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我国社区心理关怀服务体系的“五化”思考论文

我国社区心理关怀服务体系的“五化”思考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2-26

我国社区心理关怀服务体系的“五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6-0085-02

  党的十六大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社会心态”已被正式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201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可见,和谐的社会建设需要和谐健康的个体心理。在国外,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关怀服务由来已久,并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值得我们在规划和制定全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时加以借鉴。

  一、加强社区心理关怀服务的必要性及价值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加快和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悄然生长并急剧增加,心理失衡和行为问题日渐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问题。让心理关怀服务走到老百姓的身边,加强社区心理建设,构建稳定、理性的社会心理,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基础性的现实意义。所谓社区心理关怀(健康)服务是指具备心理服务资质的专业人员面向社区成员开展的心理健康评估、教育、咨询和干预等服务[1]。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对维护居民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及个体发展能力有重要意义。

  1.心理关怀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实现“五心”服务宗旨。加强社区心理建设,构建社区心理关怀服务体系,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下,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已日益提高,对心理关怀和服务的需求也“应该像基本的道德教育或健康教育那样,成为一种基本的文化教育和生活训练,也应作为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纳入社区服务和社区发展规划之中”[2]。建立社区心理关怀服务体系,合理设计心理服务内容,策划喜闻乐见的形式,有助于实现“五心”服务宗旨,即保持良性沟通,让居民“舒心”;强化主体意识,使居民“定心”;注重精神慰藉,与居民“贴心”;提升能力素质,给居民“信心”;开展释疑解惑,使居民“暖心”。

  2.心理关怀服务可以促进社区活动形式的创新,增强居民间的理解和沟通。心理关怀服务模式中的很多方法,比如团体咨询、心理沙龙、团体心理行为训练等,都是集环境熏陶、知识启迪、行为引导、寓教于乐等特点于一体的教育服务方式。可以利用其对社区居民的吸引力,增强居民之间团结、理解和沟通,促进居民对社区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方式的创新。

  3.心理关怀服务契合人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心理关怀服务由于可以让成员真正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对集体产生归属感,成为有良好默契的亲密伙伴;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创造宽松的生活环境和美好的社区氛围,构建和谐社区“心理场”,并有助于实现个体的“心理按摩”,是丰富居民精神生活、释放压力的有效途径。

  二、我国社区心理关怀服务建设的薄弱环节

  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治疗体系较健全,但预防体系薄弱,应用人才相对匮乏。影响社区心理关怀服务体系建立的薄弱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上的误区。有关职能部门缺乏对社区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更多地致力于社区居民的生理保健,而忽视甚至轻视社区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同时少部分社区居民对心理疾病与障碍的认识度、重视度和接受度偏低,甚至对心理疾病产生片面偏颇认识,将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混为一谈,对心理疾病与障碍采取隐瞒或回避态度。社区心理关怀服务尚未被人们所真正地认识和接受。

  2.工作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目前我国开展社区心理关怀服务的主要模式有两种:一是初级行政组织居委会传统的工作方式,二是一些群众自发的业余活动团体,如老年人协会、音乐协会等。但这两种形式都没有专业的支持系统,使有关的心理问题或疾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凸显出个体心理调节机制和危机干预系统都存在着严重的专业性欠缺问题。接受系统培训并从事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人员较少,开展服务和危机干预的实操性技术不强,难以满足社区成员的心理健康需求。

  3.组织管理和实施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虽然一些城市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工作,但在系统化、专业化、普惠化等方面均有所欠缺,尚未形成体系,而且从规模、层次、效果上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现实所需,有效辐射示范的经验还不成熟。社区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没有完全做到机构落实、经费落实、任务落实。在组织管理上,缺少政府相关部门的参与和指导,存在着管理、实施上的差距;同时,由于城市间、社区间在重视程度、发展水平、文化教育上存在一定差距,导致部分地区存在着很多社区心理关怀服务有名无实,而即使有相应心理卫生服务机构或场所的社区,其在人员配备、资金保障上困难也很大。

