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体系研究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体系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2-26

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6-0089-03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造成的恶性事件逐渐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干预过程中,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检测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变性、急迫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多发性、偶然性等,使心理健康评估工作上升为一个比较困难的课题。对此,笔者在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因子的基础上,细致研究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变化状况,成立一个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评估体系,从而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干预工作的实效性。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普遍处于20岁左右,从心理意义来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年阶段。他们在与其他青年具有共性心理特点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大学生显然又不能与社会上其他青年完全画等号。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监测工作,一般采用测量数据的方式,测量的标准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生改变[1],尤其是受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的影响而改变。具体结合我国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实际状况,充分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具有正常的智力水平。智力,指人的一系列能力的综合,包括适应力、记忆力、创造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其他实践活动能力,包括在通过经历提高理解的能力,接触和记忆相关知识的能力、快速而准确地对新情境做出反应的能力、通过逻辑思维成功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在面对正常生活、学习及工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同时也是顺利适应生活变化的过程中所必需的心理素质,基于此,对大学生的智力状况进行评估,很重要的一点是其是否能够顺利将自我效能发挥出来,能否将这种效能感转化为求知欲。

  2.拥有健全的意志。意志指人有目的地采取某些行为而进行的选择、判断及行动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主性、决断力、自控力等方面都能够以较高水平方式呈现。这一类大学生在自己参加的活动中都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快速地做出判断并合理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挫折和难题,尤其是能采取正确的反应形式,在自身行动中做到有的放矢。

  3.完善的人格特征。人格是人比较确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整就是指有完善一致的人格,个体的想法和行动契合一致。完整的人格应当包含人格各要素的完整统一;自我同一性的统一,自我意识完善,拥有积极的人生观,并在此基础上把自己的目标和行动相统一,实现人格完整。

  4.稳定的情绪。特点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内容有:正向情绪多于负面情绪、对生活充满希望、乐观活泼、富有能量;有效控制与调节自身的情绪,合理释放和控制自身情绪,自我情绪的释放符合自身期望和社会要求两个方面,根据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能够恰当地表达情绪,情绪反应控制在合理范畴内。

  5.能够做到合理自我评价。合理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在进行自我解析及评价时,能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认知自己的优势和缺陷,尤其是当面对逆境时,能够合理疏导自己的情绪,坚持自信、自强、自尊、自制、自爱适度,面对现实,努力进取。

  6.良好的社会适应。学生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要注重提高自己的适应力,尤其是需要为将来走向社会增加砝码;在这个过程中努力了解社会环境,然后在此基础上了解社会的特征,结合自己的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7.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团队意识的培养。具体包括:能够顺利和人交往并具有比较广泛的人际关系;与人交往过程中有理、有据、有节,做到不卑不亢;能够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缺点,坚持正确看待团队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正向引导多于负向引导,提高交往的效果。

  8.心理活动与大学生实际年龄相符合。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具有与众不同的心理特点,但是心理年龄和实际行为相符合是一个重要的标尺。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标准的相对性。实际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心理健康的持续过程是阶段性的,这就好比是一条河流的上游和下游,包括上中下河段的情况,有的人心智在源头,有的人在河口位置,然而大部分学生都处于河流的中间位置,也就是缓冲地带,每一地带的学生都可能存在潜在的心理问题。因此,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出现心理问题实属正常,不必太大惊小怪,需要大学生们正常面对。与此同时,这就需要我们对这部分学生要多多关注。某些大学生出现小的心理问题实属正常,可以自己调节和控制。二是整体性特征。在对心理问题研究过程中,需要从内外两个角度对心理问题进行研究。从这个过程来看,正常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表明他们在反应自己的心理活动能够在通常意义的范畴内进行,符合世界心理健康的定义标准。这些表明,心理健康起源与认知,归属为人的意志,这两个因素通过情感因素进行连接。从心理问题的建构上来说,当某个人的心理活动并非按照该运转程序运行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从每个人的角度出发,每个人的性格都在一定时期内得到稳定,不会轻易随着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从个人之间的差异来看,每个人都在群体中体现了自身心理的差异性,但是这种差异并不能完全导致群体的恶性发展。三是发展性。实际上,病态的心理可能在每个人实际生活中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亦可能不会产生任何变化。   二、当代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1.学习压力问题。学业是大学生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阶段不同于高中及初中阶段,需要大学生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尤其是需要学会独立解决问题。某些大学生在脱离了老师及家长的管教后就会产生心理不适应症状。而且大学阶段学习科目纷繁复杂,注重综合实力的培养,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在这个过程中,加上大学生没有对自己的心理进行合理调试就很可能产生出一系列问题。这些负面情绪如果达不到合理宣泄和疏导就可能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业的不利因素。

