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迪帕克艺术歌曲风格探析论文

迪帕克艺术歌曲风格探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2-03

迪帕克艺术歌曲风格探析

  

   法国艺术歌曲Mélodie最早由柏辽兹提出并区别于此前法国“浪漫曲”(Romance)或“尚颂”(Chanson)类沙龙歌曲。它与德国“Lied”、俄罗斯“Romance”名称不同,音乐风格也不尽相同,但指的都是选用上乘考究的名诗佳作谱曲、旋律结构精致唯美、钢琴伴奏与人声旋律交相辉映并对音乐内容起到一定刻画作用的音乐会独唱曲。自19世纪中期发端以来,法国一大批作曲家致力于Mélodie的创作,梅耶贝尔、古诺、比才、德利布、圣桑、玛斯内等人都留下不少精美篇章。19世纪后半叶为Mélodie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中福雷、迪帕克、德彪西的作品艺术价值最高。业内对福雷、德彪西歌曲的研究建树颇多,而对迪帕克作品关注度不够,听到演唱他作品的机会也不多,缺乏对这位传奇的法国近代作曲家的深入理解。有感于此,本文拟对迪帕克代表性歌曲进行探索分析,总结他在法国艺术歌曲发展史中的历史地位,并对我们研习演唱其作品作个总结。

   亨利?迪帕克(Henri Duparc)1848年出生于巴黎,早年师从赛扎尔?弗朗克,学习钢琴和作曲。当时的歌曲创作由古诺、比才占据天下,福雷仅创作了他早期的作品,还没完全摆脱古诺的影响。迪帕克敏锐地捕捉到来自德国的音乐发展方向的新颖灵感,包括瓦格纳惊人的和声风格、舒伯特舒曼细致深刻的描绘,以及他对东方的戏剧、舞蹈、绘画和其他文化的广博兴趣,都促使他迅速成长为特色音乐语汇的领军人物。他治学态度严谨,早期作品几乎都自行舍弃,1868到1884年间创作了16首歌曲,1885年因患无法诊治的精神疾病不得不放弃写作,此后48年再无任何音乐作品问世。但就是这16首歌曲使他蜚声乐坛,成为与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一样伟大的歌曲作曲家,这在近代音乐史上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凡尚?丹第曾写过一本迪帕克的小传纪,他说:“迪帕克的歌词是没有人能更动一个字,音符的配合,重音的安排更是出神入化。”(赵梅伯.唱歌的艺术[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148.)很多评论家认为他的歌曲在戏剧性情绪、诗意的感觉与音乐的高度灵感方面,有很完美的结合与统一,在同时代的法国作曲家中,很少有人能与之相比,除了福雷后期的歌曲与德彪西的歌曲以外。

  迪帕克艺术歌曲内容基本表现忧伤、悲恸、爱情、怀旧、回忆等情感,因此在旋律与伴奏部分经常采用调式变音(即半音化)、远关系转调等手法来造成离调或调性模糊,以期达到他清幽、深远、哀怨、梦幻般的歌曲意境。如Extase《痴迷》前奏旋律即为半音上行,和声为持续低音,左右手在内声部作相同三度音交替,以营造一种单调、沉醉的气氛,歌词中唱道:“我的心睡在百合花上,甜美的睡眠犹如死亡……”人声旋律要以梦境般的感觉轻柔地唱出,力度控制在mp内,犹如漂浮在甜蜜梦幻里的吟唱。在Elégie《哀歌》中前奏也采用半音模进的和弦式织体,左手伴奏保持八度持续音,第五小节歌声悄然滑入,第六小节还原D为降A大调的增四度即利底亚四度音,和后面旋律中的降D音形成调性对置,以渲染悲情、黯淡的色调。此曲分两个乐段,前后情绪也有所不同,第一段歌词写道:“噢不要悄声说他的名字,让他安息在阴影里……无声地我们都流下悲哀冰冷的眼泪”,整个这一乐段应用慢而平静的语气歌唱这斯人已逝的现实情景。第二乐段稍比前段加快些,伴奏也从和弦式织体变为流动的琶音织体,表达对斯人的记忆将永埋心底,唱来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在Soupir《叹息》一曲中,通篇为d小调,前奏采用持续低音与高声部下行的叹息音调和内声部连续切分节奏相结合的摇曳不安的音型,把人带进无限悲凉的感伤气氛中。歌曲中段第16-25小节转调至降A大调,紧接着又短暂地离调至c小调,并以不协和的Ⅲ级增三和弦加强歌词“在哭泣中精力耗尽”的辛酸情感。第一乐段应保持真挚、朴实的风格无限哀挽地演唱“不再见到也不再听到她,但忠诚地永远等待她、永远爱她”的爱情悲歌。Phidylé《菲迪蕾》这首优美佳作根据名诗人勒孔特?德?利西埃的诗篇谱写,诗人的灵感常由古希腊遗迹或文物激发而来,而在这首歌曲中通篇充满着古风余韵。全曲分五个乐段,音乐在清雅的意境中展开,运用降?Ъ镀吆拖业诙?转位和以降A为中心的同主音小调与利底亚大调(利底亚四度音)相交替,描绘了诗中绝美的画面:“在白杨树萌下青草安然入睡,斜坡上铺满绿苔的泉边,遍地鲜花绽放……”

