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 金融研究论文 >> 美国金融机构压力测试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

美国金融机构压力测试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5-28

美国金融机构压力测试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将压力测试认定为金融机构使用内部评级法的重要前提,运用压力测试来评估金融机构应对重大金融市场波动冲击的能力,美联储、欧央行和英国等发达经济体也都选择压力测试作为评估金融体系稳健性的重要手段。中国人民银行结合我国金融业实际情况,在组织推动压力测试研究与应用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并逐步把压力测试作为金融稳定评估的常规手段。本文希望通过总结美国压力测试的发展历程和对金融监管的指导作用,对我国金融机构压力测试提供有益借鉴。

  一、压力测试在美国的实践

  (一)分三阶段逐步扩大压力测试对象

  从2008年开始,美国的监管机构根据监管需要,分为三个阶段将压力测试对象逐步从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逐步扩大至包括保险证券在内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第一阶段:监管资本评估计划。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为了监测银行资本充足率,了解美国2008年末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的19家主要银行的资本情况及风险容忍度,美国财政部主导了监管资本评估计划(Supervisory Capital Assessment Program,SCAP)。

  第二阶段:综合资本分析评估。2010年,监管权从美国财政部转移到美联储手中,美联储将SCAP更名为综合资本分析评估(Comprehensive Capital Analysis and Review,CCAR)。2011年,美联储发布资本计划规则,要求总资产达到500亿美元的银行控股公司在美联储公布的压力测试情景的基础上,作出对未来9个季度的预测,用以预测金融机构未来资本短缺等问题。

  第三阶段:多德-弗兰克压力测试。2013年,美联储根据《多德-弗兰克法案》要求对500亿美元以上的银行控股公司及受美联储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多德-弗兰克压力测试(Dodd-Frank Act Stress Test ,DFAST)。

  (二)压力测试的主要路径

  压力测试遵循从情景假设、损失估计与资本规划要求的路径。一是设定情景假设。美联储一般会于每年11月15日左右公布用GDP、失业率、房价、利率、股市等压力指标来描述的基准、比较不利和严重不利三种情景假设,同时要求银行结合自身情况至少另外设计三种类似情景,并据此进行分析预测。二是压力指标是一套综合指标体系。最初只包括本国GDP增长率、失业率、房价等三类名义数据,后来又新增道琼斯指数、国债收益率、抵押贷款利率等多类数据。三是重点评估金融机构潜在损失。损失估计主要包括信用风险相关损失、市场风险相关损失、运营风险相关损失等三大类。四是根据压力测试,对满足资本充足率需要的资本(监管资本,Regulatory Capital)规模进行测算,并据此要求金融机构进行资本补充。银行需要提交为达到最低监管资本充足率要求,拟采取的实质性措施,如出售现有资产组合、发行监管资本工具等。

  (三)对金融机构压力测试做出“个性化”的调整

  美联储公布的2016年压力测试指导意见要求,将复杂性低的银行与复杂性较高的银行区别对待,根据不同银行对金融体系产生的不同影响,对压力测试做出“个性化”的调整。对于资产超过2500 亿美元或海外风险敞口超过100亿美元的银行,提出了更严格的压力测试要求;对于资产在500亿美元至2500亿美元之间或是海外风险敞口不超过100亿美元的银行,风险衡量、模型使用方面可以差异化对待,因为这些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更低。

  二、美国压力测试对金融监管的指导作用

  美国监管机构将压力测试嵌入监管流程,评估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状况,决定其资本运作规划,针对金融市场特定风险进行压力测试,并将压力测试结果作为引导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效果的工具。

  (一)将压力测试嵌入监管流程,并要求金融机构强化审慎标准

  压力测试已经成为美国监管当局的核心监管工具,美国两大监管机构(美联储和货币监理署)为提高压力测试可靠性,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治理框架,并将压力测试嵌入现场和非现场监管流程,制定《对银行控股公司和外国银行机构的强化审慎标准》,特别强化对外国银行机构及所在银行集团的延伸监管。如美联储特别要求,在美非分行资产规模在500亿美元以上的外国银行机构,必须设立中间控股公司。通过设立中间控股公司,美联储可以按规定将中间控股公司的资本隔离,以保护美国金融机构利益,降低流动性支付压力。

