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我国地方高校二级学院管理模式的现状与思考论文

我国地方高校二级学院管理模式的现状与思考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3-21

我国地方高校二级学院管理模式的现状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235-02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深入推进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调整,极大地激发了地方政府兴办高等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地方高校数量迅猛增长,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M成的主力军。地方高校在不断探索和实践高校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不断优简结构、强化功能,二级学院管理体制已经成为我国大多数地方高校主要管理模式。二级学院作为高校的基本行政单位、基本教学科研单位和基本学生管理单位,是高校整体管理运行过程中的具体落实者和执行者。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二级学院管理模式特别是地方高等院校的二级学院管理模式已成为目前高校管理研究热点,本文尝试对我国地方高校二级学院管理模式的整体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地方高校二级学院管理模式的调整与创新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我国地方高校二级学院管理模式现状

  二级学院管理模式是将以高校职能部门为主体的,管理重心上移的“倒金字塔型”管理模式转变为以二级学院为主体使管理重心下沉的“正金字塔型”管理模式,使二级学院在高校发展规划和总体目标的指导下,实现真正的责权利统一以促进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二级学院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中处于枢纽地位,使得高校在学院内只需设置有关职能部门,将相关工作与高校具体的行政部门对接,实现了行政管理纵向化,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工作效率;二级学院的设立一般以学科作为出发点,学院对院内所属学科、师资、教学科研资源等拥有较大的自主权,有利于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推进了校内学院间的资源交流与共享,使学科优势得以显现,学科实力和教学与科研竞争力得到加强,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便于“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目前,我国正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以提高高等教育的宏观质量、增强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使得地方政府对所管辖高校的权利范围逐渐缩小,地方高校自主权不断扩大,目前地方高校的地域劣势、教育资源紧张、学科建设滞后已然成为所有地方高校共同面对的问题,而实现二级学院管理模式上的突破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基本条件。

  二、我国地方高校二级学院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二级学院的设置存在随意性

  高校内二级学院的数量过多。我国高校内学院的数量一般在20到30之间,最多高校学院数达51个,有的地方学院经过合并升格为大学,原先合并前的院校变为二级学院;有的地方高校简单地将系升格为二级学院,以借此提升专业的社会影响力,使得地方高校二级学院管理模式存在多样化:有校―学部―院―系―教研室五级管理模式、校―院―系―教研室四级管理模式、校―院―教研室三级管理模式等三种管理模式[1]。高校内部多存在一种管理模式,个别高校存在两种管理模式,二级学院的数量过多不可避免,使得高校领导及职能部门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协调把握存在困难,造成了内部管理效率低下;另外,使得高校内部中层干部数量过多,导致高校管理人员结构处于“橄榄型”状态,使二级学院管理模式的优势不能完全发挥。

  学科因素在二级学院设置的依据中影响力不大。学院是学科组织的核心形式,是学科发展的平台。许多地方高校在组建学院的前期工作中缺乏科学论证,没有将学科作为学院设置的核心依据,学院的组建原则不清,人为因素主观因素影响过大,造成高校内部学院数量过多,学科划分过细过窄,学科容量小,导致学科交叉与学科综合的优势不能发挥,资源使用效率不高。不利于高校学科的优化组合,不利于高校现有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不利于高校学科群的形成和学术队伍建设。使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难以适应现代科学知识综合化的要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更无从谈起,二级学院管理模式应有的综合性、协调性无从体现。

  2.二级学院与大学间的责、权、利分配存在不合理性

  职责与权力不明晰。对校院两级职责与权力的划分是许多地方高校存在疑虑的方面:或只停留在宏观层面上的职责与权力划分,未指定具体细则加以明确;或职能部门的权利名义上下放,但在具体事务的决策和控制方面仍占据主导地位,使得二级学院的主体地位未能真正兑现,造成校院之间中间管理环节过多,职责与权力的划分不清、可操作性不强,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之间容易发生责任主体不清的现象,严重影响管理工作效率。再有,二级学院内部存在权力交叉或权力真空。主要表现在:政治权力与行政权力交叉使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尚未有效分离,存在用行政权力取代或削弱学术权力的现象[2]。

  职责与权力不匹配。二级学院作为高校下属机构,是贯彻执行高校各项决策的主体。二级学院大多只能站在学院自身的角度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情况向相关校职能部门提出咨询、建议或反馈意见,如出现学院实际工作中与相关职能部门发生意见冲突只能向相关校领导请示,最终由相关职能部门下达决定,无法真正体现二级学院的自主性;有的地方高校受到旧的行政管理思维的影响,校部职能部门官本位思想严重,在工作的执行过程中对二级学院持支配思维,造成“两多”(校部层面会议多、职能部门任务多),使二级学院疲于应付校部职能部门所分配的工作,无暇顾及学院的内部管理建设。使二级学院负责事项面广、工作量大,但相应的权利却没有配套,缺乏足够的自主性。

  3.二级学院的管理机制存在不科学性

  许多地方高校在二级学院设立后仍采用旧的运行机制,与二级学院管理模式的运行要求不相匹配,导致运行过程出现异常,造成诸多不良影响,例如:高校原有集中管理失灵,二级学院行政统筹能力又跟不上,即便是明确的职责权限,仍然执行不力;再有高校对决策和管理情况及时掌握反馈不及时甚至无反馈,信息流通不畅,甚者出现高校的目标和其所辖二级学院的目标脱节;部分高校对学院领导管理失控,“诸侯割据,各自为政”,甚至出现一些校院领导利用手中的权利谋取个人私利。   一些地方高校的存在内部监督不到位,监督机构存在虚置化现象:一些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不按规定召开,教职工基本知情权无法得到保障;党内监督、行政审计监督处于相对松散的状态,监督制约作用可想而知。另外,考核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民主性不强,考核指标及明细的权重脱离工作实际,考核制度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与竞争的作用。

