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论当前对外汉语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论当前对外汉语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3-26

论当前对外汉语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6-0204-03

  在中高级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而这个目标的达成则主要是通过对各种文学作品的学习来实现的。根据现阶段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的实际应用状况,笔者发现散文这一体裁几乎占据了各类教材的半壁江山,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散文的教学效果却并不令人满意。因此,本文在分析当前对外汉语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解决对策。

  一、当前对外汉语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与实地调查,目前对外汉语散文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留学生、教师、教材。

  (一)留学生方面

  笔者在研究期间,做了一份关于散文教学的调查表。调查对象是来自越南、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土库曼斯坦等国家的留学生,均具有三年以上的汉语学习经历。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读过散文,但只有30%左右的学生表示对散文有兴趣。他们阅读散文的主要目的是想了解中国社会文化,扩大词汇量,学习写作技巧。大部分留学生认为学习散文对提高汉语水平和语言交际能力有较大帮助,但普遍反映课堂散文教学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习兴趣,更不能很好地理解散文。为了准确把握他们对中国散文的了解程度,笔者特意设置了三道选择题。有10%的人知道朱自清,有30%的人知道散文主要是记事、写景或记人,没有一个人知道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当问及学习散文存在的主要困难时,留学生的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散文的词汇量比较大,很多词汇比较生僻,特别是一些成语、歇后语和俚语,难以理解其中的意思。有位土库曼斯坦的学生在问卷中写道:有些词语书本没有注释,没有老师指导,根本猜不出是什么意思。尤其是一些排比句,连续使用很多成语,更加难以明白。二是散文中牵涉到大量的语法和修辞问题,例如介词、副词及其他词类的使用,夸张、通感、象征等修辞方法的频现,这些都增加了学生理解散文的难度。三是中国文化和留学生所在国文化有相当大的差异,导致其对散文中的人物、情感、事件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譬如,西方的留学生很难理解《背影》中父亲和儿子的情感交流方式,也不明白《五色土》中中国人的“土地情结”与古代的“五行学说”。

  (二)教师方面

  教师教学方面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第一,教师本身的素养问题。据了解,目前高校教授留学生的师资主要来自中文系和外语系。中文系的老师文学功底普遍比较深厚,对散文的把握和理解也比较到位,但大都缺乏较好的外语基础,遇到一些需要对比解释的词汇或文化现象,难以与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沟通,因而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外语系的老师在语言上占有绝对优势,在与留学生的沟通上几乎不存在任何??题,但其文学修养却相对比较匮乏,讲述散文的语法、修辞、文化内涵等方面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所以也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第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问题。据留学生反映,散文教学普遍比较枯燥乏味,大多数老师只是一般性地解释些字词句,不太注重对情感、文化的深入解读,难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很多老师教学手段也比较单一,主要是读和背,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缺乏学习热情。

  (三)教材方面

  一是编选的随意性。现行的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普遍增加了散文的分量,有些甚至高达50%左右。但至于选择谁的散文、什么时代的散文、多长篇幅的散文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由于标准缺失,选材的科学性、严谨性当然也就成了一个问题。二是所选课文难度过大。根据笔者的统计,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中散文篇章大都出自名家之手,如朱自清、季羡林、秦牧、周作人、汪曾祺……不可否认,出自名家的经典散文的确代表了中国文学比较高的水准与成就,是向留学生推介中国文化的最好窗口,但是,名家散文一般也意蕴深厚,不了解中国的哲学历史、文化,恐怕很难真正读懂这些文章。所以,如果编选者在选择课文时只注意到了作品、作家的文学史地位,而忽略了留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那显然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应用效果。三是缺乏标注和英语译文,影响学生自学。现行教材在课文背后一般都有几个知识点的提示和练习,如关于语音、语法、较难的词汇与句式的注释等等。但由于篇幅关系,课文中大量的成语与重点词汇都没有精确的中文注释和相对应的英文译文,这个缺失导致留学生学习起来困难重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问题,目前的对外汉语散文教学并不令人满意。因此,如何从实际出发,解决目前散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当下对外汉语教学的关键所在。针对中高级对外汉语散文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提升教师自身的能力素养;编选与使用合适的教材;加强实践课教学,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只有各个突破,整体提升,才能真正提高散文教学的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对外汉语散文教学效果的策略与方法

  (一)提升教师自身的能力素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引导者的角色,他的能力素养与人格魅力常常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留学生而言,接触最多的就是中文教师,可以说,中文教师的能力素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以及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程度。所以,只有不断提升中文教师自身的能力素养,方能很好地胜任对外汉语的教学工作。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对外汉语文学课的教师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能力素养。

