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公共管理论文 >> 公共政策论文 >> 互联网时代“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论文

互联网时代“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8-04

互联网时代“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图分类号:G641;D633 文献标识码:A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是根据1950年政务院《关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的要求,结合全国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实际开设的一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课程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x民族观、宗教观、祖国观、文化观、历史观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阵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课程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学科和教学体系,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前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的迅捷性、开放性和共享性特征对传统高校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全面革新,对传统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促使高校必须直面挑战,积极搭乘互联网的便车,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

  一、当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和政策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和进步[1]。

  1.能够使大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民族观是指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即人们的世界观在民族问题上的表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观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考察研究古今中外民族和民族问题, 从而形成的科学结论和总的指导原则,其核心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2]。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民族发展的基本要求,代表了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是科学的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政策、执行民族路线、解决民族问题的行动指南,也是人们正确认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今天,我们正在为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在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开设这么一门特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有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逐步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2.能够使大学生自觉提高执行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能力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立足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致力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本国民族实际相结合,在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取得了理论创新的两大重要成果,即毛泽东民族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构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科学体系[3]。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创新成果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同时还契合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历史时期的不同时代特点,彰显时代特色,显示了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格。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毕业后大多都留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是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栋梁之材,是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要做好这项工作,他们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才能提高自觉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能力。目前,高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公共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中国和世界民族及民族问题的基本情况;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中国共产党制定和实施的民族政策[4]。通过课程教学,学生充分认识到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弄清楚了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规律及民族消亡的先决条件。最终明白了民族只是一个历史概念,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 并且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最终走向消亡。这些理论的掌握,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服务民族地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维护党的民族政策的执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3.能够使大学生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和维护祖国统一教育

  2006年,《国家民委关于加强民族院校民族理论和政策课教学的意见》(民委发〔2006〕167号)中明确指出“要在大学生中开展民族平等团结教育”。2009年8月,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在下发的《中宣部 教育部 国家民委关于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通知》中指出:“加强民族团结,事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事关国家的统一和长治久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是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和维护祖国统一教育的主干课程,其教学目的是立足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情,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及责任感 ,提高他们理解和执行党的各项民族政策的能力并使之具备必要的理论和政策素养[5]。学习课程要让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大民族整体观,以增强其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自觉意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互联网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带来的机遇

  互联网是一种新事物,是一种在现代条件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武器和新手段。从教育的未来发展进程来看,互联网对教育具有相当大的积极意义,它使“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1.互联网为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传统高校教育中,教师主要依靠教材、书籍、报纸、文件来获取课程资源,掌握的资料、信息量非常有限,其中有许多信息内容滞后,缺乏时代感和感召力。而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获取课程教学资源则非常方便和简单,各种各样的书籍报刊、统计资料、党的方针政策、国内外时政热点新闻等应有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同时,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能够及时搜索和查阅最新和最全面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信息,了解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前沿热点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

  大学生是一个思维活跃、思想敏感的群体,他们的求知欲望强烈,思想敏锐,乐于接受新事物,关注社会热点、国家大事和国际形势,而互联网信息覆盖面广、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可满足大学生们的需求。高校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他们的需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师授课的途径变得更加便捷。教师还可以运用网络技术,将教育内容中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融为一体,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新的授课方式、方法、手段也使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由消极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和互动交流,这正是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新变化。

  3.互联网为课程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

  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特征,为课程的学习和交流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平台。当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虽然已经在全国各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普遍开设,但在大纲的修订、教材的编写、教学课时设置上并未统一,没有像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受到充分关注。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必须借助互联网的平台优势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严格规范课程的大纲、教材和教学课时。目前高校大学生群体主要是“90后”,他们是与互联网同生共长的一代。他们对网络的依赖性很强,习惯于在网络上吸取知识和营养。然而网络上的大多数信息都是支离破碎的,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是非评判标准。借助互联网这个交流平台,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互联网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提出的挑战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的迅捷性、开放性和共享性等特征在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课程内容设置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是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政策性和导向性。课程承担着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教育的义务,是科学的民族观和方法论。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课程中的有些内容却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未能反映现在的国际国内局势的发展变化,越来越远离大学生生活实际。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开始广泛地使用各种网络工具参与学习、求职、游戏、聊天、交友等各项活动。根据复旦大学的一个调查,学生的上网率高达98.2%,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0.5小时,平均每月支付的上网费用为28.5元。网络对大学生来说是便捷而廉价的学习方式、通信方式和娱乐方式,内容丰富,自主选择性强[6]。但如此数量庞大而质量参差不齐的信息也严重干扰了课程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民族观上的主导地位。

