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医药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中药灌肠在小儿外感发热护理中的应用体会论文

中药灌肠在小儿外感发热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2-18

中药灌肠在小儿外感发热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灌肠在外感发热患儿中退热的效果。方法将60例外感发热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予以口服西药布洛芬混悬液退热,对照组以本院自制中药高热洗剂灌肠退热。灌肠后密切监测体温,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起效迅速,退热时间长,观察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灌肠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R248.5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6-0094-02

  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病理性体温升高,伴有恶寒、面赤、烦躁、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外感病证,是儿科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在高热状况下,患者所产生及表现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心理变化,常常会影响到临床治疗及护理措施的实施,进而影响小儿疾病的痊愈[1]。中药灌肠疗法属于中医内病外治法之一,其方法是将煎煮好的中药液灌注于肠道内,通过药物的渗透和吸收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儿科多种疾病。2011年8月―2012年8月期间,随机选取本科外感发热患儿30例,用自制中药高热洗剂保留灌肠治疗后,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0例均为本院儿科住院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年龄均在1~13岁,体温在38℃~39℃之间,病程6 h~3 d。观察组30例,男16例,女14例;治疗组30例,男13例,女17例。2组患儿在一般资料与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

  1.2.1中医诊断外感发热,辨证:表寒里热证:(1)发热、恶寒、无汗、头痛或身痛;(2)咽红、口渴欲饮;(3)鼻塞、流清涕或黄稠涕,小便黄或大便干;(4)舌质淡或红,苔薄白或薄黄;(5)脉浮或滑数,指纹红或紫。上述(1)、(2)、(4)、(5)项必备,结合(3)项,即可诊断。

  1.2.2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轻、中、重患者。

  1.3治疗方法

  1.3.1观察组方药组成:黄芩10 g,连翘10 g,板蓝根10 g,陈皮10 g,石膏15 g,芦根10 g,由本院制剂室煎成100 mL药液。用量3~5 mL/kg。操作方法:患儿取左侧卧位(1~3岁患儿可采取俯卧位),抬高臀部10 cm,药液温度为25~38℃,用50 mL注射器抽吸所需灌肠液,连接一次性使用肛门管(前端涂抹石蜡油润滑),缓慢插入肛门内,婴儿2.5~4 cm、儿童5~7.5 cm,灌注速度10 mL/min,灌注后嘱家长捏紧肛周臀部皮肤,尽量保留药液1h以上,以加强药液在肠道保留效果,每日2次。

  1.3.2对照组予以退热西药布洛芬混悬液口服,剂量为2~3岁 12~14 kg,3 mL/次;4~6岁 16~20 kg 5 mL/次;7~9岁22~26 kg 8 mL/次;10~12岁 28~32 kg 10 mL/次,若发热不缓解,可每隔4~6 h重复用药1次,24 h不超过4次,必须严格遵医嘱用药。

  1.4护理(1)注入药液时速度要缓慢,并观察患儿情况,若感觉腹胀或有便意,嘱患儿张口深呼吸,以放松腹部肌肉并放慢速度;如患儿哭闹明显或出现脉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心慌气急等应立即停止灌?c,给予处理。(2)用药时要注意患儿腹部保暖,插入肛管动作轻柔,避免损伤肠黏膜。(3)用药后严密观察患儿有无汗出,发热等情况,观察患儿有无恶寒、流涕、咳嗽、精神、食欲等情况,注意观察舌苔、脉象、指纹情况,及时监测体温及生命体征,做好肛周护理及心理护理。

  1.5疗效评定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试行)中相关标准。痊愈:用药24~48 h内体温恢复正常,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显效:用药24~48 h内体温恢复正常,主要症状大部分消失;有效:用药48~72 h内体温恢复正常,主要症状体征部分消失;无效:用药72 h内体温未降或上升,不符合以上标准。

  2结果

  2.12组退热时间比较见表1。

  3结论

  发热是儿科常见症状,而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外感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高热可引起惊厥,对小儿生长发育造成严重损害。

  中药灌肠是将药液从肛门灌注入肠道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方中石膏、芦根清热泻火除烦止呕,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疏散风热,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中医学认为:大肠具有传化糟粕,吸收水份的功能,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在吸收水分的同时,可以将药物吸收上达于肺,而肺朝百脉,可将药物输布于全身[3]。而小儿发热若单纯给予西药退热,易致大汗淋漓,津液受损,且体温易于回升。本观察以西药口服与中药灌肠作对照,得出中药灌肠患儿起效迅速,退热时间长,疗效显著。此法给药方便,解决了口服给药患儿不配合,药物口感不好拒服的现象,通过直肠吸收快,避免首过效应,起效迅速,使用安全,患儿及家长易于接受,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有效方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退热方法。

中药灌肠在小儿外感发热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论文搜索
关键字:外感 小儿 中药 护理 应用
最新临床医学论文
大学附属医院组织使命内涵研究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疗效探析
浅谈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进展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诊治
1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分析
浅论护士分层管理结合目标管理模式在耳鼻喉
小针刀治疗拇指狭窄性腱鞘炎197例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应用不同药物治疗临
浅析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治疗效果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临床检验尿白蛋白、免疫
热门临床医学论文
上消化道出血的健康教育体会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影像表现及分析
全肺切除术后护理
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的辨治体会
妊娠期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及治疗
围麻醉期哮喘、支气管痉挛
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实践与效果
当前乳腺癌诊治中的病理学新发展
如何作好新形势下临床医学教育工作
浅谈麻醉教学中重视麻醉安全教育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