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试论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功利化问题及改进对策论文

试论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功利化问题及改进对策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7-18

试论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功利化问题及改进对策

  学风就是指学校风气,主要通过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几个方面体现。良好的学风通常是评判一个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依据,学生在好的学风环境中更能专心学习知识。高校本着育人为本的态度,着重培养学生勤思考、善判断的能力,努力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目标、有纪律、有道德的社会公民。高校学风建设对学生有着深入灵魂的影响,这些影响在将来会对学生各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指导,是学生在未来发展中的指路灯。可是近年来,随着经济政治各方面市场化发展,高校的学风建设也遭到了新形势下的冲击,功利化思维逐渐入侵高校学生的生活和观念中。功利,一词来自于以边沁(Jeremy Bentham)为代表的功利主义学派。功利主义的最大特点,是在人类趋乐避苦的自然属性中寻找道德行为的动机、标准和终极目的。功利主义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追求快乐和幸福,追求功利就是追求幸福。后来也有哲学家认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合理追求个人利益是功利主义的精髓。如何避免高校学风建设功利化,成为当前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功利化学风在高校的表现

  功利化这一理论应用到当今高校中,大学生通常会忽略合理追求中的合理,一味追求个人利益, 在不断追求功利中找寻自身价值。如此一来功利化问题在高校学风建设中逐渐突出,高校学生追求功利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

  (一)对待专业功利化。高考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多少的标尺,那么高考之后对于学生选择专业又是以什么作为衡量的标准呢?在报考高校的学生中70%以上的学生会关心他所报考的专业未来发展的前景,以及未来市场的需求量。就业前景直接决定学生对该专业的热爱程度和报考程度,也就是说只有不到30%的学生会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从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政策后,法学成为高考学生所报专业的热门选项,即使法学的录取分数线一再升高,可是依然没有降低学生选择的热情,许多学生依然是挤破门槛也要报考法学专业,难道这真的是因为他们有多么痴狂的喜欢法学吗?显然不是,或许很多人在报考之前根本就不清楚法学到底学习什么,只是为了毕业后能有一份高薪稳定的工作,专业的价值以日后能为自己谋得多少福利为审核依据。

  (二)对待分数功利化。即使是高校学生也难以摆脱分数带来的情绪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学生不再是纯粹的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而是为了拿到更高的分数和绩点,在来年奖学金的申请中有更加优越的条件。分数往往是得到奖学金的最好筹码,所以每逢期末考试时,通常会看到平时不怎么学习的学生会通宵达旦的挑灯夜读,而且还会提前向高一级的同学打听老师考试的重点,以及大致常考的知识点,这难道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吗?比起知识而言,学生更注重的是成绩上的数字,考试会考的就学,不考的就不学,以分数物化学生是如今高校出现的普遍问题,学生在一味追求分数中迷失自我,很难反思自己到底真正想要的是分数还是知识。

  (三)对待老师功利化。据某高校老师反映,学生对待老师过于功利化,?W生平时不努力学习,在快要临近开题的时候就会找负责给他们开题的老师修改论文,开题过后便杳无音讯。而且更有学生在开题受到质疑时会道出是某某老师让他这样改的,事情成功,是他自己的功劳,事情失败,就成了别人指使,不肯承担责任,遇到不利于自己的事就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就老师而言,对学生也仅限于上课时间的义务,老师帮忙并不是老师本就该这么做,而是出于对学生的理解,老师这样做了没有得到学生的感恩,反而遭到了埋怨,学生这样的行为就是功利主义中典型的过分追求自我幸福的体现。

  (四)对待职位和入党功利化。班委是班级中一群领导班级、组织班级活动、为班级服务的人,每年也会有一次班委的竞选活动。而竞选出的班委也可以在年末时加发展分,这就导致了一些学生在选上班委后并没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就某一高校的某班长,在专业老师要求学委给班级分小组,以便于小组学习,学委先让大家自由组合后发现出现了能力强的同学和能力强的同学组合在了一起,为了公平起见,学委就自行拆散了一些实力较强的组再重新组合,这引来了班长的不满,强行保留他那一小组的成员。在全班同学都做出让步的情况下,班长的行为显得突出,他并没有意识到作为班长的服务意识,一定程度上只是想通过担任班长拿到发展分。同样,对于政治问题的入党情况上,学生把入党当成了未来个人政治发展的手段,在问卷调查中,36.8%的学生是为了就业和未来发展,不是为了信仰而入党,只是为了入党而入党。

  (五)对待善行功利化。高校除了教学和科研之外就是向社会提供社会服务,学校会号召志愿者积极报名参加志愿活动,也会给学生加上相应的志愿时长,而且规定要达到一定的志愿时长才能毕业。这就导致学生在志愿活动中,只是为了拿到时长,而不真正的付诸服务行动。学校服务社会的初衷未达到,学生也未能达到锻炼的效果。学生对于服务社会的意识浅淡,对待志愿活动提供的锻炼机会也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硬性规定的指标。有目的的完成志愿活动,隐形中也给社会带来了道德负担。