  2.人际沟通问题。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优越,在老师和父母的百般溺爱下成长。这就造就了一些大学生不懂为人处世之道、坚持自我为主,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肆意妄为。当离开父母的温柔怀抱自己独立面对世界时,表现出孤独、无助。原本以为与人交往会是一件美妙的事情,但现实情况是交往过程中双方都暴露出许多缺点。在交往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不和谐音符就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激增,如近些年大学生情绪失控造成的恶性案件案例日益增多,造成的不能顺利完成学业的现象也与日俱增。

  3.个人感情问题。大学生已经年满十八周岁,性意识已经成熟,他们渴望得到异性的关注。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希望得到异性青睐,但是又羞于与异性进行交往。尤其是我国对性教育的不适当,使得许多大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许多学生苦恼不能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有的同学深深陷入暗恋的境地不能自拔;更有同学因为处理各种恋爱纠纷而身心俱疲。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合理释放就必然影响学习和生活,严重时甚至会影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4.现实经济问题。大学里的学生大多来自于祖国的各地,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性,造成了各地贫富差异明显,大学生的经济差异也就很明显。本来在初高中时大家的差异并不明显,但到了大学以后差异就显现出来。一部分人过着优越的生活,拿着高额的生活费,而有一部分人甚至还需要靠自己打工维持生计。这种差异就很可能对生活困难的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导致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危机,造成不利于成长成才的后果。

  5.就业选择问题。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大潮的席卷,精英教育逐步变成了大众化教育,这就造成了大量的大学生被推向社会,就业难成为大学生一大问题。然而家人对大学生的巨额投入尤其对农村地区家庭影响深远,他们在毕业后生存都不能维持的现状与他们背负家庭或者整个家族的巨大期望之间的冲突成为主要矛盾,这也造就了他们心理上产生不健康情绪。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型的评估

  心理健康问题是存在连续性的,对其评估工作也是一个持续的评估,需要我们在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及形成心理问题的成因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干预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评估方法。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评估的基本程序。(1)首先需要与被评估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是开展评估工作的基础。假如被评估者拒绝配合相关的评估工作或者拒不接受安排将使评估工作流于形式;其二评估者难以正确区分被评估者在此过程中的真伪。(2)着重倾听。心理健康问题的评估首先要倾听被评估者关于其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现状等情况、存在的困难及将来的计划等情况。如果有条件,需要了解其对自身成长环境及自我心理应对机制的看法。(3)合理进行心理评估。有些大学生存在逃避的心理和不敢面对的情况,对心理评估产生抗拒。因此我们应该采用多样和系统的检测方法,减少他们的抗拒心理,如条件允许可通过房树人投射测试、MMPI心理测试等心理测验,通过这些测试间接地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4)与被评估者密切接触者的访谈。与被评估者的父母、老师、同学等人访谈,能有效了解被评估者的心理变化,这些资料对调查研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充分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过程。(1)研究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基本过程,诸如问题开始的时间,变化的频率、趋势等信息。(2)在认知方面:如有被侵犯行为,则要确定其描述是在生理、心理或者社会环境中所处的地位的关系。假设同时有多个认知反应存在,根据主次标出顺序。(3)在情感方面:需要具体描述情绪的反应,焦虑和恐惧,失望和绝望等信息。(4)在行为方面:要确定和描述是否有接近、回避、失去能动性的情况。(5)在生理变化方面包括:身体的心脑血管、肠胃系统和休息情况。