  2.?n程教学方法

  传统的学校教学方法主要以“灌输”模式为主,资源有限、手段单一,教师和学生地位不对等,很难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受教客体(教师)热衷于讲授, 受教主体(学生)习惯了听讲。这种单向信息传播模式――香农模式(1949 年由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工程师香农提出的)[7],适合闭塞的教育环境。而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上存在可供阅读的大量参考资料,学生可自行下载学习。以往传统单向的、线性的教学模式, 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要求。网络特性使受教主体的平等、自主意识增强, 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选择性、参与性大大提升 [8]。目前,虽然高校已经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但传统教学方法思想根深蒂固,加之课程的理论性很强,致使多媒体教学只是教材内容的再现,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

  3.教师整体素质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时,只需要一本书、一支笔、一块黑板,偶尔辅以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学生也是被动接受,至于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往往不得而知,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在互联网时代,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熟练地掌握并讲解其课程内容是不够的,它还需要教师掌握互联网知识并学会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教学。同时,教师必须具有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具有服务意识。

  四、互联网时代“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应对策略

  目前,我国的互联网发展已经基本实现全民普及,“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与以往相比,面临的难题更多了。但是,我们更应该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1.紧跟时代步伐,更新课程内容

  任何一种理论都有一个继承与发展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也不例外。“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1950年政务院《关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的要求,在我国各民族院校开设的一门政治理论必修课。该课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是使各民族大学生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同时了解中国各民族的基本状况和基本知识,从而有助于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自觉成为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但是目前此门课程教材内容比较陈旧,教材内容庞杂而缺乏活力,加之课时少,教学效果不够理想。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断提醒我们,中国化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我们应该根据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中国各民族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中国民族理论发展的最新趋势,不断地补充新的内容,不断地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向前发展。同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党在指导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颁布的纲领和政策,这都为该课程提供了新的养分。   2.理论联系实际,优化教学方法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贴近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来进行讲解。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政策性,学生在接触时往往会感到晦涩难懂,这极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深对理论和政策的理解,可以积极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在教学中适当应用视频、动画、图像等资料,以多种元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在实践教学中,采取组织学生观看教学音像资料,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各种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与热情。马克思主义首要的理论原则就是实践原则。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实践教学与教材、党的政策、当下社会难点和热点问题相结合,做到理论讲授与学生的思想实际、能力培养与思想觉悟提高、教师引导与学生主动学习等内容密切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提高“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实效性。互联网时代更应多借助互联网技术支持实践教学活动。比如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网上调查、参与网络论坛等。 三是鼓励学生知行合一。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放眼社会,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田野调查,认清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高运用民族理论观察分析民族问题和现象的能力。

  3.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素质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民族政策的主阵地。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中国梦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至关重要。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理想和信念,自觉抵制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针对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和敏感的意识形态问题,不能回避,而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旗帜鲜明的评论。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在树立正确的信仰的同时,除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掌握一定的互联网知识并学会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一是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政策水平。广大教师虽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知识,但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比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继承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新精神和时代特征的观点和论述。二是加强互联网知识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互联网技术运用能力。在网络时代,教师必须有熟练地运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能够在网络上快捷迅速地搜索、查询、筛选、下载和处理信息,能够在课外制作在线微课,批改作业,随时解答学生的提问,能够在课堂上在线播放音乐电影、讨论交流、布置作业等。

互联网时代“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论文搜索
关键字:民族 民族政策 机遇 理论 课程 互联网
最新公共政策论文
公共政策视角下城市口袋公园建设构想
试论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分析及对策
公共管理中的公共政策执行方法研究
试论以公共政策视角探索乡村振兴之路
政务新媒体平台蹭热点的探讨
浅析行政法视野下公共政策的实践
以女性视角看全面二孩政策效果
西安市共有产权住房政策探析
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劳动力要素困境及政
我国版权产业集群发展的特征和政策路径
热门公共政策论文
论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形象建设
论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
公共管理职业活动的伦理基础
现阶段中国城市社区管理组织路径的选择与思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背景和特征
浅谈教育产业化
试析加入WTO对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
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误及其矫正探析
公共行政的民主和责任取向析论