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共享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论文

共享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2-26

共享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其中,共享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的目的,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本质。研究共享发展的理论依据,探寻共享发展的实践路径与制度保证,对于自觉地将共享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共享发展体现了无产阶级运动的本质特征

  “共享”是一个表示社会的财富分配和人际关系团结与和谐程度的概念,夫妻之间、家庭之间、朋友之间、组织内部等都可以有共享。不同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下的共享具有不同的性质。“苟富贵勿相忘”是起义领袖们的庄重承诺;“有福共享,有难同当”是江湖兄弟结义盟誓时的慷慨陈词;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理想社会……这些充分说明,自古以来,共享发展就是一个被普遍使用的概念,更是被压迫阶级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

  如果说共享发展是一种运动目标的话,那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运动则有着极其广泛、极其彻底的共享理想和共享目标。在“工人阶级的圣经”、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对此作了揭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42这段话深刻揭示了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无产阶级运动的性质和宗旨。过去的运动都有自身的局限性,不要说推翻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就是最具有“革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也都是为自己的阶级或集团谋利益的运动,运动的结果都没有跳出一部分人剥削和压迫另一部分人的制度藩篱。无产阶级运动彻底改变了这一境况,它本质上是为了绝大多数人的运动,这个运动的终极目标是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实现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如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所指出的,共产主义社会是“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2]。

  共享发展虽然是无产阶级运动的根本目的,但这一根本目的并非在运动的初期就能够实现。实际上,共享发展是需要条件的。从经济方面来说,必须消灭私有制,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旗帜鲜明地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1]45历史地看,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是造成剥削和压迫的根源,只有实行公有制,才能为人的经济解放奠定坚实的基础。从政治方面来说,必须通过革命的手段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52。就思想文化方面来说,“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53。不难看出,共享发展只有在社会实现了经济解放、政治解放、思想解放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因此,共享发展是全方位的共享,而不单单是某一领域的局部的共享。

  共产主义运动的性质为共享发展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保证。究其本质,这一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只有这一运动才能在最大的范围内实现人的共享发展。“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3]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三次强调了“所有的人”,这就与以前只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划清了界限。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描绘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53我们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使用的是“每一个人”和“一切人”,从外延上来看,这仍然是强调数量上的大多数。这不是简单的用语上的一致,而是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这不仅充分说明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一贯性,而且,事实上,从马克思、恩格斯确立共产主义信仰之后,这个奋斗目标始终如一,从未发生过动摇。

  现在,有些人认为共产主义关于人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目标太遥远,是无法实现的乌托邦,这种悲观主义论调是毫无根据的。实际上,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和“两个必然”的思想,正在被实践所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设想并非空中楼阁。而正在发生的全球化浪潮、经济一体化、互联网革命、命运共同体等理论与实践,不但没有证明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永恒,反而证明了共享发展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10]这一重要论断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的。1954年9月15日,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11]这是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时得出的正确结论。改革开放的历史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在当今面对“四大考验”和“四大风险”的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要实现共享发展,就必须更好地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只有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才能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才能对共享发展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发展始终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在习近平同志当选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后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也对此作了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篇讲话的主题就是责任。这个责任,就是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习近平同志鲜明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高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我们的责任,就是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12]

  应该说,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把共享发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但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我们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梦想如此之近;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人民群众对共享发展有如此强烈的期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共中央提出“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的号召。获得感是一种主观感受,如同幸福感一样,是人民群众对自己现实生活的切身体验。任何感觉都是主观的,但这种感受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这种获得感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感受;这种获得感不是暂时的,而是长远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长期的感受;这种获得感不是局部的,而是全局的,是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共同的感受;这种获得感,不是口头上的,而是实实在在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人们群众有没有获得感,不是别人说了算,而是群众自己说了算。正是如此,获得感是人民评判党和政府的标准,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是否优越、党的领导是否正确的评价标准。

  毫无疑问,在共享发展方面,我们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群众的生活中还有一些困难和烦恼,人民群众的期待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日益提高。这说明,共享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长期奋斗、逐步实现。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所说的:“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4]

共享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论文搜索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 马克 本质 发展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刍议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当代价值
容错纠错机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邓初民政党思想浅析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人学基础
热门马克思主义论文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衰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特征
从新的角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走向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