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西部族群宗教体验的生态心理学分析论文

西部族群宗教体验的生态心理学分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7-05

西部族群宗教体验的生态心理学分析

  1 刚性自然环境制约与生存策略性的信仰选择

  西部多种宗教并存,宗教氛围浓厚,这实际是地理限制所导致的文化选择。西部民族宗教的多样性是扎根于西部的地理环境多元化和社会形态多元化当中的。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种群根据其对于自然的图式认知和生存需要而选择最为契合的信仰方式和宗教体验。

  1.1 藏传佛教:最低能耗的生态环境认知与禁欲心理机制的契合性

  青藏高原上,纬度较低的藏南基本属于农业文明,这里山谷定居的历史也比较漫长。不同于藏南多少能够享受到太平洋暖流气息和横断山脉的丰富水源,藏北高原或者占青藏高原四分之三的崇山峻岭以及柴达木盆地边缘地带,土壤、气候、水文环境之恶劣,高寒气候、自然灾害多发,素有地球的“第三极”之称,高海拔使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雪和冰雹,一年中冰雹雨雪频繁。这使得农作物难以生长,同时交通、通讯又极其困难,极大地限制了其他可生存的选择。

  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确实影响到了人民的生产生活。多发的自然灾害,则深刻地影响着藏民族人与自然的关系。严峻的生存环境需要的是忍耐、克制、淡化苦难以及高度禁欲的心理机制,对这种环境的图式认知就决定了需要发展出一种消耗最节约的方式来保持代继生存的延续,藏传佛教信仰恰好符合这种心理机制的需要,具有这样的世俗功能和节约理念。这是由于佛教既坚持禁欲主义,又是出世的宗教,已然把生存资源的消耗降到了最低点;同时,藏传佛教虽然有诸多教派,但最终都让位于黄教,而黄教最突出的就是其苦行的修炼方式,可以说是最严格禁欲主义。

  1.2 西北伊斯兰教:恶劣境遇下的社会支持寻求与组织成本核算

  从自然条件来看,我国西北地区虽然幅员辽阔,但地形地貌十分复杂,到处分布着山地、高原、沙漠和戈壁等,自然地理环境十分恶劣,这里的很多地区植被稀少,生态链条脆弱,水土流失、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和荒漠化现象十分严重。虽然西北地区地域辽阔,土地类型多样,但是由于干旱缺水,生态脆弱,加之地质情况复杂,因而实际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广袤的西北地区以荒漠为主,而且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蒸发量大,这使得这一地区的水资源常常入不敷出,水资源形势不容乐观。

  在缺水的西北高原区域,种群的第一个选择就是围绕适宜生存的绿洲形成定居,或者选择沿河而居。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山脚下、柴达木盆地的周边,就形成了这种环状或条状的绿洲生存带;天山以南和昆仑山以北之间的塔里木盆地或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也由汲取山体水源而形成的绿洲产生了居住文明。而在天山以北,由于纬度太高,生产困难,大多牧民逐水草而居。沿着相似的维度,由西向东,在内蒙古也存在着曾经非常强盛的牧业文明。

  从某种程度上说,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恶化与该地区伊斯兰文明的传入几乎是同步的。穆斯林主要来自于西方阿拉伯半岛伊斯兰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和战争移民这两种流动方式的东扩。西北自古是兵家必争的战乱之地,加之生存环境恶劣,想要在零散的西北社会中将社会组合起来,必然须采取最低成本的组织形式和认同点,而西北之所以选择伊斯兰教,是因为其组织成本最低,基本就是一种半军事化的社会、信仰组织,具有公共组织的性质,可免去在信仰之外去谋取自上而下、外部移入的制度进行社会组织。穆斯林的宗教仪式非常容易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其礼拜频率、婚姻制度等都有此功用。中国穆斯林甚至有教主崇拜的宗教特异性,虽然《古兰经》不允许有任何形式的物象崇拜,不允许有人代真主说话,但在回族、维吾尔,阿訇都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具有社会组织的凝聚力,是具体的社会组织者,甚至由此导致社会阶层化,形成了一定的教权等级和教权组织,从而使得社会管理成本更低。

  1.3 西南少数民族信仰:地理隔离与封闭性信仰

  藏传佛教与西北伊斯兰教这2大板块的信仰,在版图上几乎占据了中国国土的1/5。还有大约20%的国土生存着众多的小块民间信仰区域,这是一种独自发展而又相互借鉴的不同层级的本土信仰形式。

  横断山脉导致的南北走向的众多河流,从寒带一直延伸到了热带构造了中国西南的人口居住地――云贵高原直到广西的丘陵地带。该地区水土肥沃,土地的产出、品种和产量都符合由北向南激增的阶梯型变化规律,形成了生存样态极多的农业社会,我们称之为“多民族、多信仰”的西南区域。

