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微文化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论文

微文化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7-31

微文化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江泽民谈及教育技术革新时曾指出:“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P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也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Q当前,微文化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快速成长起来,站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们自然也成为微文化的主要接受者与传播者,将微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也已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科学选择。但是如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微文化也是如此,其对大学生的影响力,进而延伸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既带来了正面推动,也带来了负面制约。

  由于微文化兴起涉及范围广,微文化俨然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为深人了解当前微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影响,理性分析微文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针对全国高校的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全国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12份,有效率为89%。在调查对象的性别结构上男生有302人,占42.43%,女生有410人,占比57.57%。在调查对象的专业分布上文史类有348人,占48.92%;理工类有277人,占38.92%,艺术类有41人,占5.68%,其他专业的同学占比6.49%,有46人。调查对象的专业分布这一点与?{校各专业学生的分布比例基本是相符的。

  1微文化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1.1突破了时空限制,有助于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在微文化时代,信息传播高效快捷,人们更容易第一时间了解身边及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事件,同时人们也会在第一时间获得事件发展的最新消息。比如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以后,网络中各位专家学者对核心价值观的解读层出不穷,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更让我们深刻理解了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微文化时代大学生通过简单的点击鼠标或者手机按键立马就可以从受众变成传播者,微传播的瞬时性使得信息可能会进行二次传播甚至多次传播,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速度和广度都会扩大,极大的扩展了大学生知识体系的深度和广度。可以说微文化的发展实现了信息的裂变式和聚合式的高效传播,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突破思想政治教育时空限制的基础上扩大了其影响力。

  1.2丰富了教育内容,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微文化代表着一种时尚,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除极少部分教育者、大学生未开通微信、微博外,其他大部分高校师生对微博、微信的使用之广、覆盖面之大,多数大学生也表现出了对微文化的喜爱和对运用微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期待,备受喜爱和追捧的微文化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提供了更为有利的保障。一方面我们可以从过去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去探求新生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加以利用,如寻求微文化发展中的积极因素。有关资料表明,微网络上数据库资料总量已达到100亿条以上,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教育等方面,应有尽有。?R这些存在于微网络上的丰富的资料不断丰富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得教育题材更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微文化的发展使得学习变为了一件更容易的事。大学生完全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借助移动设备来听世界名校教师的课程,听各种深入人心的名人演讲,如TED演讲、由腾讯娱乐打造的星空演讲等,可以说这也是一种?M行自我教育的方式。这样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形式就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育,微文化使大学生随时随地、通过不同形式接收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成为可能,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同时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1.3和谐了师生关系,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

  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作为“人”的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根本、最密切的两个因素。?S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开展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前提,但是由于双方在其角色扮演、活动方式等方面不同,可能会使两者之间产生冲突和摩擦,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会影响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用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达到育人的效果。微文化时代的到来,基于其传播高效快捷、交流方式自由灵活等特点,无疑为拉近师生距离,和谐师生关系创造了条件。本文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已经开通微信、微博的学生不仅热衷于与教育者借助于微信、微博来及时的进行沟通交流以加深相互的理解,而且他们认为教师通过微信、微博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的影响帮助是很大的,这说明大学生能充分认识到微文化给他们带来的便利,承认微文化是增进师生情感交流的有效渠道。同时大学生能够在其中平等、民主地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试图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积极进取,有利于发挥教育者对大学生思想的引领、导向作用,在相互理解的过程中共享教育的幸福、提升自己。

