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电视电影论文 >> 华语电影“演而优则导”现象研究论文

华语电影“演而优则导”现象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2-24

华语电影“演而优则导”现象研究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366-02

  “演而优则导”这一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具有时代发展的必然性,而且这也是华语电影市场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从它的产生来看,有些是处于自身工作安排上的需要,有些则是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还有一些是出于电影商业运作中的经济利益而着手的。我国的电影市场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获得了飞速发展,不论是电影的题材、还是电影的制作水平等都取得了很大突破,加上经济文化环境的改善都促进了电影市场的活跃,而这也就为“演而优则导”这一现象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和氛围。

  一、“演而优则导”现象出现的背景

  1.经济环境的变化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电影艺术的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变得更为密切,而且急剧的社会变革也对社会结果产生了冲击,早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人们的经济意识开始增强,这一系列的变革都为华语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电影的题材和内容开始变得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反映人们的现实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影视作品中,已经很难发现意识形态浓厚的作品,而更多的是大众文化的新型题材。与此同时,商业化思想也对电影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冯小刚导演所指导的贺岁电影,达到了艺术和商业的双重效果,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的众多现实,例如《甲方乙方》这一题材的电影就很好的表达了当时大众日益勃发的现实欲望,同时它的每一个小片段又真实的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对他的电影分析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化的电影运转模式已成为发展趋势[1]。此外,为了更好的发展自己,更多的影视演员开始试着尝试在体制外实现自己的梦想,开始拍摄属于自己导的电影,这其中经济环境的变化为其提供了有利条件,加上各种娱乐公司和海外资金的涌入,为演员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平台,这为“演而优则导”的实现提供了现实条件。

  2.文化环境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逐渐受到了外来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逐步加深,这一时期的商业电影成为了一支新生力量在华语影视市场中异军突起,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影视作品中,已经很难看到那些主流意识很强的作品,而更多的是反映市井人民生活的作品,人们从观影中得到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轻松和愉悦。这一时期出身演员身份的姜文所指导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是典型代表,这一作品也在当前的台湾电影金马奖获得最佳导演奖,可以说,这是作为演员身份的姜文成功的转型,除此之外,这一时期转型成功的还有成龙等等演员。

  3.审美观念的改变

  经济体制的变化必然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多方面影响,人们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基础上,对于精神层面的满足有了更高要求,加上西方文化的渗透,人们的审美标准和理念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后现代注意对上世纪90年代给知识界所带来的冲击,也逐渐的影响着普通大众的审美。此外,新的传媒工具出现也为电影的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得电影从原有的单纯的文化娱乐手段逐渐变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传播方式,而这也使得它的内在审美意蕴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首先,这一时期的电影人开始把关注点转向对过去的回忆中,采用自己独特的镜头来讲述上一代人的成长故事。例如徐静蕾的《我和爸爸》作品,就不仅仅是主人公自身的成长,更是人的一种心灵史;周星驰的《喜剧之王》在延续自己独有的“无厘头”风格的基础上,也把自己的演员成长史巧妙的融入其中,而在后期的《长江七号》中则是更加直接的转入到温情感人的情感题材路线上,这些都为“演而优则导”现象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其次,这一时期的电影作品更多表现的是对主流文化的一种冲击和反抗,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华语电影市场中,反映本民族本性的作品开始减少,那些反映人们现实生活和个性内心世界的作品开始增多。

  二、“演而优则导”现象的研究

  1.它属于是人的认识运动无限发展的体现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性艺术形式,它的制作和形成都不离开现实生活做基础,而对于演员来说,要实现自身演技能力的提升,就要在大量的实践中不断锻炼,吸取经验,纵观当前已经由演员转型成功为导演的电影人来看,他们都是在经历了大量的实践后,拥有丰富的经验之后才开始独立创作,例如邓超的《分手大师》取得成功就是在参演了大量影视剧后才跨界成功的。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对于演员来说,都是一种实践积累,在实践中获得对导演手法的认识,也为“演而优则导”提供了机遇,而且在具体的创作上也会有一定的模仿痕迹[2]。徐静蕾在影片的题材选择上就有着第六代导演的影子,她和正在向新主流电影转型的第六代导演以及一开始就自觉追求和主流相同步的很多导演一样,在她的作品中大都有个人体验的色彩。并且在经历过自己的导演实践之后,会对导演的技能、手法以及风格等有新的认识,在导演《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之后,对于导演和表演都有了新的改观,对她的最近几部电影来看,基本上就是为她自己表演量身制作的,特别是《杜拉拉升职记》和《亲密故人》两部影片。两者都体现了作为成熟女性的表演色彩,这与其在之前导演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密不可分。   2.它是新旧事物发展的一种产物