  1.熟悉中国文学史,有较大的阅读量,具备较好的分析解读作品的能力   目前,对外汉语散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老师重词汇、重阅读而轻文化、轻分析,把散文教学变成了一般意义上的词汇教学、语法教学,导致学生无法深入了解散文的特点及中国文化的精髓。而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有所欠缺。据了解,目前高校承担对外汉语文学课教学的大都是年轻教师,而且以语言学专业的老师居多。由于专业的差异,这些年轻老师对散文的阅读与了解较少,基本上是既不熟悉中国散文的发展历史,又不清楚中国散文的创作现状,所以,讲授散文的时候往往向自己熟悉的专业方向靠,以至于散文欣赏课最终都演变为词汇教学课、语法教学课。散文自身的美、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这些关键内容在课堂上都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那么,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呢?笔者认为必须要从加强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做起。文学课教师应该利用闲暇时间熟悉中国文学史,比较系统地阅读中国经典散文,培养与提升自己分析和解读作品的能力。只有当自身的学识修养达到了一定程度时,各种知识才会融会贯通,教授起散文来也才会得心应手、旁征博引,才能通过精彩的讲述与剖析激发起留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2.具有较为敏锐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意识主要是指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对双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即“首先包括对表面的文化现象的感知,其次是对与本民族文化有着明显差异的外来文化的感知,再次是能够理解异族文化的内涵,最后是以外来民族本身的角度去感受他们民族文化的能力”[1]。对外汉语教学,尤其是像散文这样的文学课教学,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因子。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备较为广阔的文化视野,既要熟悉中国的哲学、历史与文化,同时又要对教学对象国家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为只有充分了解了双方的文化特点、文化差异,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知道哪些话能讲、哪些话不能讲,哪些文化具有相似性可以激起学生的认同感,哪些文化具有对抗性可能带来的文化冲突。

  3.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前面说过,留学生不喜欢散文类文学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此类课程枯燥乏味,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气氛沉闷。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对外汉语教师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如,讲授《荷塘月色》《清塘荷韵》《春》之类的写景抒情散文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利用情境教学法,将学生带入一个可感可触的充满美的艺术世界,把散文中相对枯燥的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与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融为一体进行讲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掌握了汉语知识又受到了美的熏陶。而在学习《五色土》《胡同文化》《旗袍》等充满文化意蕴的散文时,我们又可以采取讲故事的方式,将中国的历史文化与课文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土地”“胡同”“服饰”这些象征中国元素的文化符号的历史变迁,让留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状,同时也了解中国人的旨趣、心理、人生观与价值观。总之,针对不同的课文,对外汉语教师应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尽量让课堂充满生气、趣味和激情,避免那种从头到尾解释词语或语法的单调式教学法,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有收获。

  (二)编选与使用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基本依据,特别是对于留学生而言,它更是接触和了解中国文学与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一本编写精当、合理、规范的教材,会对留学生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学术界虽然出版了种类繁多的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如马树德的《现代汉语高级教程》、李晓琪的《博雅汉语?高级飞翔》、肖奚强的《多文体、精泛结合?高级汉语教程》等等,但却不约而同地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如笔者前面提到的编选的随意性;所选篇目难度过大,忽略了留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缺乏应有的英文标注,影响学生自学等等。所以,如何编选合适的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挑选恰当的散文篇目,就成为留学生教学中亟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笔者看来,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编写符合实际的系列教材。具体到中高级阶段的散文教学而言,笔者认为编写体例和所选篇目应遵循以下几个主要原则。

  1.系统性、科学性原则

  高增霞在《高级汉语教材编写中的选文问题》一文中曾经指出:文学作品的选编具有随意性,不利于词汇和语言点的系统化设置[2]。针对这种编选的随意性问题,我们编者可以根据教材体例进行系统、科学的设置。例如,在安排散文篇目时,我们可以有选择、有组织地将某一类型的散文集中起来进行编写,以利于学生学习。像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等写景类文章,我们可以按照难易原则有序安排;而秦牧的《五色土》、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张爱玲的《更衣记》等文化类散文,我们则可以根据课文文化含量的深广、多寡进行合理编排。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比较系统地理解某一类散文的特征,通过不断反复、对比与延伸,对这类散文形成比较深刻的认知。