  1.4创新了教育载体,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载体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线。在互联网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上,移动互联的大趋势更是深入人心。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们可以认定微信、微博等微工具的使用,潜移默化中会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绝大多数大学生是持支持态度并觉得其给自己带来了正面影响,还有一少部分认为带来正负双重影响,持消极否定态度的仅占极小部分同学。同时,微信、微博等微工具也成为当代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如此繁多的微工具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为高校提供最便利与宽广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通过各种平台展开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动快速的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与政策。此外,由于微平台上的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具有更加直观的特性,而且还有很大的趣味性,这种形式很受大学生的欢迎,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更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增强。   2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2.1微言行的随意自由极易削弱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在微文化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节点和信息源,这使得大学生在发布信息时更加自由,更加不受限制,他们尽情享受这一自由空间带来的欢愉。在信息经过聚合式、裂变式的传播后信息量增多,其中不乏有未经证实的信息,这些未经证实的信息可能会被大学生随意转发,在传播的过程中使得信息失真变形。此外,微文化时效性强,大学生作为微主体,他们关注社会热点,不但会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而且往往还会转发,引发更多地讨论,使信息的能量不断聚合,从而聚合成自己的交流圈,在交流圈里他们畅所欲言,甚至产生自己圈内的网络意见领袖,他们将圈内网络意见领袖“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作为自己价值判断的标准,这样大学生很容易走偏,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造成错误引导,严重削弱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关于“对微信息的评论会影响您对事物的看法吗”这一问题,仅有35.95%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会理性判断,不会受影响,62.43%的大学生有时会受到影响,这表明更多的大学生是会受到别人对微信息的评论的影响的,当自己的思想行为受到其他网民言行的影响时,大学生很容易做出追随、认可其言行的冲动决定,尤其是认可了别人言行中消极、非主流的成分,这是很容易消解大学生对主流价值的认同的。

  2.2交流方式的转换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原有能力结构

  “新媒体的兴起及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T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68%以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都开通了微信微博,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者还是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的,但是可能仅仅是停留在意识层面,在对其的运用上还不是尽如人意。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的交流都是面对面的,而且很多时候面对面的交流互动也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即便是面对面的交流互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是应该具备多种能力的,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扎实的理论功底以及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还必须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如今在微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结构也应因时因势而改变,除了要具备上述提到的基本能力以外,也要与时俱进地增强自身运用移动互联设备的能力,在互联网环境下的理性思维能力等,更要增强运用微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现在的能力结构,那么教育者可能就无法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思想政治教育可能也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2.3信息的内容总?w性被解构导致大学生思想认知产生偏差

  微文化的信息内容呈现“微”态势,其内容简洁短小,传播速度快,信息更新也极为快速。在微媒体每天呈现的大量的、层出不穷的碎片化信息中,大学生凭借简洁短小的一小段文字甚至一张图片就会在微平台进行讨论交流,忽略了事情的整体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是极易产生认知偏差的。如2011年6月发生的“郭美美”事件。郭美美通过微博注册头衔为“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郭美美baby”账号,并通过该微博账号不断炫耀玛莎拉蒂跑车、爱马仕名包等,这一行为引起了网民围观甚至将其巨额财富的来源与中国红十字会联系起来并声讨中国红十字会,直至2011年8月事情澄清,郭美美事件告一段落。在这一过程中,网民忽略了事件的整体性,把中国的慈善也推入了舆论的制高点,处于价值观正在形成期的大多数大学生也是极容易被这样的负面信息所影响、激怒,甚至很难做出冷静的思考和价值判断。本研究调查也显示:会对微信息经常进行鉴别的学生只占总人数的24.59%,说明这一部分学生可能不会依据微平台发布的只言片语轻易做任何判断,但是也有33.78%的学生偶尔鉴别,比较相信V认证“名人”发布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网络名人的言行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牵制,还有41.62%的学生基本不会鉴别,这一部分同学更容易轻易相信微平台发布的信息甚至会有过于激烈的反应和态度。

  3结语

  在互联网及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移动互联的趋势已深入人心,微信、微博、微公益等微文化的产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影响也越来越难以忽视。但是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微文化在改变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感染力的同时也因信息的不可控性,内容的总体性被解构、交流方式的转换等给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方面分别带来了负面影响。要正视微文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同时继续致力于将微文化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积极发挥微文化的优势,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主题教育活动中,在微文化的促进下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开花结果。

微文化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论文搜索
关键字:思想政治 文化发展 机遇 思想 政治 大学生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