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动力、障碍及对策研究论文

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动力、障碍及对策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7-27

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动力、障碍及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8-0049-03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做出了“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决定,同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明确提出“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实行转型”,同年4月25日178所普通本科高校发表《驻马店共识》,积极响应转型号召。因此,包括民办本科高校在内的地方性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一、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动力

  (一)外部驱力

  1.转型发展是适应“中国经济升级版”对人才需求变化的迫切需要。近几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大转型、大升级的战略机遇期,转型升级是时代的主旋律。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6.1%,人均GDP达到5.2万元,约合8016美元。在这一发展水平下,需求侧将出现消费升级,并将驱动供给侧产品升级换代,进而要求生产制造端的转型升级。这就需要足够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这一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为包括民办本科高校在内的全国地方性本科高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对其三大职能,尤其是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民办本科高校必须不失时机地转型发展,着力培养大批适应和引领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总之,我国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客观需要。

  2.转型发展是积极应对生源质量逐年下降的客观

  要求。根据叶欣茹的预测,在2008年之前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量逐年增长,2008年达到峰值12539.65万人;此后逐年下降,到2019年下降到谷底6888.41万人,仅相当于2008年的54.93%[1]。与此相对应,2008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到峰值1050万人,此后逐年下降,到2013年下降到912万人,虽然2015年小幅反弹至942万人,但仍难重返高峰。而在1998―2015年间,我国高校数量从1022所增至2414所,高考录取人数从108万升至700万,高考录取率也从34%升至7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5%升至40%,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后期阶段。这意味着接受高等教育的门槛大大降低,客观上造成生源质量下降。众所周知,民办本科高校处于我国本科教育的最底端,且“性价比”较低,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生源质量的下降尤为明显。此外,因材施教的基本教育理念决定了,对民办本科高校的绝大部分学生而言,以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模式是不适合的。因此,民办本科高校必须根据生源质量下降的现实,及时转型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3.转型发展是国家高等教育政策调整的必然结果。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外延式发展阶段,二是内涵式发展阶段。

  第一??发展阶段:外延式发展阶段(1999―2014年)。其本质特征是以“扩招”、“升本”为标志的规模扩张,根本目的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阶段快速进入“大众化”阶段。如前所述,经过十多年的迅速“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非常庞大,位居世界第一,已进入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而且在未来几年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但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是大学生就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的严重错位。要解决这一难题,根本的就是要改变我国高等教育侧重于外延式扩张的发展模式。

  第二个发展阶段:内涵式发展阶段(2014―)。其本质特征是以“转型发展”为特征的结构调整,根本目的是通过“供给侧改革”,促进高等教育“提质增效”,更好地发挥高校三大职能。2014年我国高等教育基本政策出现了重大调整,决定“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意味着民办本科高校的外部政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政策调整的必然要求。

  (二)内生动力

  1.转型发展是加强内涵建设的必由之路。对高校而言,内涵就是指学科专业发展水平、学生培养质量、科研成果层次和服务社会能力等;外延就是指教学的各种硬件设施、招生规模、发展速度、学科专业宽度等。

  对民办本科高校而言,内涵建设最主要的就是特色建设和品牌建设。民办高校要建设特色和品牌,就必须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作为地方性高校,民办本科高校的比较优势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因此,民办本科高校只有转向应用型,才能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搞好内涵建设。

  2.转型发展是解决“就业难从而招生难”恶性循环的根本措施。许多民办本科高校模仿传统老牌高校,导致方向不明确、定位不清晰、比较优势不彰显,最终导致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低。根据《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从就业率来看,高职大专院校最高,为89.4%;其次是重点大学,为86.5%;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排第三,为80.6%;普通本科院校最低,为77.7%;从就业质量指标―平均起薪来看,重点高校为5571元,一般本科院校为3944元,高职院校为2597元,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为2993元[2]。因此,我国民办本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较为突出。