   歌声在一小节前奏之后进入,充满平和、纯净的色调。第二乐段转调至F大调,诗人满怀柔情蜜意地呼唤爱人,速度应比第一段稍快些。第三乐段转调至A大调,继而又频繁地转至降B大调、G大调,最后回到降E大调,调性的多变赋予音乐多姿的色彩,歌词中展现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草地上苜蓿和百里香间,阳光普照,阵阵清香漂浮,蜜蜂嗡嗡地歌唱,小鸟掠过山岗。此段节奏比第二段进一步加快,钢琴伴奏中流动的十六分音符很好地给予歌声充满热情的织体衬托。第四乐段又从降E调直接转调到降A大调,速度回到第二乐段,柔声唱道:“安睡吧,菲迪蕾!”此段中用了较多的调式变音、变和弦来推动连绵起伏的情感抒发。第五乐段的钢伴部分有着管弦乐般的音响效果,但仍要很好地保持抒情性,为歌曲高潮作准备,以饱满的激情表现诗人对长久等待后迎来菲迪蕾美丽微笑和甜蜜热吻的报答而欣喜不已。

  Le Manoir de Rosemonde《罗莎蒙德的庄园》是迪帕克艺术歌曲中极富戏剧性特色的一首作品,较适合男高音演唱。乐曲选自罗贝尔?德?博尼埃的诗作,博尼埃是一位印象派诗人,他表现的是一位被爱情所伤的男子,独自一人历经险途,走遍悲惨世界,却最终没有找到蓝色的罗莎蒙德庄园,客死远方。其中蓝色的罗莎蒙德庄园是诗人梦中的理想天堂,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迪帕克在不长的篇幅中以精确、传神的音乐语言达到与原诗意境的高度吻合。全曲分为两个节奏对比鲜明的段落,通篇建立在d小调上,前奏为ff的力度,左手低音上行和右手附点音型的动机贯穿全曲,并停留在还原B即多利亚六度音上,造成不和谐的音响。歌声富有张力地唱出:“爱情就像一只饿狗,突然间贪婪地咬我一口……”第二部分描写了走遍悲惨世界也未找到蓝色的罗莎蒙德庄园的悲哀,旋律带有宣叙调性质,钢伴以和弦式织体作节奏衬托。最后一乐句通过Ⅱ级第一转位七和弦-Ⅰ级主和弦-Ⅵ级七和弦-降Ⅱ级-Ⅴ级属七和弦,最后停在Ⅶ级重属七和弦第二转位的阻碍式终止,歌声却结束在主音D上,渲染了无比惆怅、落寞的情绪。乐曲最后用pp音量重现了主题动机的节奏型,首尾呼应,给人以无限遐想。

   Sérénade Florentine《佛罗伦萨小夜曲》是一首静谧、安详、甜蜜的歌曲,伴奏中左手旋律常和歌声形成卡农式对位进行,右手的连续切分节奏音型给歌声以摇曳起伏的背景衬托,歌中唱道:“美丽的星儿闪烁发光,像夜间钻石般明亮,请注视我亲爱的恋人,她那眼睛已紧紧闭合。”歌曲中段有短暂的大小调交替(F大调与f小调)、降Ⅶ级调式变音(即密克索利底亚小七度音)和大七度音对比,营造出月夜下爱人安睡梦见爱星光芒升起的柔美画面。Chanson Triste 《忧郁之歌》 也是一首相当曼妙柔情的抒情怀旧歌曲,是迪帕克16首作品中创作最早的一首经典之作。全曲悠长的旋律配合钢伴轻盈流动的分解和弦琶音织体,三次把对爱人亲密的情感推向高潮。乐曲作曲技法上通过降E大调到升F大调的直接远关系转调,降Ⅵ级九和弦到降Ⅶ级九和弦这样的变音和声从降E调转调到A大调,以获得丰富多变的和声色彩转换,表现了绵延不绝的情感抒发。

