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国内有学者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状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1-9]提示,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可能低于全国大学生,明显表现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敌对、焦虑等。其中,在“女性”、“医学类”或“贫困类”群体中可能更为突出,且表现出较高的疏离感和较低的主观幸福感。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是第一次远离家乡和亲人去适应新的环境。他们首先面临着环境的改变,这增加了与陌生人群和不同民族的接触频率;其次是语言环境的改变,这增加了学习沟通和交流的难度;再次是生活习惯的适应,这意味着调适与随俗;最后是面临着新的人际关系圈,这也是颇具挑战的尝试与锻炼。面对当下多元的社会环境,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经历着文化经济、就业、观念等多方面的变化与挑战。

  1.1 新环境适应中的挫折心理

  对于大部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内地求学意味着远离家人与同族,独自面对崭新的环境和挑战。新疆大学生初来乍到,人地生疏,语言不畅,外表独特,风俗各异,饮食不同,这给他们提出了很多挑战。首先,不流畅的普通话,加上完全听不懂的粤语,巨大的言语鸿沟横跨在民族学生之间,一方面,影响了彼此沟通的有效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严重打击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自信心,可能引发新疆大学新生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其次,大部分少数民族有清真饮食的习惯,与汉族学生饮食差异较大,部分学校专门开设了清真食堂,虽基本解决少数民族学生饮食问题,但一方面,饮食品种不多,少数民族群体的幸福感有待提高,另一方面,这也在无形中给少数民族学生贴上了标签,隐形中强调了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不同。再次,新疆人五官立体,眼神深邃,显而易见的外貌特征使得他们常常被身边的同学贴上少数民族的标签,成为“特殊”群体,这也导致新疆生在学校的生活中容易产生心理不适应。这种心理不适应不仅表现在外显的语言交际和生活习俗上,还表现在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等内在冲突带来的一系列心理体验上,而这些对他们的心理感受和行为导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10]。最后,也正是这些挫折心理,很容易使得新疆大学生抱团取暖,而这也影响民族文化的进一步融合。

  1.2 人际交往中的防御心理

  在内地高校中,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占比较少,归属感较汉族学生弱。在面对崭新的环境时,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往往容易与周围的异族学生产生距离感,对周围的人事物持观望态度,甚至可能疏远他人,在行为处事上表现较为被动。而特别是当他们未能调整自我心态,适时适应环境时,便更容易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不自信与防御,甚至可能出现人际回避。在校园生活中,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往往倾向于将主要的人际圈设置在本族内部,这也使得该群体的人际交际圈更加封闭和局限。

  1.3 学习上的两极化态度

  由于母语的不同,加上长期的语言习惯,相对于汉族学生,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上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更好地应对学习压力,最终顺利完成学业。而这往往容易导致两极分化:部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动力十足,整天埋头苦读,努力争取奖学金等,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学习压力过大,也较少参与集体活动,这类学生容易因学业上的压力和得失而出现偏极端的行为,笔者曾接触过此类学生:新疆维吾尔族学生阿普杜艾尼(化名)非常希望能转专业,大一时认真学习,几乎不参与班级活?樱?当他转专业失败时,气馁失望,曾一度表示想退学打工;此外,也有部分学生自暴自弃,学习懒散,常旷课或逃课,回避学习,贪图享乐,大学初期悠闲自在,但也往往容易在大学中后期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4 就业职场的迷茫心理

  对于内地高校的大部分新疆学生而言,大学毕业后更愿意选择回家就业。除了对于家人的不舍与家乡的回归,原因也包括:一方面,尽管在各大城市,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和京沪一代,就业资源较多,但他们可能较难融入到这种民族文化氛围里面,而且部分地区对新疆人的接纳程度有待提高;而另一方面,新疆地区相对资源较少、条件落后,人才的素质高与新疆地区的资源设备现状不匹配,毕业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返乡后能从事的工作有限,甚至可能大材小用,这就容易引发矛盾迷茫的心理。

  2 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2.1 社会环境中的民族偏见

  近年来,新疆恐怖分子暴乱案件频频发生,社会各界对新疆人群的印象多停留在“切糕”、“暴力”、“砍杀”等不良事件,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社会大众对新疆群体形成了一定的刻板印象,如“不好相处”、“凶狠”等,并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偏见与防御的心理。同样,在内地大学校园里,部分汉族学生在与新疆人初次接触时,可能在无形中会戴着一定程度的“有色眼镜”看待新疆同学,这种潜在的偏见往往在民族学生的交流中隔起了一层难以穿透的膜,尽管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汉族学生与新疆民族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在相对陌生的环境里,“同是天涯沦落人”,新疆民族学生间的民族情感容易被放大和巩固,而同时,该群体的情感漏洞也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2 文化差异下的观念冲突

