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合力”下的协同育人机制探析论文

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合力”下的协同育人机制探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3-22

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合力”下的协同育人机制探析

  [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7)07-000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01

  [本刊网址] http://www.hbxb.net

  一、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合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如何教育管理好“95”后大学生,既需要高校辅导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又离不开思政课教师运用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模式的吸引。“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合力”教育是学校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协作下,思政教师和辅导员以“结对子”的方式进行组合,通过定期不定期、线上和线下的交流沟通,有效整合优势力量,教管一体,充分发挥教育的合力。

  (一)建构合力育人,既能提升辅导员素质,又能提高教学效能

  高校思政课教师普遍具有高学历背景,且都是科班出身,专业功底扎实。辅导员处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第一线,是高校学生生活的管理者,活动的组织者,思想的引导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但高校在招聘准入过程中,只注重其学历背景与是否是中共党员,而忽略其是否具备扎实的专业背景和理论素养,所以造成辅导员队伍专业背景不一,思想政治理论整体较薄弱的局面。但由于大部分辅导员均有学生干部的经历,所以基本胜任学生管理的具体实务。俗话说:“理论需要与实践相结合。”作为高校育人的中间力量,两支队伍也需要整合和优化,思政课教师可以对高校辅导员进行理论指导,这样既能提升高校育人功能的实效性,强化校园正气,又能开辟高校育人内化新路径,拓展合力育人的新局面。

  当前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大都采用大班授课的模式进行,思政课的教学是引导人、内化人和塑造人的过程。但目前思政课教师授课模式单一,与学生互动少;教师不了解学生,学生反映教学乏味。所以出现了课堂氛围冷淡、学生出勤率较低、教师威信下降等现实存在。而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能通过个别谈话、心理辅导、主题班会、学生活动等课内外丰富多彩的形式走到学生中,所以他们了解学生动态,贴近学生生活,掌握思想走向。所以,高校辅导员掌握了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和鲜活案例,这些既可以作为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材料,又能作为课堂的有机延伸,将空洞的、喊口号式的、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现实扭转成生动有趣的、学生踊跃参与的、多样化的教育教训模式,从而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能。

  (二)建构合力育人,能把握高校意识形态新发展,挖掘育人新媒介

  高校思政教师的着力点在“怎样培养学生”,辅导员的工作重心在“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上,两支教育力量因其教育侧重点的不同出现而各自为营。所以当学生在意识形态上出现问题时或无从下手,或反应速度较慢造成问题多元化。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发展多元化、社会阶层固化、社会利益多样化、社会文化差异化的发展格局。这些格局也正在通过互联网、移动媒体等从外由内引导并影响着高校育人工作的方向和育人思维。两支教育力量只有形成合力,进行优势的互补,才能增强忧患意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在信息时代,国际局势动荡,丑化社会主义的行为和舆论制造也日益隐晦,加之当今社会的浮躁和95后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如何在课内外和校内外开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支育人力量要在教育合力的机制下,善于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如微博和微信平台,通过开通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互动,把握95后大学生意识形态,高效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问题。

  (三)建构合力育人,能引导高校育人寻找新突破,渡过瓶颈期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特点是事务繁杂琐碎,辅导员的主要精力和时?g用于处理班级实务管理、班风学风建设、班级心理疏导、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奖勤助补贷、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大量日常性工作,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研读和品味上略显欠缺。当多元价值观、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心理和行为产生消极影响时,高校辅导员只能看到问题表面,并不能真正解决学生心理诉求,因而造成育人工作既缺乏时效性,又不能走进学生内心。相反,思政课教师每天忙于备课、科研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因其并没有时间与精力与学生零距离沟通,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仅教学效果缺乏针对性,学生也容易形成应付心理。两支教育力量形成合力,能确保高校育人工作实现新突破。

  二、构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合力”的制约因素

  虽然当前许多高校在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合力教育的构建上取得一定经验,但两支教育力量之间一些机制的构建还有待趋于完善。为了更深入直观了解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教育合力的建设情况,笔者对安徽省皖北地区的阜阳师范学院、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亳州学院、阜阳幼儿高等专科学校、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共5所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进行抽查,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收回有效问卷204份。其中,思政课教师82名,占40.1%;辅导员122名,占59.9%。调查结果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分管部门不同,育人方法不同

  高校思政课教师时大都属于马克思主义学院或基础(思政)教学部分管,是专职的教学工作者;辅导员则是由学校学生处统一管理,并分配至各院系部,由院系党委(党总支)直接管理,其岗位的认定为行政工作者,极少承担教学任务。所以,思政教师的工作重心在课堂内,辅导员的工作重点在课堂外,两支教育力量几乎没有交集。   (二)两支教育力量认同感缺失,合力育人缺乏主体性