   迪帕克最经典的代表作是以伟大诗人夏尔?波德莱尔两首绝妙诗词谱写的L’Invitation au Voyage《邀游》和 La vie Antérieure《往昔的生活》。这两首歌曲的音乐灵感与诗歌意境天衣无缝的结合令人叹为观止,显示了高度的艺术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尤其是前者,被很多乐评称为法国艺术歌曲的完美典范。这两首作品无论声乐技术还是钢琴伴奏都要求诠释者具备极高的音乐修养和文学底蕴。在《邀游》中,诗人波德莱尔为我们展示了他理想中的乐土:宁静、谐调、和美、富饶、具有东方色彩的美好世界,其实他所幻想的美好国度是荷兰,这在他的散文诗中曾提及过。迪帕克根据自己的乐思将原有三段诗择其两段,结构上为A+A1+B+A2+A3+B1的变奏多部曲式,调式上主要采用c小调与G大调、C大调交替的写作技法,以表现朦胧、深邃、悠远的意境。第一乐段歌声在有如管弦乐般效果的织体伴奏中轻柔地进入,调式建立在c小调上。第二段中旋律出现调式变音还原E,情绪也逐渐推向第一个高潮再逐渐收回,进入第三段――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梦境,歌词描绘道:“那儿,一切安宁又美好,富饶、宁静、令人心醉神迷。”在pp的力度上,钢琴给予柱式和弦的背景烘托,歌声在纯四度两音上作朗诵化的浅唱,微妙地展示了诗词的意境。紧接着的音乐承接第一、二段,通过波浪起伏式的变奏把情绪第二次推向高潮,并直接转入G大调,音乐色彩转向明朗愉悦的色调。第五乐段悠长的旋律在流动的分解琶音式织体上作舒展的歌唱,速度也比前段加快,并交替出现增三度、增五度七和弦这样有奇异色彩的和声,再次离调到c小调。最后的B1乐段似乎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尾声,再现第三段歌词中所描绘的理想乐土,钢琴右手作连续流畅的琶音背景烘托,左手不时地在中音区演奏第一乐段的旋律素材,很好地做了头尾呼应,在歌声结束后,钢琴伴奏继续转到C大调上作悠长的尾奏,好似回声渐渐远去,让人对那个缤纷绚烂的梦中天堂沉醉不已。

  《往昔的生活》是迪帕克最后创作的一首杰作,他又一次用诗化的音乐语言给世人留下了不朽的歌曲典范。音乐前奏在主属持续低音中拉开了平缓、庄严的帷幕,歌声富于表情地唱出昔日肃穆、宏伟的府邸,高贵而端庄。第二乐段钢伴一改前段的平稳,像涌动的流水般将回忆带到心神澎湃的时光,音乐在钢琴伴奏双手咆哮般的琶音上行中推向高潮,继而又回到第一乐段速度,直接转调到C大调。这一段中迪帕克基本采用和弦式织体给歌声作背景支持,和声上大胆采用各级变和弦、半音化级进的旋律,并注明表情记号“接近一半音量,不要有任何变化如同在幻觉中”演唱,调性转换上从C大调至降A大调到a小调最后进入降e小调,频繁的转调带来的丰富和声给人以变幻莫测的音乐意境,极好地展现了迪帕克心目中东方旧式的华丽、安详、幸福、愉悦的梦幻世界。

   迪帕克的音乐在继承了先辈丰富的音乐语汇的基础上,以他自身对音乐发展新动态的敏锐感悟力,重视诗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着力于挖掘音乐的诗意感觉,在音乐的情绪上往往层层烘托出内心的细腻情感。而他的创作技法显然大大超越了他的前辈作曲家,人声旋律中也大胆地采用半音化的进行,与之相配合的钢琴伴奏不仅仅是为歌声提供简单的织体伴奏,而是在更深层的意义上为歌曲营造特定的意境、氛围,经常使用调式变音、大小调交替、远关系转调以及频繁的转调,来获得丰富多变、奇异瑰丽的和声色彩。而这些音乐特性在迪帕克之前,还没有哪一位法国艺术歌曲作曲家能达到他的艺术高度。令人遗憾的是迪帕克由于疾病在1885年就停止了创作,但他留给世人的纤巧、精致、含蓄、富于幻想性的艺术歌曲将成为法兰西歌曲永恒的完美典范。他的每首作品都是精雕细琢的艺术珍品,需要具备深厚广博的音乐修养、纯熟完善的演唱技巧才能演绎,其中尤其需要的是精确的音准和多变的音色控制能力,这是演唱迪帕克歌曲的难中之难。另一位巨匠德彪西正是沿着迪帕克开创的道路,把法国艺术歌曲的音乐境界推向更高远的层面。

  

迪帕克艺术歌曲风格探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迪帕克 风格 艺术 歌曲
最新艺术理论论文
行为艺术中的审美意蕴探讨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代彩绘陶马俑造型艺术探
网络时代下芜湖铁画艺术的困境与发展
浅谈艺术设计——艺术与设计的融合
艺术三度空间的多样性
浅析二十世纪中国竹笛艺术发展的主要特征
从《艺术作品的本源》看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
宫崎骏影视动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分析
中国传统饮食艺术
百年来西欧声乐艺术的中国化发展进程及思考
热门艺术理论论文
设计艺术发展态势解析
对艺术与设计的再思考
浅谈宗教艺术
艺术的意义
全球化影响下的现代艺术设计
感人,关切,艺术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与教学
探讨艺术的意义的详细内容
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
感性诉求广告创意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