  从发展的实质来看,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一个过程,新的事物是在旧的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一方面否定了旧事物中的消极东西,另一方面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新的因素,同时添加了旧事物中所没有的新的内容。

  对于演员个人来讲,如果只是单纯的出现一种类型的角色,则在演技上很难有所突破,只有去尝试不同的风格和类型的角色,才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而更好的弥补解决,积累更多的表演经验。任何有理想的演员都会面临转型的过渡,就像周星驰的《喜剧之王》中的台词“做人如果没有理想,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这不仅仅是作品中人物的真实心境体现,更是这一时期周星驰转型发展的一种侧面反映。“演而优则导”本身就是一种发展,对于演员个人来说[3]。

  在电影创作中,它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演的能力,导演是整个创作的核心。在具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香港,它所出现的明星主宰系列电影风格的神话成为了一种特例存在,其中周星驰系列电影表现更为典型。目前已有《西游降魔篇》、《长江七号》等等作品问世的周星驰,在被采访对于导演和演员身份,更喜欢哪一个时,他的回答是现在的演员都特别厉害,自己还不是对手,相反的是,他则强调对于导演身份倒是更有心得。除此之外,徐静蕾在接受采访时也说过这样的话:“我发现很多人都是这样,演戏到了一定的年头,就突然发现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演的好还是不好,特别的茫然,这样下去,自己又不甘心,这也是我当初当上导演的一个动机之一。”

  从演员的角度来讲,它是导演的一种再现,导演要在作品中表达个人的意图和想法,就需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体现。在参与大量的拍摄实践之后,从演员身份转变为导演身份,就会比专业导演更加熟悉观众的需求,更能把握观众的心理特点,也就更容易在作品制作中加入合适的元素来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4]。例如周星驰《长江七号》中,通过“周晓迪”这一角色的塑造,在他和父亲之间的日常交流中就可以很真实的流露出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实际生活,而“周晓迪”在失去“父亲”后的的情感变化和表现,都是最能打动人们的,和人们的内心情感是相一致的,这样也就会产生一种情感上的共鸣,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会有一种亲身感受的情感体验,这也是电影制作最佳效果所在,如果电影制作忽视了观众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也就失去了真正的内涵,自然达不到观众的要求,《长江七号》之所以回去的成功,和周星驰的演员经历和经验有很大关系,它可以从之前的演员身份中准确拿捏人物塑造的度以及情感表达的一个度,能够做到刚刚好,不会过分又不会牵强。徐静蕾的《杜拉拉升职记》从其名字来看,就是围绕女性角色所展开的一步作品,在影片中,徐静蕾通过自身的实际经历和经验认知,塑造了杜拉拉这一最具有现代都市职场代表的形象,从最初的求职失败,到多次失败,之后再到进入到DB之后的愈挫愈勇,直到最后的成功,整个影片中观众看到的是杜拉拉是一个自信而又自我的一个小职员形象,这与现实生活是十分贴近的,观众会在观影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对这一身份产生一种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正是影片成功之处,也是徐静蕾转型的一种体现,它的成功离不开徐静蕾多年演员身份的经验积累,更能了解到观众的实际,更能准确塑造人物形象。

  “演而优则导”的导演都是优秀的演员,也是从这种优秀中孕育出的,他们保持着把控观众情感共鸣的敏感度,再加上实践中所得到的导演认知,这样最后所形成的作品就会给观众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很自然的一种感觉,不会过分强调某些东西。

  三、总结

  华语电影市场的未来发展潜力巨大,越来越多的演员开始转型发展,这为“演而优则导”又注入了新的活力,“演而优则导”现象的出现不仅仅是电影市场的发展必然,更是演员自身突破自身的一种反映,它更多表现的是演员的真实水平,转型的整个过程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需要长期大量的演技积累的,要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特色。

华语电影“演而优则导”现象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华语 现象 研究 电影
最新电视电影论文
浅谈降低电影院运营成本的途径
浅谈融媒体时代下影视作品的发展之路
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的影像符号和象征意义
论印度当代电影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觉醒和成长
试论电视剧《欢乐颂》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基于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IP产业链开发实
新媒体环境下华语电影的纪录片营销策略分析
胶片上的中国足球——国产足球电影发展简史
福贵形象的电影美学价值
论郭敬明作品中的电影化想象
热门电视电影论文
中国民族电影业现状鸟瞰
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
论21世纪电视传媒的责任与品格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电影剧作模式论
视觉文化研究
国际化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上)
类型人物论
面向21世纪: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生命的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