  三、解决的方法

  1.做好管理理念的更新转变工作

  “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这样的大学” 是制定高校管理理念最根本的目的。而二级学院管理体制作为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高校管理制度中最常见的内部管理模式,能大大提高高校的管理效能,是解决“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这样的大学”的重要途径。当代教育管理理论思想家格林菲德认为:“组织结构的固有问题不是组织结构而是用以支持组织结构的人的认识和目的。这表明,我们不能单纯地通过废除或改变结构来解决组织问题,我们必须考虑??题中所反映的人的因素。”可见理念转变的重要性。

  在地方高校管理改革创新过程中,高校应理性地反思高校内部本身现实存在的管理弊端与矛盾,力图找出一套符合高校自身实际的管理模式。而能否科学合理的反思取决于理念的更新和转变是否到位。突破旧的思想和观念的禁锢,使高校内部无论是管理层面还是学术层面都能真正理解按照学科或学科群标准组建学院对于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意义,切实站在高校自身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全局来认识完善和深化二级学院管理模式对高校发展的深远影响,自上而下完成管理理念的更新转变,做好前期宣传工作与舆论营造工作,使全校上下形成一种开放的心态,能容纳新的观念,着力做好管理理念的完善更新,最终形成适合高校自身发展的理念体系,渗透到高校建设的各个方面,坚持 “内涵式发展” 的理念、进而形成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更好地适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需要。

  2.以科学依据做好二级学院的设置与调整工作

  《高等教育法》第37条规定:“高等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和精简、效能的原则,自主确定教学、科学研究、行政职能部门等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高校根据其类型和定位不同相应的组织结构也应存在差异。地方高校在二级学院的设置与调整过程中,必须结合高校自身实际与未来发展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设计,做到因“校”制宜,以形成办学特色,防止盲目模仿,摒弃求全求大心态,避免形式主义:应首先对学校学科状况进行全面的论证,做到以学科或学科群为基石,坚持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保持求异思维,将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专业的交叉、改造、渗透和融合,发挥学科群的优势,增加学科的包容量,拓宽人才培养口径,有利于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作为目标,制定好二级学院组建原则以及高校及其二级学院的近期和远景发展规划,降低组建成本,减少管理跨度与管理成本,力争少走弯路,保证二级学院高效、健康的运行以提高高校内部的整体效率。

  3.理顺二级学院的责权利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教育专家亨利?莱文指出:“在一个学校的大架构里应该充分放权,让最接近实际层面的人做与之相关的决策。”二级学院作为高校内部以学科为基础设置的具有教学、 科研、 社会服务三大基本功能的基层机构,是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学科建设、学生工作的具体实施单位,同时又是一级行政组织,其主要任务是做好学院内部的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因此在高校和二级学院权力的布局上,要坚决突破校级集权管理模式,采取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方式,使权力中心适当下移,以学科专业为依据,综合考虑学科类型和办学规模与水平、教学层次、学院现状与发展要求等因素实现高校资源在高校与二级学院之间、不同学院之间的合理配置,减小管理幅度,扩大学院的自主权,以学术权力下放为主,行政权力下放为辅,以二级学院为中心,将管理重心下降到二级学院,使其拥有更多的责权利,只有在责权利对等的情况下,二级学院的办学积极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才能使二级学院管理模式在高校的发展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而作为高校的决策层要以“指导、协调、服务”为主线,将注意力集中在掌握宏观行政权力(即贯彻高校的各项决策与措施,保证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方针政策得到有效执行,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上来。高校职能部门要从高校某一方面权力的代表者、管理者、执行者,转变为二级学院的服务员,以及二级学院管理模式运行的监督员、协调员[3]。

  4.建设适合高校自身的二级学院的管理体制

  科学完善的内部管理体制是保证高校二级学院管理模式高效运转的先决条件。地方高校要制定一系列相关制度,及时根据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明确和调整二级学院的责权利,以确保二级学院管理模式有效运行;与此同时,要出台相应的宏观调控制度,明确校部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调查监督、评估等职能,将上述职能落到实处,确保二级学院的工作始终围绕高校的中心工作而开展。另外,二级学院也应通过建立科学、 合理、 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来保证学院各项工作开展,确保学院内部各层面的权力、职能和职责相互协调运行,实现人本管理,制度管人;通过不断完善院内议事制、党政共同负责制和民主集中制,建立有效的二级学院内部监督机制,形成不断自我完善的良性运行机制[4-5]。其次,应进一步健全信息反馈系统,通过反馈系统建立符合学院实际和学科实际的考核评价体系进而考核各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现情况,加以统计分析,进行相关研究决策,并采用激励机制动态调控二级学院内部各项事务的管理过程,真正实现高校整体管理效率的提升。

  四、结语

  二级学院管理模式是地方高校自我内部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的现实选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新一轮高校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完善高校内部组织结构,强化高校功能,促进学科发展,提升办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有利于进一步理顺校院关系,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调动和发挥基层教学科研以及管理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高校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目前,二级学院管理模式在地方高校仍处于不断调整、不断摸索的阶段,鉴于地方高校所处地域不同、自身发展程度不同,其所呈现出的特点与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地方高校在实行二级学院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要分析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调整适合于自身校情的模式,不能千校一面,以求使二级学院的优势与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为我所用,不断提高高校的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

我国地方高校二级学院管理模式的现状与思考

论文搜索
关键字:二级学院 管理模式 二级 现状 模式 高校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