  “当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接触时,变化必然产生,调整自己才能理解和适应周遭的环境,但正是这个调整的过程给人们带来了负面的情绪。”[11]个体在面对文化的差异时,积极的图式是资源整合和自我突破,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自我与环境的接纳和包容。这种文化差异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在饮食、习惯、风俗、语言表达等。然而,这种图式背后的文化差异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文化差异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外部与内在观念冲突,进而引发个体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而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主要表现在其自我评价、自我接纳与人际关系等问题上。事实上,在不同民族文化的环境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可能更倾向于与本民族或本区域学生形成小团体,主要基于人际交往中的相似性原则,即群体间语言习惯、观念、饮食等的相似性。

  2.3 经济状况下的心理压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心理状态。那些从新疆贫困区里走出来的大学生,当看到大城市里的繁荣与发展时,一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会更加发愤图强,埋头苦学,两耳不闻窗外事,争取出人头地,但往往可能给自己过大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也有可能在现实的压力与差距面前,变得更加自卑,在民族差异和异地求学的基础上,更觉得低人一等,破罐子破摔,不思进取,甚至屡屡挂科,进而加重自卑心理。这些学生往往人际交往圈也比较窄,甚至可能常独来独往,衍生出人际、学习、情绪等综合性问题

  3 提高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措施和建议

  西部建设重点在人才建设,作为西部人才的主力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西部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具体建议如下:

  3.1 加强班级骨干培养,充分发挥一线作用

  日常生活中,与学生最近,相处时间最长的便是班里的学生群体。其中,作为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得力干将,班级学生干部是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工作中的重要帮手,要加以重视和培养。培养一支积极主动、聪明能干的班级干部队伍,充分发挥班干部与宿舍长的一线作用,真诚有爱地“关注-关心”班级新疆少数民族同学,及时了解并掌握其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积极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班级活动和团体互动中,积极协同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努力促进班级民族学生融合与交流,并就特殊情况与客观问题及时主动向辅导员老师或班主任反应。

  3.2 开展专题培训,大力提升辅导员处理民族学生问题的能力

  内地高校大部分辅导员老师或班主任都是汉族,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与思想心理状态了解有限,认识不深。高校应积极组织专职老师开展新疆文化专题学习,促使专职老师进一步加深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开展民族学生工作,通过主题班会,谈心谈话等方式,加强与新疆民族学生的交流和互动。

  3.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民族文化氛围

  高校要积极利用好校园文化阵地,创设有利于各民族大学生共同发展的校园环境。开展民族学生团结团体活动,创设友好的环境,营造真诚的氛围,促进民族学生间的互动与交流,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民族学生创设认识社会、学习汉语、展示才华的平台,促进文化融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开展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情绪健康教育平台的重要作用,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情绪心理的成熟。

  3.4 培育和塑造积极人格,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自我教育

  教育者应树立积极的教育理念,有教无类,面对不同民族学生群体时,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帮助民族学生寻找自我内在的积极人格品质,并加以鼓励与培养。在此基础上,逐渐引导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积极客观地进行自我引导和教育,扬长避短,进一步培养民族学生适应新环境、接受不同文化的能力。而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努力寻找不同民族间在价值观上的结合点,并通过增强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实现民族间的融合,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5 完善心理咨询平台,加大心理知识宣传力度

  在内地高校中,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很少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咨询。面对上述提及的在现实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如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问题、情绪情感问题、适应问题等,如果学校未能及时有效地对这类学生进行干预,可能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然而,心理咨询一般以来访者自愿为原则。除非部分学生问题明显,在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发现和劝导下,愿意前往心理中心进行咨询,而一般情况下,民族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一定的误解和抵触。事实上,比起一般的汉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对心理的需求理应更为强烈。因此,完善心理咨询平台,在民族学生中加大心理知识宣传力度便显得格外重要。一方面,高校心理中心应加大宣传,引导学生群体从发展性的角度正确认识心理咨询,另一方面,高校应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科普、讲座等提高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浅谈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论文搜索
关键字:新疆 少数民族 心理健康 少数 状况 民族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