  (二)根据测试结果评估资本充足状况

  通过压力测试,美联储加强了对银行资本充足水平的前瞻性和综合性监管,大多数银行的资本规划和充足率得到改善,部分银行通过出售非核心资产,减少有毒资产和加强资产负债表管理增强了资本实力。例如,2009年美国财政部进行了第一次压力测试,目的是了解银行资本缺口状况,并据此分配7000亿美元救助资金。测试结果为19家银行存在746亿美元的资本缺口,财政部据此对救助资金进行了分配,此外,美国政府还要求“不合格”银行通过部分国有化、普通股外部融资和向政府发行可转换优先股等三种方式完整资本补充。

  (三)根据测试结果决定银行资本运作规划

  美联储根据压力测试结果,可以要求不达标银行限期修改资本规划,当美联储不同意资本规划时,除非美联储书面表示不反对分红,银行控股公司不得分红。例如,2010年11月美联储启动了第二轮银行压力测试,目的是评估未来两年的资本运作计划,并对未来9个季度的收入、损失和资本状况作出预测,美国四大银行中个别银行分红计划被否决。2015年参加美联储压力测试的31家银行的资本抗压能力全部达标,28家银行的资本提案获得通过,但仍有1家银行未能过?P,其增加股东分红计划仅得到有条件通过。特别是针对外国银行机构的压力测试,如果美联储不认同其测试结果,将面临以下惩罚:一是提高资产维持储备,在美分行持有的合格资产必须超过负债的108%;二是对集团内资金流动加以限制或提高分行在当地的流动性要求,在美分行和附属公司都需要持有流动性缓冲或受到流行性限制。例如,2015年压力测试中,美联储认为,两家外国银行美国子公司资本提案未获通过,在评估损失和识别风险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暂不能增加分红。   (四)针对金融市场特定风险进行压力测试

  针对全球金融市场负利率的极端情形,2016年美联储压力测试纳入了负利率这一假设因素,严重不利假设情景为:全球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美国失业率上涨至10%,美股市值缩水一半,以及短期美国国债收益率跌为负值。此次参加美联储压力测试的所有33家银行均达到或高于最低资本要求,但有两家外国银行美国子公司连续两年未能通过美联储压力测试。

  (五)引导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

  从压力测试结果对市场影响来看,美联储压力测试结果对引导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效果较好。如美联储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所作的SCAP压力测试结果公布显示,测试银行需要补充的资本远低于市场预期的资本缺口数,也在市场可承受范围内,有效缓解了当时市场紧张情绪,大幅提升了投资者信心,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初步走稳。

  三、美国压力测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根据监管需要及时调整压力测试对象

  首先,所选取的压力测试对象应具有代表性。具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资产规模应具有代表性,全部测试对象的资产规模之和应占整个金融机构资产规模的大部分,在测试对象数量、工作量及测试结果代表性等指标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提高测试工作的效率性和效果性。二是在评估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时,测试对象的资产结构及风险敞口应具有代表性。其次,应及时根据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及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状况对压力测试对象进行调整,从而准确评估和把握金融机构的风险应对能力,如美联储不断调整压力测试对象,从银行业金融机构拓展至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以适应监管需要。

  (二)结合本国实际选择压力测试指标和情景假设

  情景假设需要选取压力指标并选取合适的时间窗口,对指标变动作出预判,在同一次压力测试中设定基准、不利、严重不利等多层次的情景假设体系,并要求测试机构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自行设定更加丰富的情景假设,压力指标选取也应根据测试时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冲击类型进行灵活调整,如美联储压力测试选择了房地产价格指数。

  (三)充分考虑数据可得性和测试对象的差异性,选择恰当的压力测试模型

  压力测试模型选择应坚持监管主导和银行主导相结合,测试对象的损失预估及盈利预判均需要通过适当的模型进行,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测试对象需要将情景假设中的指标逐一对照,并最终体现为资产负债表的相应变动。模型建立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数据可得性的问题。尤其是在我国,各家商业银行发展水平不一,业务数据采集状况差异较大,模型如果太过复杂会由于数据缺失或不准确导致结果无法判断,太过简单又影响预测的准确性,损失估计和盈利预判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反馈效应、尾部风险等。