  二、功利化学风在高校形成的原因

  功利化思维在大学生中蔓延,原因是来自多方面的,多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都发生了曲折。高校功利化学风形成的多方推动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层面影响。从1990年开始,高校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赶上高等教育的列车,也就意味着大量学生涌入高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有较大差别,学生自身素质也参差不齐。国家发展要求高校培育高素质人才,这一变化势必会让高校的工作变得艰难。为了更好落实国家政策,学校采用奖罚体制管理学生,在这种奖罚制度的指引下,学生逐渐变得越来越功利。此外,我国目前仍然未从应试教育成功转向素质教育,高考仍然是我国选拔人才的标准。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导下,高中老师以每年考上多少学生,有没有状元为学年审核的一项重要指标,这导致老师把奖励与分数直接挂钩,长期以来促使功利化思维植根于学生心中。   (二)社会层面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是当代社会价值观的“晴雨表”,总是表现为与当时社会价值观相吻合,社会躁动不安的氛围是学生相应价值观形成的有利推手。从1994年起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开始,我国的各方面都逐渐步入市场化的大门,知识和信息技术起决定性作用。知识和信息技术主要通过人才操控,在此情形下人才市场化是不可避免的,社会越来越重视学生学历以及大学期间的在校成绩,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以至于学校中成绩越优异的学生在未来发展中所能享受到的社会服务和选择也就越多,学生相互争夺表现,逐渐变得功利。

  (三)学校层面影响。处于当前我国应试教育的国情下,小学、初中、到高中,学生最刻苦铭心的记忆就是读书、作业、考试、分数。学校一成不变的用成绩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每年会从班级里评选市级“三好学生”,还有其他优秀奖励等等,但是不管是什么奖励的评选,都是以学习成绩好坏作为唯一参考标准。即使学生通过了高考进入大学,但学生早已被功利化思维腐蚀,高校从高考中选拔的也正是成绩好的优等生。高校为了自身的影响力也会通过奖学金等鼓励学年度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学校只关心成绩,教学生如何拿高分,却不教学生如何思考。此外,老师处于体制内,又迫于学校对教学质量提高要求的压力,想方设法鼓励优生奋进,给优生更多优先选择的权利,小到班级的坐位都会按照成绩安排,这无疑是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分数而不是知识的竞争中去。

  (四)家庭层面影响。上一代的一言一行会时时刻刻的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中国的家长有一个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子女就应该读书才会有出息,只有通过读书才会光耀门楣。这本是好事,但在他们心中读书不仅仅是读书,读书的多少与成绩的多少是对等的。而且更有家长会乐此不疲地拿自己孩子的分数与别人家孩子的分数做比较,得出的结论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更好,家长为了平息自身的心理落差,会一直给自己的孩子灌输成绩至上的理念,从小到大,他们的孩子一直深处这种父母教导式的功利化环境中。

  三、高校学风建设的改进对策

  在功利化学风影响下,学生不为自己能够学到知识而高兴,都陷入了一场疯狂的成绩比赛中,学生即使得到了第一名,多的不是知识,而是压力。高校作为向社会不断输出新鲜血液的基地,良好的价值观导向对学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蔡元培先生说过,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高校要求学生认真学习,不能只求分数,要以提升自身气质为目标。此外,高校应不断加强学风建设,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修养。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寻求改进对策:

  (一)建立合理的评价方式。众所周知奖学金是高校为了奖励每年考试成绩优异,学分绩点较高的学生设定的奖项。最早设立奖学金的本意是为了鼓励学生多学习,但后来却逐渐在学生心中转变成为成绩等于金钱的价值观念,这无疑是让学生一切“向钱看”。目前高校有一项特别严厉的校规,学生考试期间杜绝作弊,一旦被发现,就会与大学学位证无缘。那么高校为什么如此重视这一项呢?其实不难发现,学校以学习成绩和学分来评判一个学生是否优秀,这一优秀的评定直接与奖学金挂钩,所以,有的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不惜剑走偏锋,想通过作弊来获得高学分,高绩点。除了作弊争夺奖学金外,在每年奖学金的评选中,一个班原本和睦的同学总会争得面红耳赤,在某一高校的老师感慨大一的班级学生相处是比较和睦的,到了大二以后便会因为奖学金的问题,同学之间互相猜忌,互相揭底。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只会变得越来越自私,越来越功利,这样,不仅仅是学校,就连社会也会向着功利的方向发展。因此,学校的学习、研究氛围不能受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所影响,不能一切只以金钱来衡量。取消分数与奖学金的直接挂钩后,可以通过评判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奖励学生;也可以将奖励钱换做其他的东西,如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等。

  (二)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老师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性格,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其性格、观念等都会和他的老师趋于相似,老师在给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会给学生一定的心理暗示,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基于这一点,高校应该要求老师将学术的思想传授给学生,而不能指导学生一味的“向钱看”;同时,也应教导学生学会奉献的精神,而不是一味的索取。只有通过老师正确的价值引导,才能重塑起学生心中积极奋学的世界观,从而突破高校功利化学风蔓延的瓶颈。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如今高校培养人才以社会需要作为标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会努力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社会以学生的在校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的能力,所以高校自然就会偏向对学生成绩的重视。高校应该与社会达成一个共识,评判一个学生的能力如何不单单只靠学生在高校的成绩单,而应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估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力。这样既可以避免了高校培养只懂纸上谈兵却缺乏实践的学生流入社会,也可以让学生不再过分注重成绩单上的数字,踏踏实实的读书,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硬本领,不断完善自己,成为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的基石。通过这种方式,高校功利化学风也会得到一定的净化,高校的学风建设也就少了一个难题。

试论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功利化问题及改进对策

论文搜索
关键字:功利化 学风 功利 对策 当前 高校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