  西南南北水文流向的特点,造成了沿河而居的自然耕种类型样式多变,由此西南地区产生了不同样态的生产方式。西南复杂多变的地貌特点又具有一种割裂性,将其范围内的居住空间切割成小块的封闭性地域。这种由于地理环境造就的相对封闭性,使得该地区自古以来就缺乏国家层面的一体化整合,留下了自行发展的制度空间,在相对自给自足的社会空间形态就形成了不同?N类的民间信仰样态。

  本文所说的三大信仰板块只是从大多数地域和人口汇聚成的主流信仰群来加以界定的。可以想见,在开放系统下,这种信仰状况必定是人类贸易活动、交流、战争、移民、通婚,制度的统一和分离等长期历史原因所最终导致的结果。所以说,此处的地理决定论指的是类型化的地理决定论。   总体而言,信仰最终是由当地的居民、社区和家庭能否长时期持续而加以选择的,还是有一个比较间接的宏观因果关系。地理环境决定他们的生存状态、规模、生活生产方式,而这些人类基本要件又决定了精神生活的选择,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类型化的地理决定论可以解释信仰群的选择缘由。

  2 信仰对生态环境“神圣化―妖化”的内涵赋予

  西部族群常常用图式化的方式去处理大量的信息。图式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有助于他们快速而经济地处理大量信息,从而获得有效的推论。西部族群在以自然环境为依据选择了宗教信仰类型,并且从宗教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信仰结构和宗教体验,这一心理真实支配着他们的日常行为和精神生活,又反过来神化或妖魔化了自然环境。不仅自然环境,凡是西部民众日常接触到的客观现实都被宗教化、神圣化。而这种图式认知过程存有一个目的,即教义核心象征性表达,力图表现出善恶分野、灵魂不灭的循环世界。

  西部三大信仰样态都存在依据信仰图式将自然神圣化的特点,以藏传佛教为例,阐释自然环境的神圣化。

  藏地生活的人们常常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把他周围的生活世界神化或者妖化。在他们的眼里,渗透着最为纯粹的万物有灵的特征,不同的山山水水,有凶有吉,有着不同的含义。

  高原上的湖泊被视为圣湖。当雄县的纳木措湖,藏区最大湖泊,我国第二大咸水湖,被当作天宫神女的宝镜。玛旁雍措湖位于普兰县,是圣湖之王,是胜乐金刚赐给人类的甘露。圣者米拉日巴曾在此湖从事过法事。浪卡子县的羊卓雍措湖与上述两大湖泊被称为“三大圣湖”。

  在信仰的影响下,万物皆圣,不可污渎。藏区成了神圣化的自然生态圈。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居住形式,千百年来不受代际扩展干扰,神山、神树、神湖,西部诸多民族都把这些与其共生的资源,不仅视为同类,甚至视为比他们更高的位阶。他们普遍认为人在生态中应该保持着谦卑,而不是控制、改变、和占有。

  3 宗教体验的环境隐喻类比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古德曼认为,学习是构建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之中,而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构建新的理解。西部族群社会知觉的基础是被认知事物本身的属性,但认知者的主观因素(宗教体验)也会对社会知觉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进行社会知觉时,宗教信仰体验会对新觉察到的信息会起引导、组合的作用。人们对于自然中形态、变化没有按照表象来记住客观事实,而是把事实同化于他们所具有的带有的信仰特征的宗教体验中。人们改变对事物的记忆来使它们和它们的文化准概念一致。人们对事物的“改编”反映了人们的文化理解。

  这种对万物赋予特殊意义的做法实际上是宗教体验下一种神化思维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在想象的幻化中,根据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或者属性,将这种事物在信仰认知和宗教体验下进行整体模比的隐喻类比方法,神化后建立起来的事物和某种神圣物体联系起来的做法,是把想象或幻觉与事实融混在一起。这种通过神化所建立起来的虚拟的,神圣的系统,把人们的信仰具体化了,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经人自身认知主体自觉的进行神化思维,再来观察社会这个最大的文本,万物间都有了具体的、实在的含义。这种意义的真实性是不需要进行验证的,人民本能的信以为真,不需要任何怀疑。置身于这个语境的人们,不自觉的摆脱平常理性的束缚和思维定势,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超越现实世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和空间,寄托著自己的信仰。通过这种方式,把有限存在的人和超人性存在的神联系并结合在一起,寄托了人们的宗教情感。

西部族群宗教体验的生态心理学分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族群 心理学 宗教 生态 西部 体验
最新心理学论文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利用心理学理论提高税收管理与服务效应的研
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心理因素及对策研究
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
数学在心理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心理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探索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策略
浅析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
网络暴力游戏成瘾的心理机制探析
幸福能力培养的内容探析
热门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原因分析
浅析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及其调适办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大学生择业受挫与应对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
青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