  在调查问卷中“对于‘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的保姆’这句话您认同吗?”在被调查的82名思政课教师中,有34%的教师对此观点持认同态度。在调查问卷中“您认为思政课教师在育人效果上明显吗?”在被调查的122名辅导员中,有29%的辅导员对思政课教师教学效果不认同。也有26%的思政课教师认为配合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是浪费时间。所以,两支教育力量既缺少协调与合作,又缺少认同感。两者间主体性工作机制尚未形成。从横向看两支队伍都是独立制定各自的工作计划,彼此缺乏整体协作推进德育工作的动力;从纵向看,学生管理部门服务和合作意识淡薄,官本位严重。这既不利于合力的形成,也有碍于教育效果的呈现。教育合力缺乏主体性,教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各司其职,统一协调成了空想。

  三、提高“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合力”的实效性与时效性

  (一)创设平台,畅所欲言

  1.建立“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合力”的平台,如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媒介,专门用于两支教育力量在学生学习近况、学生个案探讨、答疑解惑、心理困扰等方面的交流。并实施管理员制度,由管理员将交流内容定期整理、备份。同时安排值日表和计划表,两支教育力量都要积极参与并相互监督。

  2.在线上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线下“结对子”。一是辅导员在自学思想政治理论的基础上,利用空余时间进行随堂听课,并做好听课笔记;二是互结对子的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要在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将学习心得形成文字材料;三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都可以在学期内开展秩序性、模块化的专题报告或讲座,做到互相学习,共同提升。

  (二)强化保障,细水长流

  1.组织保障。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及学生处负责人任小组组长,二级学院(机构)、团委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保证“合力育人”机制真正落到实处。

  2.物质保障。教育合力的顺利实施需要合理的物质和资金支持,这样才能保证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和时效性。物质和资金的支持从软件上来讲主要包括沟通平台建设费用、管理人员费用、相关人员报告会费用等;从硬件上来讲主要涵盖新的工作场所的开辟、如心理团体辅导场所、教学设备的更新等方面。

  3.评价机制。一是将辅导员的年终考核项内加入科研成果,来增强辅导员的科学研究意识;二是将辅导员的平时学习成效量化并纳入辅导员年度考核体系;三是在学生考核方面形成教育合力。思政课教师负责卷面的理论成绩(占60%),辅导员负责学生每学期的德育和行为规范考核(40%),以此将“注重知行结合,建立长效机制”的育人观念落实到位。

  四、引入管理协同育人机制的路径思考

  (一)创办双向兼岗,促进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互认互助

  一方面,队伍建设亟待专业化。思政课教师多来自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博士生,理论基础扎实,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重“教书”轻“育人”,加之部分高校的思政课是大班授课,与学生接触少,往往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另一方面,高校连年的扩大招生使得高校辅导员出现供不应求现象,所以高校被迫降低准入门槛,如有的高校偏向男性、有的高校偏向辅导?T专业与学院相关专业相近,而忽略了高校辅导员需要思政专业背景。近年来不断有专家学者提出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双向兼岗的理论,思政课教师兼任辅导员,可加深对理论的运用,提高教学效果。辅导员兼任思政课教师,有助于其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并将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发挥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创新管理模式,统筹规划思政课教师及辅导员队伍建设

  求同存异,突破以往两条线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是两支队伍实现合力育人的根本保障。在学校党政机关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在加强管理的基础上,将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两支队伍纳入同一体系,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及学生处负责人任小组组长,二级学院(机构)、团委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对高的思政课教师及辅导员实行准入制度,统筹两者的人员调配、明确分工,并完善激励和保障制度,确保两支队伍的合力育人机制真正落实。

  (三)创建和谐氛围,营造“合力育人”大环境

  高校的合力育人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全方位的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每一个教育主体的功能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每一个育人环节都不可缺失。合力育人是高校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相统一的内在要求。在开展高校合力育人工作研究中,必须界定担负有立德树人重大任务的教育主体力量: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其他管理和服务人员,必须明确教育主体力量开展合力育人的内容和工作机制,必须厘清教育力量合力育人的工作路径和方法,必须重视和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完善和改进合力育人的校园环境等。唯有此,才能保障高校合力育人工作落到实处,从而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远发展。

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合力”下的协同育人机制探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思政 辅导员 合力 协同 辅导 机制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