  (四)对测试不达标银行制定严格的约束措施,但不应频繁改变规则

  美联储认为,金融监管规则应保持相对稳定性而不是频繁改变,应鼓励银行风险管理能力与业务发展的匹配,面对系统性风险苗头,压力测试主要是作为检验银行风险补偿能力的工具,提示银行是否存在错误定价而导致的过度风险承担,据此对银行提出资本规划要求,而不是对规则进行频繁调整,大量临时性、应急性和碎片化的规则,不但会破坏规则的系统性,还会降低监管规则的效力和权威。

  (五)压力测试信息以适当方式披露,以提振市场信心

  压力测试的一个关键原则是可信透明,由此保证测试结果更好地为政策目标服务。测试主体及测试对象之间应保持充分沟通,测试过程及结果应以适当方式披露,当测试结果有利于稳定市场信心时,可以进行披露;当测试结果涉及到商业机密时,则应选择审慎公布,如美联储SCAP压力测试中设计到单个银行的经营细节,会影响个别银行股票价格,因此未公布具体机构的测试结果。

  四、完善我国压力测试,提高金融监管成效的政策建议

  由于我国金融机构压力测试开展时间较短,在压力测试对象与指标选择、模型应用、约束机制建立等方面还需要改进。在总结美国压力测试经验基础上,对改进我国央行压力测试和提高金融监管成效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

  (一)选择合适的压力测试模型与指标数据,使模型能够真正反映潜在的压力变化

  目前我国银行业压力测试面临国内金融市场化时间较短,数据基础薄弱等问题,可能导致压力测试模型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的外在条件变化。特别是在开放经济环境下,我国经济尚未经历一个由于外部经济传导而导致内部经济下行的完整周期,模型可能难以识别深度危机情境下的风险。同样,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自2000以来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繁荣-萧条的周期,在进行房地产市场压力测试时同样面临数据的选择问题。对此,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经验,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加入专家经验的判断。

  (二)压力测试应关注境外风险的外溢效应

  从我国当前面临的经济金融环境来看,风险因子的选择应关注国外风险,如境外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变化、人民币兑非美元货币汇率的变化以及离岸货币市场的利率、汇率变化,特别是在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离岸市场交易规模扩大趋势下,境外金融市场的风险变化很容易传导至国内金融市场,因此应将境外风险变化纳入压力测试范围,并关注风险因子的相互关联和联动效应,从而更准确的把握压力情景下金融市场的总体抗风险能力。

  (三)从静态测试转向动态测试

  我国目前的压力测试是静态时点压力测试,即压力测试对银行资产负债表以及资本充足率的影响是在当期一次性完成的,没有考虑风险积累的过程,而美国的压力测试过程中,风险因素进行传导有9个季度的窗口期。考虑到风险传导的累积和演变,应修订静态假设,实现对压力测试各类资产增速的动态事前预测,对银行的分红计划作出合理假设,根据现实情况制定压力测试窗口期。

  (四)将压力测试与宏观审慎监管结合

  压力测试作为一?N前瞻性的风险分析工具,在经济周期中利用压力测试对风险的跨行业、跨周期传染路径、风险强度与结果进行模拟测算、对逆周期调节机制和金融体系宏观审慎调控政策效果进行评估,能够提高预警和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有效性。应进一步探索将压力测试广泛运用到金融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的各环节,将压力测试嵌入金融机构的现场和非现场监管流程,充分发挥压力测试结果在人民银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 ”(MPA)中的重要作用,切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五)建立对不达标银行的监管约束机制

  我国银行业压力测试尚未建立对不达标银行的约束机制,不达标银行也无需提交改进计划,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压力测试的效力。应尽快建立对不达标银行的监管约束机制,参考美国经验,要求不达标银行修订其资本计划,包括改变分红计划、融资计划以及风险加权资产规模,完成资本计划的时间安排等,并制定对不达标行为的处罚规定,提高压力测试对银行的约束效果。

美国金融机构压力测试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论文搜索
关键字:美国 金融机构 启示 实践 压力 机构
最新金融研究论文
试论国际金融研究的新方向
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农村普惠金融思考
浅析互联网金融模式存在的安全隐患
新冠肺炎疫情下绿色债券发展
浅析影子银行的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应用模式及价值研究
数字货币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问题研究
民间金融公司风险传导机制研究
AMCs金融科技研发模式探索
热门金融研究论文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汇率对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若干启示
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几点看法
金融危机是中国的心腹大患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及战略研究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利弊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发展中间业务 提升综合实力
金融发展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