  当前,毕业生就业已不单纯是就业问题,而是一个影响甚至决定民办本科高校 “生命线”――招生的重大问题。河南省已出台以就业率定学校招生指标的政策。因此,对民办本科高校而言,就业将强烈地影响招生,进而影响学校声誉,最终又影响就业。为此,民办本科高校必须适时转型,加强产学融合,打破“就业难从而招生难”的恶性循环。   3.转型发展是三大职能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三大职能协调发展要求民办本科高校必须转型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职能。大部分民办本科高校在职能设计上往往模仿公办高校,强调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的“高大上”,而忽略科研成果的应用、人才培养的地方适用性和服务地方的能力。这必然导致民办本科高校在竞争中淹没自身特色,丧失比较优势。因此,民办本科高校要积极谋划转型,使三大职能回归“应用”本位。

  4.转型发展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结果。根据行业生命周期理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行业已走过了草创期,目前大部分民办本科高校已进入成长期的中后期,数量和规模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因此,民办本科高校应主动树立“供给侧改革”思维,突出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积极对接地方经济社会需求,提高高校―产业、专业―职业、能力―岗位的匹配度。因此,转型发展是我国民办本科高校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自然结果。

  二、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障碍

  包括民办本科高校在内的地方性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也符合分类办学的教育规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多元办学要求。但这次规模巨大、影响广泛的高等教育改革探索仍需解决以下几大方面的问题。

  (一)高校

  目前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民办本科高校自身仍存在一些制约转型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转型认知不到位、师资队伍不匹配、“三实”条件不具备等问题。

  1.转型认知不到位。面对转型发展这一重大课题,民办本科高校内部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有的高校认为“转型就是‘本降专’”;有的高校认为“转型就是转成高职”;有的高校认为“转型就是自讨苦吃,瞎折腾”;有的高校认为“转型不宜急,先等等看”;等等。而且个别高校的转型动机不纯,是为了获得政府拨款和政策支持,而后是否真正转型未可知。因此,统一思想、端正认识是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基本前提。

  2.师资结构不匹配。民办本科高校转型的关键在于师资转型。目前,民办本科高校的师资结构普遍存在重学历、轻能力,重职称、轻实践的不良倾向,这与转型发展要求相去甚远。然而,民办本科高校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和人事管理等方面的束缚,限制了教师与企业、社会之间的联系,加之民办高校在人才争夺战中的先天劣势,使得“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困难重重,直接制约着转型发展。

  3.“三实”资源不充足。民办本科高校要转向应用型,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巨额投入支撑“三实”教学(即实验、实训和实践)。而目前大部分民办本科高校普遍处于基础差、底子薄、经费来源单一、财政支持缺位的窘况,在“三实”教学设施建设上,甚至无法与高职高专相比。因此,民办本科高校须补上“三实”资源缺口,为转型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保证。

  (二)政府

  国家对地方性高校转型确定的总基调是“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个方向是正确而审慎的,也是符合教育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但需注意的是,在执行过程中,其中的“引导”易异化为“要求”、“强制”等简单的行政命令,导致一哄而上,因此须防止转型发展从一种趋同异化为另一种趋同。另外,相关主管部门的职能转变还不够彻底,仍存在管得过多过细的现象。

  (三)社会

  社会公众、考生、家长、在校生、用人单位等有关各方的成才?^、人才观仍存在刻板现象,阻碍了民办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目前,社会上仍普遍存在重学术型人才、轻应用型人才,重白领、轻蓝领的不良现象,普遍存在“不上重点大学是不成功,上应用型本科大学更是失败”的错误认知,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仍存在人才高消费现象。这些刻板的成才观、人才观影响了家长和考生选择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包括民办本科高校在内的地方性本科高校转型的积极性。

  三、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对策

  (一)高校视角

  1.端正认识,明确自身定位。转型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就外在环境而言,是民办本科高校必须积极应对的一项重大课题;就内在逻辑而言,更是民办本科高校实现二次创业的宝贵机遇。

