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基地共建机制研究论文

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基地共建机制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2-03

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基地共建机制研究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音乐教育取得了长远发展,高等音乐院校数和在校学生人数快速增长,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但是,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窄、就业压力大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比起一些专业特色鲜明、对口性强的专业毕业生,音乐专业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仍有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普通岗位竞争者多,岗位少。大量音乐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一些普通岗位应征者供大于求,比如很多毕业生想进文艺团体当歌唱演员,或是单位的文艺部门,音教专业毕业生想做教师然而;这些岗位对于日益增加的音乐毕业生数量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令人担忧当还是许多技术性岗位、技能型岗位招不到人,大量技能型的新型岗位严重缺人。比如音乐治疗机构,电脑音乐制作人等高科技的音乐人才,市场需求供需不均衡,人才大量缺乏。解决这一现状还得从根本上解决音乐人才的质量,提高人才的技术含量,使其掌握扎实、牢固的音乐技能。

   从上面的强烈反差可以看出,当前音乐专业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远远达不到社会对音乐人才的期望水平,大量“有效供给不足”和“无效供给过剩”现象,就是很有利的证明。这一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目前音乐教育的针对性虽然很强,专业划分很细致,但是,教师的技能教育和学生的技能接收方面一直存在问题,从过去的就业状况就可看出,技能掌握不熟、不精、不牢,是现在音乐专业生,甚至是所有专业学生的通病。学生的实训很多被局限于中小学教学,缺乏与企业的合作。“这样对学生和企业都很不利,没有将学生有效地融进企事业单位的真实环境,在单位、团体的竞争中逐成熟发展。因此,要培养既掌握较高的现代科学知识又具有较强操作技能的复合型音乐人才,建立毕业生就业基地是解决就业矛盾有效而可行的措施。

   就业基地建设是高校进行市场化就业的一次大创新。主要是各院校、各专业根据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状况,结合本校师资力量和人才培模式,培养既具有市场竞争力,又对企业有影响力的复合型人才。可以看出,毕业生就业基地建设就是为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为学生创就业机会、为社会供扎实人才;是构建和谐社会,贯彻 “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符合科学发展观。

   大学生就业基地的顺利实施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大学生顺利就业:一是依照大学生实习的人数和专业,安排实习,发挥本地区劳动就业办公室、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机构的优势,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前的实习和实践机会,亲身体验各类工作的各种程序,掌握择业技巧,增加择业筹码。二是保证信息畅通互动。政府机关提供信息渠道,提供市场趋势分析报告,为学校和学生提供参考,畅通就业渠道。三是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指导工作,组织开展专题调研活动。依托劳动保障部门的师资力量,到高校讲座以及培训工作。组织有针对性的调研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共同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实习概念,建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新机制。

  那么这一机制的建设到底对音乐专业毕业生有什么意义呢?

   一些院校开展就业基地共建的实践证明,这一机制有利于提升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培养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在校企、社会合作的背景下,探索高等院校音乐毕业生就业基地的运行机制,优化管理体制,可以更好地推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如何进行合作共建就业基地,特别是如何建设符合音乐人才培养特色的就业基地,探索音乐人才就业基地的运行机制,优化管理体制,是每个音乐院校最值得研究的课题。

   从目前各高校,特别是音乐院校就业基地建设的探索实践的现实状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建设形态:

  (1)校企共建型。即学校与企业双方站在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战略高度,本着“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践行“把企业引到学院中来、把专业办到企业中去”的办学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模式,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方式。此种形态的最主要特征是 “互利互惠”“共生共荣”“合作共存”。如近些年各高职院校均不同程度提出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典型范例之一。音乐院校可以借鉴这一方式,与一些文艺团体、机构、学校等单位长期合作,定计划、定岗位、定任务,学校与文艺机构制定教学计划、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比如根据眼下某一文艺团体的需求进行有目的的培养,比如舞蹈专业学生在计划阶段内,与艺术团体合作,共同排练、出演每次演出的歌舞,在这一过程中熟悉这一类艺术团的工作流程、表演技能、舞台技巧等,用实践出真知,真正发挥教育的作用,发挥人才的作用。音乐其他专业学生同样也可以这样,与企业团体进行合作,熟悉本专业工作的性质和工作的主要内容,初步掌握专业经验。然而,许多单位不会同意学生去实习,因此,学校应在就业基地单位下功夫,才能找到理想的技能培训场所。不仅如此,学生和“基地”单位还可双向考察、了解、选择,各自找到合适的岗位、员工。

   (2)社企共建型。即学校依靠本地的社会资源和企业力量,通过当地政府牵头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就业技能训练的机会。建立新型的校企合作关系,是贯彻国家“加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战略的需要,此种形态的最主要特征是“政府牵头引导,学校为主培养,企业参与共建”。 同时政府通过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定有关校企合作的法律框架,使所有与职业教育有关的机构都能在法律的约束下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这一模式在其他专业中运用得比较多,如一些理工科,主要倾向于一些对本地经济文化、卫生发展有很大帮助的专业。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一模式,与政府联系,由政府牵线,在某些重要合作会上,进行文艺汇演,结合本地特色,组织一场有本地特色的文艺汇演,既可以促进合作,又可以向外地合作商宣传本地的特色。如在岳阳可以组织举办一场有关“洞庭之韵”、“情归君山”、“鱼戏莲叶”等大型歌舞,同时可促进岳阳的旅游业发展。

   (3)院校独建型。即学校依托本地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方向,从纯市场供需关系理论出发展,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当地具备一定市场需求支撑后,而有针对性确定院校的学科建设方向和专业设置目标。其最大特点就是“市场化、服务化、专业化”。这点与上一点有所联系,都是以本地资源为依托,同样,上面所述,岳阳地区音乐院校可以根据岳阳丰富的文化底蕴,有针对性的培养一批宣传岳阳文化的舞蹈,歌曲等,掌握与众不同的一技之长,每个省份、地区的学生都具有本地区的独特音乐韵味,这样,在就业中就都会有自己亮点,不至于千篇一律,让音乐就业市场上也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虽然在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就业基地建设有了一定的成效,但一些不利因素,消极因素,我们亦不容忽视:部分学校签订虚假实习就业协议书,欺骗学生、家长和社会。

   总之,高校毕业生就业基地作为培养学生认知使之胜任岗位、从而适应社会的“第二校园”,为学生提供沟通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有利于构建和谐高校就业文化,为应届毕业生提供进入社会的缓冲阶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必然选择,高校通过就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搭起学校和社会的互动平台,让学生了解社会就业需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就业力;是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巩固就业资源的有效方式,通过就业实践基地的逐步拓展,促进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广泛沟通,获得更广阔的就业信息,开拓更广泛的就业渠道,储存固定的毕业生需求资料,以便及时获取相关的招聘信息,甚至通过就业实践岗位提前抢占新增岗位;是促进大学生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有效形式,通过参加高校就业实践活动经历真实岗位历练,实际参与真实就业场景,目睹职场精英的拼搏与起落,体验职场的喜怒哀乐,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与社会的沟通,培养学生社交能力,储备就业资源,为毕业就业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非常有效的载体,能够有效帮助学校及时感知市场需求变化,及时加强有针对性的专业教学,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使学生掌握坚实的就业盾牌。

   高校就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模式探索是一项综合工程,有待于的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需要有耐心,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需要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研究的打磨,不能急于求成,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虽然不能立刻解决当前就业问题,但是我们可以相信,随着高校就业实践基地的逐步完善并发挥作用,结合高校全程化职业指导教育的开展,必将对学生就业情况产生深远的影响,提高其就业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打造了一道民生屏障。

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基地共建机制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音乐学 毕业生 机制 高校 就业 基地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