  三、构建社区心理关怀服务体系的“五化”建议

  1.服务对象普惠化。社区心理关怀服务的对象应是社区全体居民,并具体根据不同的心理健康需求划分以下四类目标群体:一是心理和精神无明显异常的健康群体,这是社区心理关怀服务的主要目标人群;二是由各种原因需要得到重点保护的重点群体,如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三是具有明显的精神疾病危险因素、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有害因素的高危群体,如精神疾病遗传倾向家庭、严重生活事件(丧偶、离婚、亲人死亡的、遭受暴力袭击等)群体及身心疾病、癌症等患者;四是精神疾病患者及其监护人。针对这四类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社区心理关怀服务的工作内容应有不同侧重点。

  2.服务组织网络化。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心理关怀服务网络,是面向社区公众提供全面、连续的心理健康服务的最好方法。具体而言,要健全完善社区心理关怀服务网络,一要配强“二室一网一线一板”,即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和专业图书室,创建专门心理网站,安装专门服务热线,设置专门宣传板报。通过开通网络平台和热线电话,为社区居民提供咨询、倾诉、预约上门等服务;二要配全居民区服务点。在每个居民区均设立心理关怀服务点,将经过严格培训、考核的志愿者配置到居民区,充分发挥示范、导向和辐射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志愿者参与心理关怀服务的积极性;三要吸引专业机构提供服务。通过组建实习基地、共享社会心理资源的形式,引入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或个人(如在校心理专业大学生等)免费进社区进行专业化服务。   3.服务流程规范化。社区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系统应由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和社区志愿者组成,应具有咨询疏导、危机干预、治疗救助和教育培训相结合的综合功能,其心理健康教育与关怀服务的模式应是立体的、互动的和多层次的综合模式,形成“四级防治与服务体系”。

  社区心理关怀服务的流程,首先应坚持“四级”原则:一级层面是开展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社区居民对精神卫生工作重要性和心理卫生知识的认识,提高社区人群的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和对精神疾病知识的了解。这部分工作可由社区志愿者或兼职人员完成;二级层面是开展社区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心理卫生干预,有条件的社区可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三级层面是对辖区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建档、追踪访视和评估工作;四级层面是有条件的社区可组织精神疾病患者开展康复服务,降低精神疾病的残疾率,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回归社会。二级至四级层面的工作均应由专职人员或兼职的专业人员完成,以保证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化。

  其次是要坚持“四定”原则,即社区心理关怀服务一定要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定时,就是心理咨询室要有固定服务时间,并通过微信群、心理网站和宣传栏向社区居民公布;定点,就是在社区要有至少10平方米以上的心理咨询工作室,统一标识,统一服务承诺和服务守则;定人,就是心理咨询室配备相应数量的心理咨询师为居民提供专业服务;定内容,就是要根据居民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以项目的形式开展不同内容的心理辅导。

  4.服务形式多样化。不同阶层、年龄阶段的居民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或观念有着显著性差异,并且人的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层面的心理需求。因此,在开展社区心理关怀教育与服务时应注重形式上的多样化,如个体健康指导、健康咨询、团体小组讨论或座谈、心理沙龙、心理知识宣传、科普讲座、发放心理健康科普资料、编印有针对性的宣传册,组织开展各种主题的团体行为训练,或运用多媒体开展“心随影动”心理影片赏析活动、利用微信、QQ、邮箱开展咨询、答疑等电化教育多种形式。

  5.服务内容生活化。心理关怀服务工作的开展需要有针对性的内容、乐于接受的方式和较为系统的组织来进行。要做到服务内容贴近居民的日常生活,尽量去理论化,避免高、远、空,而应做到生活化,低、近、实。涉及居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如青春期心理问题、老年人的心理保健、更年期心理帮助、家庭教育与指导、家庭亲子团队、父母效能训练课程、情绪管理工作坊、暑期学生成功训练、自信心训练营、学龄前儿童及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训练、青少年情商训练营、成功父母经验分享、好妈妈心理沙龙、心灵沟通体验工作坊等。要多维度渗透,多形式组织,把心理科学的基本知识和保健理念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去,使居民在喜闻乐见的实践中领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断强化全新的健康意识,提高生活质量和效率,提升主观幸福感。

我国社区心理关怀服务体系的“五化”思考

论文搜索
关键字:关怀 体系 我国 心理 服务 社区
最新心理学论文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利用心理学理论提高税收管理与服务效应的研
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心理因素及对策研究
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
数学在心理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心理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探索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策略
浅析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
网络暴力游戏成瘾的心理机制探析
幸福能力培养的内容探析
热门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原因分析
浅析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及其调适办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大学生择业受挫与应对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
青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