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目的观演变及启示论文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目的观演变及启示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7-20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目的观演变及启示

  引言

  现如今,教学教育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跟随时代的特点及需求语文教学课程标准与时俱进不断做出调整,而部分教师并没有对课程标准进行详细解读,对语文教育的目的也没有落实到实处,使课程标准形式化。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影响着教育目的的实现,为了使语文教学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向科学方向迈进,应提高对课程标准的关注和教育目的观发展的研究。

  一、语文教育目的观的演变过程

  (一)语感中心说

  叶圣陶、夏丐尊、吕叔湘等前辈早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就对语文教学的语感问题进行过研究,除此之外很少有语文教学者关注过语文语感的培养,没有对语感进行足够的重视,仅仅将它作为语文阅读的元素之一来看待。直至20世纪末,王尚文和李海林为代表提出了 “语感中心说”,王尚文针对传统的将语文性质定义于工具、知识的观点进行质疑,以语文能力的获得为依据提出语感才是语文学习的重心。他指出语感是语言的内在情感表达,可以体现人的心理变化,伴随着人的生活、生命的进步,语言也随之共同进步。语言与语感的主要区别在于语言是外在的,通过语言进行交谈、沟通;而语感是内在的,是语言的深层表达,存在于思维中,受思维活动的影响。语文教育应当重视语感的培养,通过加强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练习,来增强语感,潜移默化地使思维能力得到提升。王尚文对“工具说”和“知识中心说”的质疑,主要目的就是主张提高对语言的重视程度,即“语感中心说”。语感的提高有助于学生阅读名著时对深层含义的理解,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升。王尚文认为,语文学习的核心就是语感的学习,良好的语感是进行语文学习的基础,教师要指引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从听、说、读、写等方面进行语感的培养。目前,已有不少学者认同语感在语言中的重要作用,不支持将语言定义为工具的传统认知,在心理学层面对“言语”和“语言”进行了区分,前者包含了人的思想情感,是语感的感知对象。两人所推崇的“语感中心说”给语文教育的发展开阔了空间,吸引了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从事对语文教育的研究,促进了语文教学的科学发展。但是,他们的观点还不够完善,在某些层面略失偏颇。比如新课程标准规定语文学科为人文与工具的统一,这一观点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肯定,他们在这一点上就有所出入。

  (二)语用说

  20世纪初,侧重语言认知表达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由瑞士语言学家提出研究,索绪尔被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他对语用学的研究较为深入,认为动态语言下言语主体对语用意义的表达即为语用学,其研究方向还包括语用变异条件和意义的实现。总之,包括了多种研究层面的语用学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吸引了诸多语言教育工作者的研究热潮。广大研究者虽然对语用学的看法有出入,但均明确了语用学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表明了自己对语用学研究的态度。2004年潘新和出版了极具影响力的《语文:表现与存在》一书,在书中表达了教学论中语用学的应用。他认为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中,教学规范的表现本位比阅读本位有更重要的作用。书中对胡适和黎锦熙先生进行了介绍,这两位先生开启了表现本位的研究先河。他们提出了表现本位的教育思想,但是并没有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认知还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上。在此基础上潘新和提出了自己对表现本位的理解:一种具有理论自觉,建立于人言语生命意识和成长层次上的认知。他对阅读本位的观念进行严厉批判,从根本上不认同阅读本位的语文教学观,这种观念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观念。潘新和的观点对语文教育目的有很重大的意义,但是遗憾的是他的观点大都只是理论层面的,对本位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没有提出现实措施。21世纪的中国语文教学面临着教学瓶颈,语用学说的提出为语文教学开拓了发展空间,提供了新的视角。然而诸多一线教育人员未能认识到语用的重要性,未能在实践中应用这一理念,阻碍了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语文素养论

  “语文素养”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00年修订的试用版(语文教学大纲)中,随后几年陆续有相关权威研究机构将语文能力的名称经过推敲最终定义为“语文素养”。明确了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其中2001年制定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指出,该阶段的语文课程,务必要以语文素养的培养作为基本理念,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高中新课标中也对语文素养的要求有所提高,增强语文教学的育人性能。“语文素养”这一教学要求贯穿各个阶层的语文学习,推动了语文教育界对此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诸多问题,大部分研究都不深入,仅进行表面理解,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但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这给研究界带来了新的动力。广大语文教学研究者已对其重视,即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来使语文素养的理解更透彻,以便在实践教育中能更好地应用。目前,语文教育目的观研究范围广阔,也更加深入,已有良好的开端。

  二、现代语文教育目的观的启发

  (一)现代语文教育目的观的特点

  现代语文教育目的有了明确的方向,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指出了语文教育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对培养前景也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自新的教育大纲颁布以来,明确了我国对有一定程度文化素养的新青年的需求,确立了以此为目标的教育目的观。注重学生个体发展,多方面协调、均衡发展是语文教育的内质。

  (二)现代语文教育目的观的原因分析

  中国教育在发展中曾受到“文化大革命”的重创,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随着文革的结束,教育重心又回到了城市和高等教育。特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成为国家工作重心。80年代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有纪律的“四有人才”。到了90年代,“素质教育”成了教育的风向标,改善了应试教育带来的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受不同时代政治经济等方面影响,教育理念在不断变化,语文教育也随之科学发展。   (三)教育目标的规划

  规定在某个时期内教育发展的总体方向为教育的总目标,教育总目标的指导精神称之为教育总精神,其影响着各学科的教学进程,也包括语文教学。所以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观同样受到教育总精神的指导,亦受到教育总目标的制约。70年代末,关于国家教育的问题研究指出教育的重心是要提高教学质量,紧抓中小学教育,从小打好学习基础。当时邓小平就提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的观。所以在70年代末教育工作重心就是发展社会主义,语文教育目的观也受教育总目标影响按照邓小平的指示进行改变。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正式颁发,对21世纪的教育总目标进行部署,规定“素质教育”的指导地位,再次指引语文教育的教育目的观。

  (四)语文教育发展前景

  学科发展过程中,自身发展规律会对其造成一定制约,语文教育也不例外,由此前对语文教育目的观成因的分析,我们了解到语文教育演变的原因之一就是其本身的发展规则。至20世纪末,我国已经先后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在21世纪初,明确了语文教育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多方面平衡发展的语文教育目的观。随着时代发展,语文教育目的观随之不断变化,结合语文教育的本身发展规则,在起伏中不断前进,其教育任务十分重要,完成过程更是艰巨。

  (五)教育理念发展前景

  世界处在不断地变化中,事物在融合其他相关因素的同时不断发展,有发展就会有变化,其变化因素有内因、外因之分。外因主要受国内外教育理念的影响,比如90年代,受到的最大影响就是“应试教育”的阻碍。应试教育的教育形式是将考试作为教学中心,一切的学习都为考试服务,造成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偏向死记硬背、题海作战等方向,影响了综合素质的发展。为了对这一错误进行纠正,教育目的变化为“素质教育”,这一教学理念与应试教育相对,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是其内在本质。要高质量地完成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要做好教学工作中的全面教学,面向对象为全体学生,不能按成绩分级区分对待,同时还要促进学生全方面协调发展,避免应试教育只注重考试结果的错误。由此可见,现代语文教育目的观深受不同教育理念的影响。

  结语

  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指导思想和教学精神都要依托于语文教育目的。对语文教学成果的评价,应当制定一个客观的体系,以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标准的制定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考察语文教学的效果有没有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目标,这一目标就是语文教育目的观的主要体现。语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目的观演变及启示

论文搜索
关键字:语文教育 中国 启示 语文 目的 现代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