  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民办本科高校要做好顶层设计,明确自身定位。顶层设计的关键在于: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3],并最终体现在学校定位上。定位是指民办本科高校通过对自身的产品、服务或形象进行特别的设计和塑造,以在目标“顾客”(生源和用人单位)心目中占有一个独特而有价值的位置的行动。根据“两层次,五要素”高校定位系统理论[4],民办本科高校定位包括两个层次:战略定位和战术定位;五要素:战略定位中的方向目标定位和类型层次定位,以及战术定位中的学科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服务面向定位。民办本科高校定位决定着其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因此,做好顶层设计,明确自身定位是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首要任务。

  2.优化师资结构,师资队伍转型是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根本支撑。因此,优化师资结构,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基本路径有两条:其一是内部培养,其二是外部引进。第一条路径主要是着眼于存量挖潜,为此需打破学校与企业、社会之间的藩篱,改革人事管理,创新考核方式,鼓励教师走出去。第二条路径主要是着眼于增量补充,其来源有两种:其他高校和企业。需特别注意的是,从企业引入的人才往往强于实战,弱于理论,需谨慎考核其能否满足规范教学之需。

  3.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三实”教学。民办本科高校要转向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足够的“三实”条件做支撑,因此,大量的经费投入是必不可少的。但如前所述,民办本科高校普遍基础差、底子薄、经费紧,低成本发展导向使得“欠账”较多。因此,民办本科高校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弥补“三实”短板,为转型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至于“三实”条件建设的资金来源,一是学费;二是银行贷款;三是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如专项资金、贴息贷款、生均拨款,或专项奖励、专项补助等,目前,京、沪、渝、浙、江、粤、陕、鄂、豫、川、云、黑、蒙、鲁等相继出台了民办教育专项经费扶持政策;四是社会和校友捐赠。其中,学费是绝大部分民办本科高校“三实”条件建设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来源。   (二)政府视角

  各级政府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尊重民办本科高校办学自主权,充分发挥政府对其转型发展的“引导”和“调控”功能,充分发挥考生选择和人才供求机制对民办本科高校的扶优汰劣功能,充分发挥民办本科高校体制机制灵活、市场意识强烈的优势,避免采取强制性的行政命令,以免导致一哄而上和转型趋同。在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要为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二要“放开该放的”,充分发挥“?o形之手”――市场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三要“管好该管的”,科学运用“有形之手”――政府对民办本科高校的规范和引导功能;四要“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对转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脱离实际,一哄而上的不良现象要及时纠偏;五要设立转型发展专项资金,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充分发挥财政扶优淘劣的功能。

  (三)社会视角

  广大的公众、考生及其家长、在校大学生、用人单位等各个利益攸关方都要努力树立科学的成才观、人才观和用人观。全社会要努力改变“唯有名校方能育才”的狭隘成才观,积极树立“处处都能造才、人人皆可成才”的成才观;要努力树立“不唯学历唯能力,不唯出身唯本领”的人才观,积极构建多层次、多维度、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标准,不拘一格降人才;要努力改变“人才高消费”现象,积极树立“够用、适用、能用”的用人基本原则。在各个利益攸关方中,用人单位是“生源择校―高校育才―雇主选才”这一人才供应链上最为关键的节点,因为用人单位作为人才的“最终消费者”,只要树立了科学的人才观,就能产生强大的示范效应,并带动全社会人才观念的革新。总之,全社会只有树立科学的成才观、人才观和用人观,才能改变考生和家长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传统认知,助其形成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积极情感和行为意向,并最终提高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积极性。

  总之,在转型发展已是大势所趋的背景下,我国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拥有强大的外部驱力和内生动力,但同时也面临着自身、政府和社会三方面的障碍。因此,在转型过程中,民办本科高校、政府和社会三方面必须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确保转型发展顺利推进。

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动力、障碍及对策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对策 障碍 本科 高校 动力 研究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