  2.适度与实用原则

  当前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散文篇目大都选自名家名作,虽然文章的艺术水准得到了保证,但留学生普遍反映难度过大。以笔者的调查为例,留学生反映的主要问题是课文理解困难和词汇量过大。应该说课文理解困难不完全是词汇量过大造成的,因为它也包含了文化背景等因素,不过词汇量过大的确是一个主因。据郭曙纶对三套对外汉语高级教材(肖奚强主编、马树德主编、郭曙纶主编)的研究,“生词方面,三套教材的生词种数的比例都太高了,超过了一半,有的甚至达到了三分之二。而且,在生词种数中,超纲词种数是丁级词种数的四倍到五倍多[3]。如此多而难的词汇,当然会影响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除此之外,留学生还普遍觉得散文的篇幅较长,长句过多,非常用词数多等等。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必须要根据科学原理与学生实际,选择难度适中的散文篇目。譬如,文章长度以3-4页为宜,每课生词量最好控制在76个以内,非常用词数每百字一般不宜超过10个[4]。在这个范围内,学生的实际接受效果普遍会好一些。   注重所选篇目难度适中的同时,我们还要兼顾实用性原则。首先,高级阶段的散文选材应尽量突出当下性,选择留学生容易理解与接受的现实生活内容,通过对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描写,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其次,从方便、实用角度出发,每篇散文后面的要点分析都应有中英文双语注释,便于留学生自行阅读与学习。

  3.活泼、有趣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崇尚温良恭俭、隐忍节制,因此虽被称为礼仪之邦,却也少幽默、欢快之趣。遍览中国散文,文笔优美者多,情韵深厚者众,却唯独幽默、有趣者寡。基于此,对外汉语教材中所选的散文篇目也大都是一副面目庄严、不苟言笑的神态。由于中国散文的意蕴与域外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有很大差异,所以造成了很多留学生不太喜欢阅读此种文体。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笔者认为有必要将一些活泼、有趣的散文选入教材。譬如梁实秋的《孩子》《吃相》《请客》;林语堂的《我的戒烟》《读书的艺术》《论政治病》;贾平凹的《吃烟》《弈人》《秃顶》等等。这些散文都是从日常生活琐事出发,却能用一种风趣与智慧察人之所未察,发人之所未发,于嬉笑怒骂中体现出人生的真谛与意义。这种幽默、有趣的文章一方面更容易激起留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共鸣,另一方面也可以展现出中国文化被遮蔽的一面,让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一个更全面、更完整的认识。

  (三)加强实践课教学,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和练习为主,比较注重汉语基础知识和中国文化的介绍。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对教师来说有一定的便利性,对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系统性,但由于课堂教学的封闭模式阻断了留学生和外界的密切联系,因此语言的实际应用和交流都非常有限,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基本停留在字面意义上。针对这个突出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要加强实践课的教学,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互相配合,共同推动对外汉语教育事业更好地向前发展。

  例如,我们在讲授介绍民俗文化方面的散文时(像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就可以采用情境体验式教学法,让留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文化实践活动来获得深刻的记忆与文化体验。作为中国最重要、最具有传统文化韵味的春节,老舍在散文中进行了细致的介绍,如包饺子、贴春联、卖年画、放鞭炮、团圆饭、守岁等等,并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或仪式,表达了中国人对美好、吉祥生活的肯定,对亲情血缘的珍重。对于留学生而言,书本上的中国春节多是抽象而复杂的,更不可能深入理解春节对于中国人的意义。但是,如果有条件让留学生参与到中国家庭的春节活动之中,让其切身感受到这一节日文化的特殊性,那么他的印象及对中国春节的理解就必然要深刻得多。事实上,除了春节之外,中国民间尚有诸多充满文化韵味或地方特色的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壮族的三月三歌圩节、苗族的苗年、傣族的泼水节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完全可以组织留学生走出校门、走出课堂,积极参与到当地的节日活动中去,课堂之外的这种实地考察与接触将比单纯的课堂灌输要有效、深刻得多。

  对于一些可以作为专题性质讲解的散文课程,如张爱玲的《更衣记》、陆文夫的《壶中日月》、杨绛的《喝茶》等,我们则可以将实践教学场所挪到一些博物馆、酒馆、茶馆进行。通过参观这些馆阁场所,具体了解中国的服饰文化、酒文化与茶文化。教师在带领学生参观的过程中,既可以简略介绍这些文化的来龙去脉,又可以讲述中国人的人格品性与这些文化之间的微妙联系,从而让留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实地考察中自然地理解与融入中国文化。

  总之,要弄清楚中国人的行为与价值观念,显然并非是坐在课堂里上几节汉语课就能解决的。它更需要我们的对外汉语教育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留学生带出课堂,带入中国文化的情境中,甚至走进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里,这样才能将课堂上习得的汉语知识真正落到实处。对外汉语散文教学其实是一个综合工程,它需要从教师、教材、教学手段等多个方面入手,切实采取符合留学生学情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才能真正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论当前对外汉语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搜索
关键字:汉语 对策 散文 对外 当前 教学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MOOC引领下中学历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
“情感过滤”假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