  3.认真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原因。(1)诱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可能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客观原因,或者是主观想象,这些诱发因素既可能是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原因,也可能仅仅是影响因素。因此,心理健康问题评估必须合理分清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原因的主次方面。(2)内因。大学生的某些消极心理,特别是其中的负面心理品质是造成自杀行为高发的诱发因素,大学生人生观、性格、心理承受力及处事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是影响大学生产生此类行为的核心因素,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造成大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因此,心理健康问题的评估工作必须认真分析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内部因素。(3)外因。外界环境因素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外部力量,是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许多心理健康问题是人的不健康心理对外部环境不适应的恶性表现。目前大学生所处的外界环境包括家庭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外部的压力等。因此,心理健康问题的评估需要掌握心理问题产生的外部因素。

  四、高校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干预体系的建立与实践探索

  1.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模式研究。从1990年以后开始,我国逐步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工作,并对干预模式做了大量研究。香港大学陈丽云老师提出身心综合辅导模式,即通过生理、心理和精神三方面来综合调整人们出现的心理危机状况。台湾省高校普遍开展了“团体咨商”活动,经实践证明其很有成效。许若兰进行了部分家庭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证研究,她认为开展心理测试、团体辅导、开设心理讲座、个别辅导和心理训练的综合性教育模式对于降低大学生心理问题症状有明显效果[2]。李敏、胡华在了解了学习医学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确定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医学心理学课堂教学中,能明显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思想情况、人际关系中的猜疑、厌恶等因子以及SDS评分均显著下降[3]。徐波研究认为,通过体育锻炼,也能有效调节情绪,起到增强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俞少华研究认为,心理卫生教育、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4]。高文凤研究证实,读书对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有效的[5]。这一时期的研究特点,首先是以目前大学具有的教学管理为平台,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大学生认知水平及心理素质;二是开展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调节大学生的心态,增强其自信;三是通过加强体育锻炼,改善大学生反应情绪、提高大学生意志力、降低应激反应概率;四是通过书本及网络知识的相关阅读治疗,起到相对的引领和平衡的作用,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2.高校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干预体系基本上由四个阶段组成。在每个阶段,其评估条件与要求存在差异,评估标准与方法也不尽相同。(1)预防相关心理健康问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宣传指导;认真梳理并重点帮扶心理困难同学。评估的目的主要是梳理需要特别关心的学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2)心理健康问题预警机制。充分发挥学生骨干、辅导员、主管领导的作用,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3)心理健康问题干预。在确保稳定的基础上,及时针对危机处理的源头及影响采取必要的措施,评估目的主要是判断心理健康问题根源及影响因素。(4)心理健康问题的处理。本着帮助学生最终恢复正常学习生活的标准,从学生身体和精神上进行帮扶。评估的目的主要是判断帮扶后学生经历创伤的过程,为心理危机处理后的持续援助提供依据。

  3.心理干预途径的多维系统化和干预方法的多样渗透化。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可能是学校、家庭的原因,也可能是学生个人原因;有学生人格扭曲和认知障碍造成的问题,也有学校管理教育不善造成的后果。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种类包含多个方面,包括认知问题、适应问题及情感问题,既有压力问题,又有导向问题,大学生心理问题在生物性的基础上具有社会性。因此,客观上对大学生的心理干预的途径和方法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应该多管齐下,多措并举,逐步加强,稳步提升。针对不同群体和不同心理问题类别开展针对性教育,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需要根据高校现有资源,利用现有的条件,挖掘潜力。干预途径的多维系统化就是调动全部资源,多渠道、多角度开展干预工作。干预方法的多样渗透化就是使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工作体现在高校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中。

  通过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体系和干预体系,增强高校学生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有助于提前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减少管理及教育的风险,降低教育成本,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及综合素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体系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心理健康 评估 体系 心理 大学生 研究
最新心理学论文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利用心理学理论提高税收管理与服务效应的研
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心理因素及对策研究
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
数学在心理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心理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探索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策略
浅析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
网络暴力游戏成瘾的心理机制探析
幸福能力培养的内容探析
热门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原因分析
浅析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及其调适办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大学生择业受挫与应对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
青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